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146. 146 反向朝贡?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 146. 146 反向朝贡?(第1/2页)

    【通过郑和几次大规模的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来给大明“纳贡”的国家越来越多,巅峰时期多达148个国家来明朝贡。

    是中国历史上朝贡最多的一个王朝。

    来明朝的这些贡国必须带贡品贡,比如香料、琉璃、珊瑚甚至还有长颈鹿等明朝没有的动物。

    除了以上所说的“正贡”外,他们还会带附加的货物,且他们带的这些附加的货物数量往往是“正贡”的数倍。】

    恢宏的音乐再次响起。

    天幕的画面出现万朝來拜的宏大场面。

    这恢宏的音乐在唐朝时也出现过。

    直播间那头的嬴政还有李世民他们听到熟悉的音乐,自认为明朝应该和唐朝一样。

    “万朝来贺。”秦始皇嬴政重复道,这四个字再次激发起了嬴政的野心。

    他也想见识见识万朝来贺的场面。

    宋。

    赵匡美听到大明竟然有148个朝贡国家,不禁感叹,“人家大明朝贡,咱们大宋岁币,唉……”

    赵匡胤……

    明殿

    朱棣听神迹说大明是历史上朝贡最多的一个王朝,内心不由自豪起来。

    “壮我大明国威!”朱棣声音微微颤抖,看出此刻的他十分激动。

    这天下盛世,他,朱棣对得起大明的江山!

    朱棣最大得心病就是怕自己被后世诟病,所以才疯狂的努力,想做一位雄君,即便后世对他多有所耻,也不会苛责。

    朱棣这情绪刚起来,恢宏的音乐骤停。

    【不知大家是不是感觉不对劲,带着附属品比朝贡还多,这哪里是来朝贡的,分明是来做买卖的。

    没错,朝贡就是通行证而已,他们的确是来做买卖的。

    不过这个买卖却不是和百姓做,而是跟明朝政府做。

    这些东西由明政府定价,然后购买,说白了就是换种方式给来朝贡国家钱。

    人家好不容易来一场,为了体现大国风范,自然要满载而归。】

    听到这,朱高炽不由的叹了一口气,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完全赔本的买卖,每次见到番邦国来朝贡,他爹朱棣是觉的有面高兴,而在朱高炽眼中,这些人就是来打秋风的。

    关键,他们大明也不是那么富裕。

    【咱们来看看明政府是如何定价这些附带的货物。

    为了彰显国威,体现大明的宗主国地位,往往将贡国的货物翻高几倍,甚至是好几十倍。

    举个例子,日本的腰.刀,若放在市场上交易是三贯钱,但是明朝给出的收购价格却是十贯钱。

    再比如胡椒的市场价每斤三贯钱,但是明朝给出的收购价高达十倍。

    乌木的价格更为夸张,市场明明每斤500文,但是明朝官方定价却高达40贯。

    除了价值差异外,许多番国进贡的东西虽然属于稀缺之物,但说实在的真的什么用处没有,比如进贡的狮子、长颈鹿只有观赏价值。】

    朱高炽不由点头,想起那脖子长长的动物,不能下地种田只知吃草木,有什么用?!

    “这不是赔本赚吆喝么!”朱高煦惊呼,关于朝贡的事他原本只知道特别有面,不想面子是建立在撒钱上。

    怪不得一个个都争着抢着来大明朝贡,让谁谁不来。

    宋

    “这和咱的岁币差别也不是很大吧?只是比咱们大宋有面子些。”赵匡美道。

    “大明的皇帝不至如此。”赵德芳觉得如此宏韬伟略的大明皇帝朱棣定不会只为了面子。

    就像神迹之前说的,明太宗朱棣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定下战略,震慑了帖木儿帝国。

    如今又不惜下血本让万国来朝,怎么可能只为了面子工程。

    虽然前期明朝是赔本的,但只要形成了以明朝为中心的贸易体系,还怕赚不到银子。

    “瞧你对大明皇帝如此自信,你对你爹都没这自信。”赵匡美以开玩笑的口气道。

    “父皇自然也是极其厉害。”赵德芳朝着赵匡胤,一脸真诚。

    不说以前他爹怎样,如今他爹决定是一代明君!

    【除此之外,明太宗朱棣还会给这些进贡的藩国回赐铜钱。

    例如永乐四年,明太宗朱棣就给日.本的国王和王妃赐铜钱1.5万贯,来的使臣也会赐予他们铜钱万贯。

    综上所述,来明朝进贡绝对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像倭国日.本当年为了争向明朝进贡,内部的两波势力都打了起来。】

    【路人甲】:明太宗朱棣在军事上的才能怎么不分到经济头脑上。

    【路人甲】:这哪里是万朝给大明上贡,明明是大明给万朝上贡。

    朱棣……

    此时,国库的账本也呈了上来,平日这些都由朱高炽一首掌管,朱棣基本不过问。

    朱高炽做的不错,总之没让朱棣这个当爹的缺过银子。

    【说完了朝贡体系,咱们再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开销。

    首先是造船的费用,如此吃水的海船需要从云南等地运输大的木头,且还需要大量的生漆等来处理木头。

    之前咱们也说过大明的漕运,经常堵塞,可想而知运输大宗木材不但加重了漕运负担,同时又增加了造船成本。

    如此算下来,一艘船的成本起码要四五千两银子,这还不包括后期的维护费用。

    出海之后,每日的瓜果蔬菜的开销,两万多号人,怎么不得两三万两银子,还有出海官员的俸禄。

    一共下了六次西洋,上述成本就得四五百万两银子。】

    “有这么多?”朱棣边听神迹所述边看账本,心底越发的沉。

    大明的国库似乎不是他想的那么充盈。

    【或许郑和头几次下西洋是赚钱的,但随着明朝的朝贡制度的展开,众番国一起到明朝上贡。

    郑和下西洋赚的钱开始弥补面子工程的窟窿。

    拿一件事情举例子,便能看出后期明朝国库不容乐观。

    之前咱们说了明朝用高价收购了许多香料,这东西刚开始的确是物以稀为贵。

    随着朝贡制度展开后,明朝堆积了大量的香料,香料又不是什么硬通货,流转不了等同废物。】

    【于是朝堂想了个好办法,把压力转移到大臣身上,在《大明会典》中有这么一句话“今仍以胡椒苏木;折两京文武官俸钞。”

    用胡椒和苏木等积压的货物给臣子们发工资,明朝的大臣俸禄本来就不多,这下好了,大部分还换了胡椒、苏木这些无用的东西。

    为了养家糊口,臣子没有办法,只能拿东西去变卖,市场下一下涌入了大量的胡椒和苏木。

    如此让胡椒和苏木再次贬值,而朝堂仍旧以数倍的价格从贡国买。】

    “这缺德主意是谁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