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第一七九章(第2/4页)
法还发明了一种“飞钱”制度,商人把钱交到指定地点,领取票券后往盐场兑盐。这是宋代钞引制的先声,更是元明“盐引”最早的雏形。未来的各项盐业改革,实际上都脱离不了第五琦的这个大框架。为了方便管理,打击私盐,以及中央下派的盐铁使们之间不发生利权冲突。唐朝以盐的种类为出发点,划定了各种盐可以在哪些区域里流通。比方说,你云南的盐是不可以进入山东的地界销售的。哪怕你千里迢迢的运到了山东,我们山东就是不认。】郁新纠结道:“前面的分税制好像就说过打破地域隔阂,把各地的市场汇拢在一起……和兔朝这一比,咱们现在这划区销售、打击私盐的行为竟显得这般小气。朱橚问:“可是,云南的盐运到山东,这路上的运费可贵得很,便是在兔朝,这千里迢迢运来的盐应该也竞争不过山东本地啊?朱元璋又一次酸溜溜的道:“忘了他们有物流吗?我做不成的物流运转之妙法被他们发扬光大,定是搞出了极其低廉的成本可以往来交通。哎!咱老朱又何尝不想各地心连心呢?还不是递运铺都办不起来,行不通啊!【再有就是,第五琦改革盐法,是因为安史之乱后,国家军费开支增加,不得不想方设法赚小钱钱。改革后,仅1年,便为朝廷增加了40万贯的收入。这笔钱,地方政府也眼馋呀。所以,当地方节镇强大时,中央根本管不到它们,它们自己收当地的盐业税,并用盐税的钱养兵。唐王朝一度曾把盐税的钱完全收归中央,可是又无力负担养兵支出,就再次把盐税下放给了地方节镇。此行为,也无形的继续加深了盐销售区彼此划界的现象。这块地儿,是俺来收保护费的!】“忒得难听,像什么拦路抢劫之人一般。”老朱不悦道。虽然那说的是藩镇,但是能只听藩镇的事情吗?那后辈,肯定在暗暗点他们中央政府!【唐宋改革后,工商业的税越来越引人注目。宋元两代都出现了“天下之赋盐利居半”、“每年收的钱,盐课办着多一半之类的说法。忽必烈为了使征税权“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诸侯的财政,决定设立中央直辖的“转运司”系统,建立“盐引”制度。通常,我们对盐引这个概念仅停留在,它是如同“飞钱”一样,支取盐的某种凭证。但实际上,元代的“盐引”有着与唐宋截然不同的含义,即——所有的“盐引”均由中央户部统一印造、管理、发行。地方不再具备发行盐引的权力。国家规定一张盐引可以兑换多少盐,又规定“引、盐不相离”。所有和盐有关的行为都必须以盐引为凭证。元朝把它彻底推广到了全国,而不再像两宋一样,仅在两淮等地实行“钞引盐法”。如此,户部发行多少盐引,自然就知道了全国可以统一调配的盐的数量,和最终该上缴中央财政的钱。】朱元璋:“元世祖的集权也是从妥协开始,像山东盐课,他刚定了盐课之法,就把这管理之权交给了益都世侯李瑄。直到第二年,李瓊起兵谋反才将课税隶属山东都转运司。朱允蚊,你看看他,他对付一个世侯都比你谨慎!你猴急些什么!朱棣在旁道:“忽必烈可是世祖呢。”朱允炆:……【有了盐引,还得有行政单位“盐转运司”的配合。元代转运司忽必烈时兴起,又在忽必烈时衰落。其原因,我们可以直接来看明洪武年间的行政改革,会更清晰明了。按照大明会典,明朝的盐政机构从省到州县,大概是这样的。xx都转运盐使司xx分司xx盐课司xx盐课提举司xx盐课司都转运盐使司有6个: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盐课提举司有7个:陕西灵州、广东、四川、云南黑盐、云南白盐、云南安宁、云南五井提举司相对盐使司,行政级别低一级。他们都是所在辖区最高的管理单位。盐课司则是分别管xx盐场的最末一级。不过,洪武25年以前,朱元璋奉行着“以良民制良民”的原则,和田赋仰赖粮长一样,在各个盐场仰赖灶户里的富灶——百夫长,让他们负责实体盐的征收。便没有在xx盐场里设立政府官员“场官”。灶户的其他民生相关的事物均有盐场所在州县代管。百夫长的人选,也由州县任免。