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春入书色》 40-49(第19/27页)
。
抱着这样一番心思,为晚上的宴席做准备时,洛英便多费了几番心思。
除了沐发浴身、熏香上妆之外,她还特意将那只象骨雕兔拿出,让宫婢们想方设法,一定要在穿戴上凸显这只兔子。
最后,是曾经为洛英桢梳过不少灵巧发髻的隋嬷嬷,将那如寻常玉佩般大小的兔子置于她的元宝髻正中,替代了原本那位置应当插戴的金凤。
青丝其余各处,则状似随意地钗了几朵银底粉蓝的料器花,配上一身英白底暗纹的留仙裙,既不过分张扬显得骄矜太过,却又屡屡在细节处,透着一朝公主应有的尊贵。
不过出乎她意料的,是孟柯白和孟溯母子二人,竟然都还是着汉服。
尤其是孟柯白。
只见他青丝高束,笔挺蝉腹巾冠正,以鸦青色大袖道袍②为底,外罩英白暗纹比甲,腰间缀以金黄丝绦,丝绦流白经由碧玉绦环垂于前侧,脚踩大红方舄,从上到下,皆是邺城上下士大夫最为时兴的打扮。
而令洛英眼前一亮的,还不止这个在胡地穿着正统汉服的孟柯白。那几名引着他们入席的艳色女郎,转身之间,那鲜红色裙装紧致的束胸便露出一片雪白,配上那不堪一握的柳腰坠着的叮当银铃,饶是可餐秀色,足以眼花缭乱。
落座时,那几名妖艳女郎便围侍在孟柯白的身旁,洛英则被安排在了稍远的位置,二王子车稚粥也在,而孟溯的座次,更是几乎在角落里。
终于有机会单独陪侍的戴嬷嬷,见此情景,倒吸了一口凉气:
洛英回到宝川寺时,早已是暮色沉沉。
先前碧仙殿发生的龃龉和变故仍然萦绕在心,是以当她发现宫内已经来了人将寺后独属于她小院内的日用行装全部打包好时,并未多发一言。
而对于遗弃她那满室的佛经,宫人的理由倒是充足:
“公主此番移宫,是为和亲漠北做准备,大公主酷爱诗书与琴艺,是全天下皆知之事。这满室的佛经,自然不会出自大公主之手。”
思虑周全,合情合理至极。
担抬她两箱体己的宫人们脚步飞快,洛英倒也没刻意去跟,缓步在后,恍然垂首,却看见自己身上仍着缟白色的居士常服。
今日在那碧仙殿,她只顾着思索如何在言语上应对孟柯白,却忘了一件更重要的事——
隔着那薄纱糊制的绦环板,她既然能看清围屏外的孟柯白,那么想必,孟柯白也一定看见了她的!
洛英桢从来喜穿鲜艳丰彩的衣衫,又多佩玉鸣鸾,自己浑身素净,加之言语前后不一,孟柯白是否已经起疑了?
他如此钟情于洛英桢,若是让他知晓自己冒名顶替,又会如何对她?
洛英心头又是一抽,不知不觉已行至小院门口,余光瞥见门旁,立着一名身着豆青色僧袍、高大清瘦的隽朗沙弥,看到她出来,微微上前。
她这才回神,眼见宫人们已然走远,方才同那沙弥道:
“静泓师弟,你来找我有事?”
“居士,”静泓的目光只停留在他们二人脚下,“我特意过来,是要向居士你告别的。”
洛英被弘光帝送到宝川寺,除了宝川寺的住持了然内情以外,寺内外僧众无人知晓她的真实身份,只当她是在此带发修行的哪家贵女,因此,都以“居士”二字称呼她。
一听到“告别”一词,洛英以为静泓已发现了她替嫁和亲的端倪,正欲详问,又听这清隽沙弥补充道:
“此番大公主和亲漠北,宝川寺也有几名僧侣随行,我也在其中。”
真是赶巧,静泓恰为未来将要与她同行漠北之人。
“和亲漠北……”洛英垂下眼帘,努力端出惊讶的语气,“那可是大公主一辈子的事,静泓师弟,你们也将一去永别,不得返回故土邺城了?”
“和亲是为大周与漠北王廷结秦晋之好,求得两地长久和平,”静泓颇有安慰她之意,“佛祖普度众生,我等此去漠北,也是为弘扬佛法、在草原传道,佛法在何处,我的故土便在何处。”
静泓不愧为“静”字辈僧侣中最聪慧有悟性之人,即使知晓与他日后见面的机会不知凡几,洛英仍旧忍不住叹道:
“静泓师弟之悟,我再多修十年也未必能赶上,既如此,我便祝愿师弟此行顺利。只是日后,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如当年与师弟同赴临漳那般,为老弱贫衰们赠粥施药了。”
说的是几年之前,临漳闹了饥荒,为彰显皇家恩德、为皇家广布霖泽,弘光帝曾命作为皇家寺庙的宝川寺派出僧侣前往临漳施粥赠药。洛英本不在出行之列,可她实在想要亲自表达善心,便央了静泓,悄悄带她前去。
也因着这次临漳之行,她与静泓便比其他“静”字辈僧侣多了几分亲近。
一说起此事,静泓这才抬眸,那一向平静无波的深棕色眸子望向了她佯装惋惜的双目,又是一顿,方才回道:
“居士心怀大善,日后多得是行善积慈的机会。只是,静泓无法再陪在居士身边,为居士排忧解难了。”
临别赠言,难免多了几分恳切。
洛英与这个年纪长过自己几岁的“师弟”一向颇为投缘,多寒暄了几句,又顾着自己这般耽误太久难免“恃宠而骄”,便匆匆告辞。
再赴碧仙殿时,此处已然全无洛英桢的踪影。
碧仙殿乃弘光帝当年专为洛英桢所建,一砖一瓦皆是煞费苦心,洛英每年寥寥数次入宫向弘光帝请安时,每每路过,都不得不感叹一句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如今,为了做戏做全套,弘光帝也舍得了这突患恶疾的掌上明珠移宫,让自己这个冒名顶替的妹妹,鸠占鹊巢。
收拾洗漱完毕,坐在弘光帝斥重金为洛英桢打造的妆台和鎏金铜镜之前,洛英仍旧是心中惴惴。
今日孟柯白赠予“洛英桢”的那枚雕兔,一早便被她珍而重之地收在了妆奁最外层,一打开,便能见到。
她到底没有将这兔子“还”给洛英桢。在洛英桢提出那匪夷所思却值得回味的提议后,她佯装思忖,却是趁着在场宫人未及反应,转头便小跑出了碧仙殿。
毕竟她的身份已然今时不同往日,洛英桢和隋嬷嬷等人,不敢明目张胆对她如何。
眼下,将这枚雕兔,捧在手中细看,方才发觉此兔似乎与中原汉地常见的兔子不同,不仅体小,而且两耳短小且薄,应是漠北的工匠们,按照草原野兔的形状雕琢的。
只是……孟柯白为何会特意赠这兔子?不过,以上种种,皆是从坊间巷陌随便着人打探,都能知晓之事。
眼下再次见面,孟柯白却突然在“大人”这个称呼上大做文章,话里话外藏了几分试探和揶揄,洛英实在难以拿捏。
“大人自己也说,从前无人如此称呼,”这马车出发的片刻工夫,她灵光一现,口中之辞倒也变得坦然清晰了许多:
“本公主与大人日后为夫妇,让本公主做这第一个称‘大人’之人,倒也符合你我的身份,不是吗?”
不仅是第一个,可能也是唯一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