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 54. 教育:对话音乐6 这一次是天幕受到迫……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给秦皇汉武直播长寿秘诀》 54. 教育:对话音乐6 这一次是天幕受到迫……(第1/2页)

    刘彻的破防直到南北朝部分唱完才结束,因为他发现这个南北朝持续时间门比他以为的还要长。

    “如此一来,后面一统中原的王朝岂不是压力巨大?”

    刘彻眼光毒辣,一眼就看出了时局中隐藏的祸端。如果只是单纯的大一统,不将祸患扫除,恐怕下场会非常惨烈。

    歌曲紧接着播放到了隋朝一统,但是只统了三十来年。

    本来隋朝内部就不够安定,看样子开皇之治确实不错,然而他的后继之君是个什么玩意儿?急功近利,直接葬送大隋江山。

    刘彻摇了摇头,一针见血:

    “哪怕没有急功近利,隋朝也很危险。”

    隋朝的安稳靠的是明君统治,但是明君不一定搞定了所有的隐患。一旦换个庸碌之君,运气好隐患不会爆发,运气不好还是得灭国。

    不过隋朝后头的皇帝也是厉害,硬生生把只是可能爆发的隐患,变成了立刻爆发的大问题。

    隋文帝杨坚这会儿就在肝疼。

    他想知道那个公元六百零四年的炀帝是哪个,但天幕里没提名字。

    太糟糕了。

    他刚升起废太子的心,估计太子不是那个亡国之君。可剩下的儿子,具体是哪个呢?还是说,其实是他孙子?

    大隋延续了三十七年呢,孙子的话也能解释得通。

    杨坚看向最近表现优秀的儿子杨广:

    “你膝下诸子……”

    意思很明显了,觉得亡国之君出在杨广的儿子里头。

    另一重意思就是,他看好杨广继位。

    在杨坚看来,杨广非常优秀,脑子也正常,不可能做出急功的事情来。那就是儿子不慎早死,给孙子让道了。

    但他儿子身体康健,应该是出了意外,这一点得放在心上。如果儿子能多当几年皇帝,也没有孙子折腾的祸事了,还能好好教导教导孙子呢。

    杨广心下一喜,而后迅速表示:

    “孩子都送来,交由父皇母后教导。”

    说是教导,其实就是考察。要是找到了那个疑似亡国之君的孩子,就得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处置了。

    歌词给的亡国理由只是“急功”,也不一定代表孩子能力不行。可能只是心性上的问题,万一还能掰回来呢?

    杨广觉得,自己儿子能成功继位,必然是有能力的。有能力的儿子,随意放弃可惜了。

    他可不确定没了这个儿子,其他的孩子还能不能行。要是下一代愚钝,皇位可能就轮不到他了,毕竟他父皇立太子要考虑很多方面的问题,子嗣也是重中之重。

    隋朝父子俩越分析越跑偏。

    可他们到现在连建立唐朝的李家是哪一家都还没找出来呢,眼看着是没救了。

    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看都没看隋朝那几句,就盯着唐朝的看了。

    唐初战争唱了两句,这个有他李世民大半的功劳,嘿嘿嘿。

    贞观之治唱了一句,全是夸他的,这个算他全功。

    虽然接下来就不是大唐是周了,但不要紧。

    始皇也才四句夸呢,其中三句是他祖宗的。自己一共三句,至少一句半是夸自己的。

    算下来,他李世民赢了半句!

    始皇:你也很无聊,呵呵。

    李世民的高兴大概只维持了几秒钟吧,高兴到看见周的女皇走出来时他也没太当回事。心里还豁达地吐槽了一句自己的儿孙真没用,被人灭国篡位就算了,还是被女人灭的。

    李世民当然不是小看女人,他只是从客观条件上分析,认为女人要造反很难成功,支持她的人会很少。

    在这种先天的性别开元盛世的。

    李世民点头:

    “这个女皇的儿孙还不错,能缔造盛世。”

    接着第一句是讲安史之乱的。

    李世民:……

    李世民:???

    李世民:!!!

    等一下啊!安史之乱不是他大唐时期发生的事情吗?!

    李世民都懵了,这怎么回事啊,为什么讲他大唐的时候,中间门穿插了一个周?还是说写歌的时候顺序搞错了?

    既然安史之乱是他大唐的事情,那那个开元盛世呢?是周的还是他唐的?天幕怎么不标清楚啊!

    天幕里就写了开元和安史,要不是李世民提前知道了安史之乱是在唐玄宗李隆基手底下出现,估计要被直接糊弄过去了。

    更讨厌的是,那个周也没写公元时间门。

    咦,既然这样的话,贞观、开元和安史都写了时间门,就周没写,是不是说只有周是例外,是单独的?

    李世民更怀疑这是写错位置了,不然为啥不标时间门。

    但其他听了歌的大臣们交头接耳片刻,提出了另一个想法。

    “有没有一种可能,周的位置是对的,不标时间门是天幕故意隐瞒,不想让我等知道女皇是何时出现的人物?”

    李世民被说服了:

    “也有道理。”

    接着,李世民又想到一件事:

    “女皇是不是有个长寿的孙子叫明皇?她周应该传了至少三代吧?”

    杜如晦摇头:

    “不一定,可能是直接传给孙子。方才那个扮演女皇的人是老妇形象,或许女皇是老年才成功篡位。”

    老年的女子篡位……

    李世民灵光一闪:

    “太后篡位!”

    怪不得,怪不得会有女皇登基!

    而且这个身份锁定起来太容易了,能当太后的女人就那么些,要是给了确切的篡位时间门,立刻就能揪出来。

    李世民想通这个就不放在心上了:

    “太后的子嗣必然都是我李唐血脉,既然皇位没有旁落,那她不过是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而已。成王败寇,朕认。”

    能够佐证李世民观点的,便是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了。这总不能是女皇和其他人的血脉吧?给先帝戴绿帽子生的儿孙还要用唐的国号和姓氏,这根本说不通!

    贞观群臣对陛下的豁达十分无奈。

    但转念一想,好像也只能豁达接受了。

    女皇年老时才登基,压根不可能生下没有李唐血脉的子嗣,注定会归还权柄给她和先帝的后代。

    而如果女皇没有到年老时就想篡位,说实话阻力将会非常大。历史上女皇能够登基,未尝没有大臣们都看出了她无法延续武周这一点。

    就连支持女皇的心腹臣子都劝阻她,让她不要把皇位传给武家人。虽然确实是为女皇的死后香火考虑,但也有对李唐的维护在。

    李世民摆摆手,让大家别想了。

    日后的事情让日后的儿孙纠结去吧,反正不是他在位时候的事情,因为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