换而言之,州县可以通过这部分人事权,影响盐场的催征和其他事物。ps:最开始选任百夫长,也是由于元末明初,地方豪强强占盐场,明朝政府本来就没有办法直接掌控盐场,于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实际权力,进而安抚、利用。】朱樉:“爹你的小心谨慎比之元世祖有过之而无不及啊,连地方豪强都很能忍。”……朱元璋保持微笑,娴熟使用马列,你懂什么,这是对大地主阶级的拉拢。【可惜良民实在让八八太失望了,盐税又非常的重要。s,八八放弃了属地原则,转而投入了中央垂直管理的怀抱。】”那不是良民!朱元璋大怒,良民会给咱搞出秋粮案来?嗯,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内斗。朱樉也会运用马列了。马列若知道自己被如此运用,也会害怕的吧。【古代的管理,总是建立在“户籍”之上,八八选择和第五琦一样,把灶户划入“盐课司”管辖。等于说,一个盐使司大使是拥有司法权的,发生在灶户之间的各种诉讼纠纷,都是他来管。地方政府,人都管不了了,更别想什么钱。因此,盐课司设立以后,盐这块收入,名义上就彻底不再属于“地方财政”,而是“中央户部”直辖。】老朱从愤怒中缓出了一口气,开始再次训儿子和大臣:“垂直管理总是好的,兔朝的监察系统就做到了垂直管理,兔朝都用,肯定是先进的。这点咱们还的坚持。咱也只是为你们迈出了微不足道的一小步。【这个改动,造成了一个很吊诡的bug。正统8年,明朝政府本来想把福建一个语州场盐课司给裁了,可官员在执行时发现,咦,不对啊,裁了盐课司管的“灶户”咋办啊?谁管他们呀?有官员就提出,不如把灶户改民户,让当地州县管,就好了。——可是,盐和其他x户它不一样,一旦没了盐籍,你就绝对不可以从事相关的盐业工作。语州场土特产是盐=它并不很适合耕种。变成了民户的百姓想要在这贫瘠的土地上靠耕种交赋税,这是为难他们啊!事情就尬住了,明朝政府最后只能又不裁了。】老朱:…老朱发现了,自己也是得意不过三秒钟的。他索性不再动脑,直接启动在场四个文官的外置大脑。怎么改!文官们战战兢兢:咱们大明的户籍制度……“要完蛋了吧。”解缙实话实说。不,这和户籍制度应该没什么关系吧。”杨士奇谨慎说,“哪怕是没有户籍制度的唐代,第五琦也得给灶户设立盐籍,没有盐籍,根本无法从源头管理生产者啊。【这个bug,是要等到后期收盐折银、一条鞭法后才被修正。盐课司不必再收实体盐了,不必再监督盐的仓储了,不必督促地方生产了,只需要每年收定量白银了。这个简单的工作,州县也可以代管,政府层面,两者职能差别不大了。而一条鞭法又简化了民、灶两者税收上的区别,哪怕你是一个不从事盐业工作,却仍然担着灶户名头的人,你只需要向朝廷缴纳定额的白银,即可完成纳税任务。朝廷不管你的白银是哪里来的,你本质上没有再被束缚在一个盐业世代打工人的身份里了。如此,裁撤盐场、裁撤盐运司才成了真正可行的行为。】虽然这是自己的好大孙。但朱元璋还是眉头一皱,事情并不简单。不对吧,只收银,不收盐,那盐去了哪里?重点应该不是收银,而是收盐吧!收银便变成了又一种巧立名目的税收而已。郁新沉思片刻,不禁说:“可是前面说过,盐专卖,本身就是一种间接税……我们确实在向百姓收税。朱棣娴熟利用新名词:“百姓表面上只纳一种税,是方便了。但是那些用盐得到暴利的商人,这部分增值税根本没收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啊!他们的增值税可不知道有多少呢!他们的税最后还是老百姓来承担吧,百姓还得买高价盐啊!一直比较沉默的朱棢这时候感慨道:“果然是黄宗羲定律啊。”【那是后来的事。如上所说,每个灶户在一开始需要向国家用实体盐进行纳税。然后盐课司负责收集这些盐,再在商人用盐引来支取时,交付给他们。那,多出来的盐呢?那些灶户生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