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卷王: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清第一卷王》 30-40(第20/24页)

七爷的生母却与此无关。七爷肯定不是在想自己,再说,七爷做的那些大事,什么时候是为自己做打算了?”

    林义诚嘿嘿讪笑,招呼车夫赶来了马车,奔去了庄子。

    齐佑在忙着做顺义县的规划总结。

    一、顺义的首要目标就是奴隶改革。

    虽然他们在名义上还是包衣奴才,实际境遇已经大为不同,算是取得了初步成效。

    想要如林义诚所言那般,真正过上红火日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到十年后再说也不迟。

    二、夜校扫盲,开办真正的学堂,免费教育。

    夜校扫盲已经开始,真正的学堂还没能办起来。办学堂与夜校不同,找到识字的先生就行。

    齐佑打算办真正新式学堂,不仅仅只为科举考学,侧重教授各种技术知识。比如数学,语言,织布,育种,医学等各种技术班。

    学校招收的学生,不限男女。

    旗人男女大防这点比汉人做得好,而且旗人女性不裹小脚,可以骑马出行。百姓都见怪不怪,看到她们出来,马上就能区分出旗汉。

    哪怕是朝廷严令禁止女性裹小脚,汉人还是偷偷裹,朝廷屡禁不止,最后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旗人还有人跟着学,到了晚清的时候,裹小脚的陋习风气就更甚了。

    齐佑希望从旗人开始,包括在顺义的平民汉人在内,女儿家也能上学。

    不管读书认字,还是学一门本事,能带动汉人女性从阁楼里走出来,觉醒抗争。

    这个学校背后需要源源不断的银子支持,以及各种真正有本事的先生。

    齐佑毫不客气算上了紫禁城,他有个天底下最有权有势的爹,这个爹他是坑定了。

    学校的名誉山长,肯定非康熙莫属。既然当了山长,出力出钱,挡住各方的非议,康熙自当义不容辞。

    三、满汉关系。

    理事厅这种存在,旗汉不同律法,想要强硬改革,八旗旗人估计得反。

    如今大清还是靠着八旗兵守江山。汉军有绿营,不过绿营的兵力少,配制差,待遇也差,军费基本都给了八旗营。

    齐佑敢提满汉同律,影响到了康熙身下的那把龙椅,他的另一条腿估计得被康熙打断。

    满汉平等,这是齐佑让林义诚收集近亲结婚,对后代造成影响的缘由。

    齐佑现在无法用科学解释,为何近亲无法结婚,他只能收集庞大的数据,来佐证此种观点。

    旗汉不婚,结果就造成了旗人只能内部通婚。虽说同宗不婚,但表亲之间并没有包括在内。

    旗人就那么些人,几大姓氏,拐着弯都连着亲。

    说句笑话,康熙想诛人九族,诛谁都会诛到自己头上。

    旗人男子可以纳汉人小妾,但旗人女性绝无可能嫁给汉人男子。

    顺治曾经允许旗汉通婚,亲自做出表率,后宫立了汉人大福晋。可惜他去世得早,他所设想的东西,全部被推翻了。

    齐佑认为顺治的政治才干,完全被埋没了,世人都只看到了他那点男女之事。

    当初他旗汉通婚的出发点非常好,只是没有找到切入点,就是旗人权贵们的痛点。

    只有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才愿意做出改变,比如像是齐佑在顺义的改革。

    齐佑并不认为自己比顺治厉害,顺治哪能知道,近亲结婚造成的危害。

    权贵们想要世卿世禄,他们绝对不会愿意,也不敢冒险,生出一堆傻子,或者有病的子孙后代。

    等到全面通婚之后,旗汉成为了一家人,关系才会真正融洽缓和。

    旗人这边的阻力没了,修改律法,提高汉人地位的想法,才能得以实施。

    这些打算,齐佑不会在现今告诉林义诚,随便敷衍了几句就让他们去忙了。

    等到林义诚与夏师爷离开后,齐佑看着面前的纸,不禁苦笑。

    康秀后宫,还有个亲亲表妹呢。佟贵妃与佟家知道了,估计得想生吃了他。

    不知道康熙得知之后,还会不会翻佟贵妃的绿头牌。

    晚上用过饭之后,齐佑正在写功课,桂和进来禀报道:“爷,张柏他们都到了。”

    齐佑嗯了声,头也不抬吩咐道:“你去把我所有的糖,蜜饯都全部都装上。”

    桂和应下退了下去,齐佑赶完功课,收起纸笔便走了出门。

    天际月光淡淡,夜里寒冷,眼前好似蒙上了层薄薄的纱,朦胧中带着静谧的美。

    庄子东边有颗大香樟树,小孩老人平时都喜欢坐在下面聊天玩耍。

    齐佑一走近,张柏他们忙迎上来,争先恐后请安见礼。

    齐佑接过桂和手上的袋子,笑着道:“老规矩,都有。”

    张柏最机灵,跟猴儿一样窜在了最前面,摊开手掌,说道:“奴才出门之前洗过手了。”

    齐佑在张柏手掌心放了颗松子糖与两颗蜜饯,问道:“先生教的大字可学会了?”

    张柏迫不及待先将糖放进嘴里含着,抿了抿,笑着答道:“学会啦,奴才还照着七爷的吩咐,回去教了姐姐,爹娘。爹娘只会认,不会写,姐姐都学会了。”

    齐佑表扬了他一句,转头四看,问道:“你姐姐呢?”

    排在张柏后面的大山伸出脑袋,盯着齐佑手上的装糖与零嘴的袋子,抢着答道:“他姐姐被他娘关在了家里,说他姐姐是大姑娘了,不能出来跟我们一群小子,成日混在一起玩耍。”

    齐佑愣了下,笑笑没说话。张柏含着糖退到了一边,大山走了上前,乖乖伸出了手掌:“我也学会了认字,回去教了爹娘。”

    “好。”齐佑照样笑着夸了句,在他掌心放了糖与蜜饯。

    一共二十个左右熟悉的小伙伴,里面只有两个小姑娘,小花四岁,荷叶五岁。张松最大,已经十岁出头,今晚她缺席,没有再来。

    齐佑每人都先分了些让他们吃,剩下的,则让桂和用油纸包好,给他们带回去。

    夜里冷,张柏勤快机灵,蹭蹭蹭跑回去,抱了一些柴禾过来。在石条凳前升起了火堆,围成一圈烤火说话。

    齐佑扫了一圈在火光下,一张张依旧瘦弱,却因为有糖吃,笑逐颜开的脸,说道:“你们可知道跟着我来顺义的西洋先生?”

    “知道。”大山最先举起手,大声答道。

    其他人跟着答了,齐佑笑着说道:“两个先生最近在忙着测绘堪舆图,你们应当见到过。他们山上山下,田间地头到处跑,很是辛苦。不过,我想问一问,你们可愿意跟在他们身边去学习?”

    这次连着张柏都愣住了,最先举起手的是荷叶,齐佑鼓励地看向她,小姑娘怯生生说道:“奴才想学,可奴才听不懂他们说话。”

    齐佑眼含赞许,说道:“荷叶敢想学就很厉害了。听不懂他们说话没关系,可以慢慢学。我最初也听不懂,也是后来学会的。他们来大清,也不懂大清的话,如今同样在学。你们年纪小,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