人在洪荒,目标天帝: 220-2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人在洪荒,目标天帝》 220-230(第2/14页)

一起商量着抗秦。这也就罢了,还被秦国人给抓住了。若说秦人毫无芥蒂,你们信吗?”

    众人沉默了一阵,再也不提找张家的事。

    韩非投秦之事,不止在韩国旧人中炸了锅,在其余五国的旧人里掀起了老大波澜。许多自认有才之士都蠢蠢欲动,却苦于不像韩非那样有同学举荐。

    但这些人已经决定了,要参加这次科举。

    若是有人要骂,那就骂韩非去吧,都是他带的头。

    五日之后,考官选拔考试正式开始,各家都送了三、五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去参加考试。

    由于人数不多,当场考试,当场批阅,当场就把结果宣布了出来。

    意料之内,情理之中的,得胜者乃楚国春申君黄歇。

    如今楚国已灭,受封于楚国的黄歇,自然也不是春申君了。嬴政念在他声名远播的份上,给了封了个伯爵,依旧沿用了原本的封号,是为春申伯。

    封地是没有的,倒是每年有食邑一千五百石,只比原楚王现寿春侯少了五百石。

    也是因此,寿春侯对他又是心怀忌惮,又不得不放下身段拉拢,只为了不失去在楚国旧人间的话语权。

    可实际上,楚国灭亡之后,黄歇已经没什么心气儿了,虽然没像赵国平原君一样直接病逝,这也是活一天算一天,行尸走肉一般。

    还是得知秦国要在六国旧贵族间选拔一位副考官,黄歇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并没有彻底结束,才慢慢恢复了生气。

    这次考试,规模比上次大得多,赴考学子的阶级参差不齐,却能坐在同一个考场中,不免影响了许多人的心态。

    有人愤怒,有人失落,有人膨胀,也有人看清了什么。

    就在科举正式开始的前一天,朝中发生了一件大事:廷尉郑措,直接越过了左相庞雎,被提拔为右相,有总领百官之责。

    至于她的廷尉之职,则是由副考官杨攀接任。

    先前因着郑嘉的缘故,蜀系的官员一下子老实过头,除本职工作外,绝对不敢乱伸手。以至于嬴政忽略了郑措这个人才。

    直到郑措在郑嘉的指使下,把他的“二桃杀三士”之计施展并延伸得近乎圆满,嬴政才一拍脑门:“寡人怎么把她给忘了?”

    当初郑措和戴璇可是一同入赵侍奉赵姬的,只是戴璇先出了头,郑措就自觉退了一步。

    谁让戴璇当时已经是右相了,他们蜀系的人再有能力,也不能吃独食,不然会被群起而攻之的。

    再后来,又有了郑嘉这个王后,朝中蜀系官员越来越多,开始慢慢在中下层铺展开,郑措就更不着急了。

    只要条件允许,她还是喜欢稳扎稳打。

    第222章 地震啦?

    整个考试的过程都很顺利,阅卷的时候却出了点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对秦国来说,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幸福的烦恼。

    在决定此次科举取消家产限制之后,嬴政便带着王后和几个重臣,定下了录取的标准。

    这个标准定的肯定不能太高,因为出生寒门的那些,就算有读书的机会,就算有高超的天赋,在资源上始终是拼不过贵族的。

    若是把录取标准定得太高,那考中的大多都是贵族,先前特意取消资产恒定的举动,就会变成一个笑话。还会激发底层百姓的逆反心理,觉得朝廷只是做做样子,说到底还是看不起他们这些寒门与庶民。

    但也不能太低了,因为这次报名参考的规模,肯定比上次大得多。虽然天下刚定,各处都缺人才,但若是一下子考上太多,朝廷也不好安排。

    郑嘉还特别提出了一点:上一次科举,蜀国那边的人不了解情况,好多已经考中了举人,在会试上落榜的学子都没好意思来。

    但随着秦蜀两国联姻,双方的学子和商人交流更多,上次科举的情况,必然已经传回了蜀国,蜀中学子蠢蠢欲动。

    ——上次录取的都是那种水平,我上我也行啊。

    因而,秦国再次办科举的消息传到蜀国,很多想要躲避战乱,或想要另找机会的学子,一定会组队来秦国参加。

    如果标准定得太低,上榜的学子中,蜀人的占比会过重。

    因此,录取标准,是经过多方考量才拟定的。

    饶是如此,等阅卷的时候,达标的人数还是大出上层意料,竟有九百八十人之多。

    这次蜀国参加考试的有三百五十人,达到标准的就有二九十个。剩下的那六十个,也只是差了一线而已。

    但凡标准定得再低一点,赴试的蜀人就要来个满堂红了。

    蜀国这边的考中比例,倒是在郑措的预料之内。出乎她意料的是中原学子,特别是那些寒门学子。

    她紧急调查取证了一番,在嬴政宣召之前,就先进宫说明了情况。

    “大王,咱们先前的预估,少评估了一类——六国贵族的门客。六国覆灭之后,好些门客找不到谋生的门路,这次科举对他们来说,又是一次绝佳的找饭碗的机会。”

    虽然那些门客的才能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参差不齐,可这次能达标的,无论文武,在才能上总有过人之处。

    嬴政微微点了点头,问道:“郑卿以为,此事该如何解决?”

    他从来如此,只要认可了一个臣子的才能,就会非常放心地把问题抛给对方解决,并且用人不疑。

    也正是他这种用人态度,让郑措愿意死心塌地。

    郑措既然来面见君王了,就不可能只把问题找出来,她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录取的标准是早就定好的,就算无人泄露,这时候也不能更改。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今咱们大秦已经统一了中原,对国家的信誉要格外注重。若是出尔反尔或失信于民,造成的恶果是不可估量的。”

    嬴政点了点头:“郑卿所言甚是,寡人铭记于心。”

    这时,郑嘉从后殿走了过来,嬴政还特意把郑措那番话广告给了她。

    郑嘉面不改色地点了点头,表示记住了,丝毫没有表露自己早就学过这些。

    见君后二人交流完毕,郑措才继续开口:“不如这样,将此次达标的学子分位两等,仿照蜀国,设头一等为进士,朝廷直接授官。

    第二等为举人,可自行申请入仕,也可等下次再考进士。不过如此一来,下次考试的时间也要尽快定下,张榜之时一并公布。”

    君后二人都点了点头,郑嘉道:“如今已经统一了中原,就算我大秦要经略蜀中,有群山阻隔,就算大军在那边打翻了天,也影响不了中原的安宁。

    既然要定下次考试的时间,还不如就一次性把科举规则都完善了,让学子们和天下百姓都知道,我大秦有长治久安之心。”

    既能保证国家人才的供应,又能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何乐而不为?

    嬴政直接就让郑措记下,回去就办。

    郑措应喏之后要告退,却又被嬴政喊住了:“相邦,既然要规范科举,办学的事也该提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