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里怼天作地[快穿]: 175. 被炮灰的母女5 叶秋放学回家……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在年代文里怼天作地[快穿]》 175. 被炮灰的母女5 叶秋放学回家……(第1/2页)

    叶秋放学回家的时候,发现妈妈在看杂志看的如痴如醉,她笑着说:“妈妈,你不会一天都在看书,没吃饭吧?”

    杨桂花听到女儿的声音,反应了过来,她脑门一拍,“妈确实没吃饭,连晚饭都没给你做。”

    她把书放下来,“妈这就去给你做饭。”

    “妈,我也去。”

    “诶,你去写作业啊。”

    “我作业早就写完了。”

    叶秋去外面抱柴火,院子外面响起了叶伟的声音。

    “大堂姐,奶奶让你和大伯母过去一趟。”叶伟有些瑟缩,他被叶秋白天那顿打的有阴影了。

    叶秋看了他一眼:“我们不会去,你回去吧。”

    “奶奶说,她和你们道歉,让你们过去吃饭。”

    “狼给鸡拜年,不去。”叶秋对他说:“你走吧,我们要做饭了。”

    说完,她抱着柴火去了厨房。

    叶伟悻悻的回家,桌子上是摆了几个素菜,叶老太问他,“人呢?”

    叶伟说:“大堂姐说黄鼠狼不安好心,她们不来。”

    “这个小畜生!”叶老太快被气死了。

    “那奶奶,我什么时候开始恢复吃鸡蛋啊?”

    “去找你爸要!”叶老太气愤道。

    现在那两母女搬出去了,想整她们难度提高了不少,杨桂花又不上工,不知道怎么在干嘛,她明天得跟着看看。

    老一媳妇对叶老一抱怨道:“妈越来越不讲理了,她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连孙子都不爱了。”

    叶老一烦躁的说:“我怎么知道?”

    那3000块钱的事,现在都没搞出一个结果来,大家都怀疑是对方偷了,却也不承认自己偷了。

    一家人说是分家,叶老太婆又毛都不分给他们,当然也没赶他们走,只是吃饭各吃各的了,原本开开心心的一家人,因为三千块钱的丢失,彼此变得不再不信任。

    叶秋母女俩吃完饭,两人借着油灯,杨桂花练习写作,叶秋看书,她前世还没看过这些杂志呢。

    杨桂花第一次投稿,都是关于知青,一首是现代散文诗《青春》,一篇也是围绕知青写的小说《他们来了》。

    她在用笔尖在纸上写下:他们背着行囊,离开故乡,……严寒的冬日里的一片寒梅……青春已经是昨天……

    关于《他们来了》这个小说,很早以前她就写了一些,只是那时候她年龄小,写的东西比较稚嫩浅薄,后来和知青们接触多了,又经过这么些年,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更接地气。

    叶秋看了一会书,注视着妈妈认真秀美的侧脸,妈妈真年轻啊,她的未来一切才刚刚开始。

    她放下书,没有打扰妈妈,自己上床睡觉。

    第一天,杨桂花把王奶奶和支书媳妇找来一起帮忙做饼,把自己在县里摆摊的情况和她们说了。

    两人一听能赚这么多,心里很是一动,只不过乡下人一直都在村里务农,真要去做生意都有些不敢。

    王奶奶和支书媳妇知道杨桂花是在报答她们的帮衬,两人都有些不好意,毕竟都是举手之劳。

    “桂花,你实在太客气了!”

    “是啊,传统手艺人可不这么随便外教,我们只是举手之劳。”

    “我教你们做别的饼,你们学会可以教给家里人,自己吃或者什么时候想去摆摊都行。”

    杨桂花教的是煎薄饼,她还特意炒了一份酸辣土豆丝,薄饼裹酸辣土豆丝非常香。

    “辣椒炒肉裹进去更香,只是咱们没票买肉,做这个最方便。”

    这个简单两个人一会就学会了,桂花又教了千层饼,这个比较复杂,还得回去练习,不过两人对杨桂花的知恩图报还是很感动的。

    在王奶奶和支书媳妇的帮助下,杨桂花摊了200多个饼,用独轮车推着去县医院门口卖,今天卖的更快了,许多人不止买一个,一会儿就卖光了。

    20多块钱一天差不多能赚十块钱,一个月三百。不过200个饼已经是她个人极限了,因为今天是三个人一起做,都花快两个小时,她一个人的话得天不亮起床才行。

    接下来,杨桂花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和面摊饼,200多个饼她需要三个多小时,再花一个小时去县里,每天能在3点前回来,剩下的时间还能写稿子给叶秋做饭。

    叶秋看着妈妈每天早起贪黑的,这样怪辛苦的。

    “妈妈,你每天这样太辛苦了,不如我们干脆搬县里住吧?这样,你就不用每天天不亮起床了,还能挤下路上来回两个多小时给你写文章,我上学也会近很多。”

    杨桂花听了,也觉得有道理。

    “行,妈妈去看看房子,只是可能不太好找。”

    第一天,她卖完饼,每天就去街道打听房子的事。

    叶老太跟着杨桂花跟了好几天,每天远远的看着杨桂花收钱,看着她一毛一毛的往怀里收,嫉妒的眼珠子都红了。

    她回村就和村里人说杨桂花凭什么不上工,她一天卖饼的钱能比的上别人一个月工资!这么好的事,居然不告诉帮助过她的村支书和老王家,简直忘恩负义啊!

    村里人知道杨桂花每天推着饼去县里卖,但是没想到这么能赚钱!有些小心思活络了起来人也不想上工,想去县里摆摊卖点啥。

    杨桂花回村的时候,不少人围着她转。

    “桂花啊,你每天卖饼能卖不少钱吧?”

    “桂花,你每天赚那么多钱不是投机打把吗?”

    “桂花,你能不能教教大伙?让大家也去县里赚钱?”

    这个时候大部分人都在上工,堵着她的都是老头老太太,她耐着性子说:“大家让一让!”

    “我卖饼也是逼不得已,我还欠村里100多块钱,不去摆摊我们母女怎么活?你们也想卖也可以去试试。”

    “大家可以去卖烤红薯、也可以做一些乡下的吃食,反正咱们卖的都不要票,很好卖的。”

    杨桂花说完,这些人不满了。

    “你说的简单,我们就是不会才让你教的!”

    “就是啊,桂花,你们孤儿寡母的在村里生活总要靠我们辟护吧?”

    杨桂花被他们给气笑了,同时心里有股危机感,不管做什么在村里都不会有,而且她和叶秋独居的妇女和儿童最容易遭到别人觊觎,看来她还是得想办法搬县城去。

    “我只能给你们提建议,每个人擅长的不一样,一个村全做一样的,你们觉得还能赚到钱吗?我记得钱大妈你炸油糕就做的不错,可以试试。”

    然后,她推开人群:“大家让让吧,方法我已经交给各位大爷大妈了,大家回去跟家里人商量一下。”

    村里人心思浮动,要不是为了秋收那口口粮,大家都不想上工了,上工也是磨洋工。

    连叶家人都想去城里卖点啥,但是一大家子人没一个擅长做小吃的,又开始抱怨叶老太不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