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第一六二章(第2/3页)
那批江南人的心,让他们
为你所用,刀子就不够利,早说了,你的刀子不够利,他们就敢在你头上拉屎!&34;
朱棣:
【周忱、况钟等人还报告了一件更让人忧心忡忡的事。
太仓一城,洪武24年有8986户,宣德7年,竟然已经逃到了只有738户!仅8.2!而这738户,需要负担8986户人的税收!
可怕的是,这还不是个例,况钟报告苏州府造册人数和实际人数差距有10万户之多。仅宣德6年招抚的逃民有37993户,占全体户数的1/10。】
别说,大家听到这里,都听傻了。
他们忙道:“那其他人呢?其他人都去哪里了,总不可能就这样直接消失了啊!”
郁新算了一算,面色大变:“若是本来每人只需要交一石的粮,现在,每人需要交12石的粮,整整翻了12倍,这如何活得下去?如何不出乱子?&34;
【人都去哪里了?
周忱深入追索之后,给出了7个流向。
1、大户包荫
心甘情愿的去给大户人家当义子,当奴仆,当役使。然后大户人家借他们的户口,分散自己的田地,肆无忌惮的钻国家空子兼并土地。
——农民阶级的利益诉求和阶级涣散使得其容易被支配。】
大家发现,自己有点听不懂了。
原本他们可是自以为抓住了阶级的主要矛盾了。但现在,他们发现,又出了新的词。什么叫做阶级涣散?
&34;不过。”茹瑞思考着,&34;上头只把佃农归入了无产阶级,连自耕农都没有放入。那么,咱们说的富户,虽是农民,却应该算是小地主吧。&34;
&34;按这样来说,”郁新也道,&34;这农民内部,也不能一概而论,他们既有可能是地主阶级,也有可能是无产阶级,这地主阶级和无产阶级,是相互矛盾的啊。&34;
老朱恍然了:&34;给他们一块地,他们就立刻从无产阶级变成了地主阶级!&34;但他又糊涂了。
“但不给他们地,他们就一直那么苦啊。难道这无产阶级就是要他们一直那么苦吗?感觉和后辈的思想观念肯定不太相符啊。至少后辈看着,吃得饱,穿的暖,还能读书,怎么就自认
是无产阶级了?&34;
【大户许以小利,他们就跟着去了。不但跟着去,还会被忽悠着一起用武装暴力对抗政府。
宣德6年,常州、镇江、应天府等地的农民在土豪们的组织下集体抗税。宣德9年,常州无锡冲击县衙的“贼众”,高达整整5000人!
你看不出他们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只看得出他们跟着迫害自己的地主阶级去反抗另一群迫害自己的封建官僚。
在他们朴素的观念里,最终是万恶的朝廷夺走了自己的粮。
总结起来,便是这句话:“没有一个社会集团比拥有土地的农民更保守,也没有一个社会集团比几乎无地可耕或需缴高昂地租的农民更革命。&34;
当农民的朋友是工人阶级,他们组成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才具备无产阶级专政的可能性。】
朱棣突然说:“对了,这后辈,不是一直说自己在打工、要上班,是打工人吗?会不会这后辈,自以为是工人阶级?&34;
大家觉得,这未来的工人阶级,和现下的工匠们,差距有亿点点大。
“未来那后辈,知道得可很不少。”
大家讨论了起来。
&34;若是未来的工人阶级,都像那后辈一样,那也可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了吧。&34;&34;这造反的,有文化人,可是很不一样的啊……&34;
朱棣不禁看向了那几个文官,开始思考:“你们这些人,算是我的打工人吗?”杨士奇立刻下跪:“我家里占了很多田,我应该是地主阶级。”其余人鄙视这杨士奇。
但他们也纷纷下跪,按着杨士奇的话,重复一遍。这打工人,可不能随便认啊,上面都说了,打工人,造反人!
【2、豪匠冒合
这很有趣,苏松地区手工业发达,这些人已经脱离的土地的束缚,觉得打工比种地赚钱。a家里是匠户,其他人表示,请让我悄悄加入你的家庭,然后大家互相轮流使用a的匠户身份。要么去打工,要么去开店。
嗯,多少有些英国人羊吃草运动,贵族们大量侵占土地,逼的破产农民进城打工,促进工商业发展内味儿了。
残忍的说,这种人身依附的松动绝对是大好事——只有劳动力从土地上被释放出来,才有足
够的力量去工业化。
这也是为什么,工业化最大的敌人是地主阶级,那群食古不化的人只喜欢用地来制约着时代的进步。】
大家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所以工业化的进程,就是地主阶级的衰败。那不就是在场所有人,纷纷被砍头的结局?
便是一直肖想着那快递的老朱,也感觉快递不太香了。
朱棣很纠结:“若我们要工业化,我们就要掉脑袋;可我们不工业化,我们就要被外国人嘎掉脑袋。&34;
大家:
朱樉灵光一闪,补充道:“工业化了,我们这群地主没饭吃;不工业化了,我们的百姓没饭吃,就会把我们杀掉,让吃饱的我们,到地府继续开席……啊,死循环了吗?&34;
老朱不得不严肃了:&34;你们说说,咋办?&34;文人们:&34;……&34;陛下,您也不用急着革自己的命。
【然而,周忱到底是一个旧时代的文人,他从小被教育着以农为本,士农工商,农总是高于工的。
当他敏锐的洞察苏松地区的特殊性——他还认为,这是和全国其他地区逃亡的百姓完全不一样的危险倾向。
周忱很害怕四处乱窜的苏松百姓会带坏其他地区淳朴的人。】
别说这周忱了,老朱、朱棣,都害怕极了。原本只是觉得民风会坏。现在了解了本质,感觉脖子上的脑袋,越发的摇摇欲坠了。
【3、船居浮荡,4、军囚牵引
苏松人习惯水上讨生活,他们架着小舟一艘,冒用邻里的通关文引,往来南北两京,在人口稠密处停留。
或者拥有一技之长,就跟着那些到外地充军的人一起迁移过去,然后也在河岸边开小店
明明只有一两个人充军,可居然拖家带口一拥而上,有个驿站旁边都被造了联排的房屋啊!里头住的全是做生意的苏松人啊!当地官府居然都不问啊!
他们的小摊摆到了淮安,摆到了河间,摆到了北京!
老的老,小的小,在外吃饱穿暖,陶然无忧,压根不想回家。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