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在春秋战国直播历史: 58. 从撂荒制到立体农业2 立体农业,发展……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开局在春秋战国直播历史》 58. 从撂荒制到立体农业2 立体农业,发展……(第1/3页)

    汉武帝见天幕上展示着汉朝的“连种制”,又看到弹幕里,飘过的一些羡慕发言。

    汉武帝:心情大好。

    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是秦朝的人们都在羡慕他们,尤其是春秋的那些“休闲制”时代。

    战国中期的魏国,同样欣然自得。

    他们已经发展出“连种制”了!

    【“连种制”的实行,与土壤耕作技术、施肥培肥技术,以及禾豆轮作等方式密不可分。】

    【什么是禾豆轮作呢?】

    【一块田地里,连续种植同一种农作物,往往会引起一些营养元素的匮乏,乃至于一些病虫害以及杂草的生长。】

    春秋时期,很多人大开眼界。原来病虫害与杂草,还与连续种植同一作物有关。

    还有“营养元素”,那又是什么?

    天幕并未给出答案,而是继续讲述“古人”为什么要进行禾豆轮作。

    【古人采用“轮作倒茬”的方式,以豆科作物或者绿肥作物,来与禾谷类作物进行轮作。茬,就是作物在收获之后,留在田地里的根部、残茎。】

    【倒茬,又叫做换茬,也就是在一种作物收获之后、换成种植另外一种作物。这样合理地换茬,能够调节、增强地力。同时,也能减轻病虫害与杂草的危害。】

    春秋众:牛掰!神奇!

    竟然可以用这种方式,减轻病虫害与杂草。

    而且这个好像巨简单!

    简单的操作,又容易模仿,何乐而不为?

    回头就去试试!

    诸侯国君:推广出去!让百姓们都知道!

    【除了禾豆轮作之外,古人还采用一种“间作套种”的方法。间门作套种,分为间门种、套种。】

    【间门种,就是在同一块田地上面,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作物,相间门地种植。】

    西汉,氾胜之听见“间种”的描述。

    两种作物,相间门种植。

    氾胜之:嗯。

    这种方法,他们现在已经有在使用了,譬如在瓜地中间可以种上薤、小豆。

    在瓜熟之前,就可以采收薤子、豆叶了。

    氾胜之最为期待的,还是天幕标题《从撂荒制到立体农业》之中的“立体农业”。

    他非常感兴趣。

    天音仍在叙述着,春秋时期的人们非常期待的间作套种——他们还不会呢!

    只听天音不疾不徐地说道:

    【套种,则是在前面季节的作物收获之前,把下一个季节的作物,在行间门播种下去。这样在前一种作物还没有收获的时候,下一种作物就可以开始生长了。可以充分地利用耕地、时节。】

    管仲:这听起来跟“间门种”差不多。

    乍一听似乎很简单,但实际操作的时候,应该也没有那么容易。

    就比如说,不同的作物放在一起种植,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吗?

    果不其然,管仲听见天幕说——

    【套种的方法,需要考虑到各种不同农作物的特性,比如高秆与矮秆、喜阳与喜阴、深根与浅根的区别,这样进行合理搭配,方能互不相妨。】

    又见天幕之上,出现一片桑田。

    在动画的右侧处,长条的方框里写了“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这几个字。

    在碧空的画面影像之中——

    几名农人正在桑田里辛勤地劳作,他们将芜菁、绿豆、小豆等作物,播种在桑田行间门。

    紧接着,画面一转。

    动画里又出现一片广阔的麻田,这些农人又开始在田里的麻子之间门,播种了芜菁。

    随后,农人们在种植了葱的农田之间门,播种胡荽;在种植了大豆的农田之间门,播种谷子。

    这些作物的名称,都被方框文字,清晰地表露出来。

    所以,春秋时期的大家不仅学会了这种“间种”的方式,也学会了哪些作物可以进行“间门种”。

    芜菁、绿豆、小豆在桑田里“间门种”,芜菁在麻田里“间门种”,还有葱田、豆田等等。

    不过,天幕所展示的也仅仅是例子。

    更多的作物搭配,还需要他们自己进行各种试验与探索。

    战国时期,很多魏国人看见天幕的“北魏”。

    纷纷陷入了沉思。

    魏王假:这北魏是啥?反正不是我们魏国。

    贾思勰?谁啊?

    魏王豹:你要说是西魏,我就开心了。:)

    ——项羽大封诸侯后,改封为西魏王的某位。

    【除了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外,南宋陈旉的《农书》也记载,桑园之间门,可以“间门种”苎麻。明清时期,更有粮菜间门种、麦豆间门种、稻豆套种、稻肥套种、麦棉套种、桑豆套种、桑菜套种等等。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出色的创造。】

    春秋时期,齐僖公、晋武公、卫桓公、宋庄公、鲁惠公等人,眼睛亮得发光。

    各种作物进行“间种”“套种”。

    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因为天幕说这种方法需要考虑到不同作物的特性,所以他们珍而重之地将“粮菜间种”“麦豆间种”等例子记录下来。

    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一些,他们完全没听说过的作物,比如“麦棉套种”里面的“棉”。

    【除了轮作倒茬、间门作套种之外。还有一种方式,叫做“多熟种植”。】

    只见天幕的动画,闪回了战国秦汉时期。

    中原地带。

    农田间门,农人们收获了冬麦,种上了禾豆。

    岭南地区。

    农田间门,农人们正在种植一种双季稻。

    天幕上的时光过得飞快,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来到了一个名为“宋代”的朝代。

    江南地区。

    农人们收获了早熟晚稻,种上了小麦、豆类、油菜。

    又历经无数个春去秋来。

    明清时期,南方的农人更加普遍地,在他们的田地之间门,种植起了双季稻。

    这样的现象,开始向长江流域扩展:

    在明清时期的地图上,象征着“双季稻”的图标,开始不断地复制增加。

    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二稻一麦”的标志。

    这是一种“一年三熟制”。

    而在长江下游的地方,“稻麦两熟制”的图标,则是特别多、越来越多,它获得了普及。

    画面再一转,来到清朝康熙年间。

    康熙皇帝正在派人,进行一种试验。这是一种双季稻的试验,在江南举行。

    试验的东西,是培育出来的早熟“御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