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在春秋战国直播历史: 58. 从撂荒制到立体农业2 立体农业,发展……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开局在春秋战国直播历史》 58. 从撂荒制到立体农业2 立体农业,发展……(第2/3页)

  道光年间门。

    林则徐正在江南地区,推广双季稻。

    天幕的时间门跨度非常大,自战国秦汉直至明清,令许多先人看见了后世的种种发展。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

    【从战国秦汉时期,到明清时代,多熟种植的复种制,从零星的、散在的萌芽,到后来逐渐趋于定型。】

    【人们在秋收之后,种植冬麦,冬麦之后又种豆。等到次年又种植玉米、谷子、黍穄等等。然后再次收获之后,继续种冬麦,循环往复。】

    秦始皇沉默伫立,他已经知道,后世的明清时期是在尤为遥远的未来。

    而人类农业的发展,历经漫长的时间门。

    从他们战国、大秦时期,到后世经历过千百年的岁月,往后的光阴里亦会发展,不断向前。

    所谓的“趋于定型”,往后亦会发展、进步。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复种制”之后,又会是什么呢?

    战国时期,李悝听见天音频频点头。

    循环往复的“复种制”,这样的方法很不错,非常不错,确实可以达到“尽地力”的目的。

    如果再加上治田勤谨,那就更好了!

    对了,玉米是什么?

    听起来很精致的样子,玉做的米?像玉一样的米?

    某种在明朝嘉靖年间门,才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作物,引起了战国初年魏国李悝的注意。

    天幕上一闪而过的玉米棒子,看起来金灿灿的,果实饱满,汁水充盈的模样。

    李悝:看起来很不错。

    【人们利用“间门作套种”等方法,将这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乃至于园艺作物,进行各种合理的搭配,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比如清代农学家杨屾的《修齐直指》,就记载了对菠菜、萝卜、蒜、蓝、粟、麦等作物进行间套复种,达到了两年十三收。】

    天幕用一种极为平淡的语气说出了“两年十三收”,而古代正在观看天幕的观众们——

    每一个都不淡定了。

    天幕你说什么,两年十三收……?

    列位历史人物的大脑里,顿时一片空白,天音之中的“两年十三收”盘桓在他们的内心,

    萦绕着久久不去。

    真的假的?这是真实存在的吗?

    汉武帝:“!!!”这么猛的吗。

    秦王政:间作套种,快。

    这春秋战国时代,不得卷起来啊?

    【轮作倒茬、间作套种、多熟种植。我国传统的耕作制度,便是以这三种耕作的方式相结合,尽可能地实现种无闲地、种无虚日。】

    【这样的耕作,其实已经是一种多物种、多层次的立体布局了。我们可以称其为“立体农业”的雏形。】

    秦始皇这才想起,这段视频的标题——

    《从撂荒制到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才是这次历史直播的重点!

    许行等无数观众看着天幕,他们更加好奇这“立体农业”了!就这样还只是“立体农业”的雏形?

    轮作倒茬、间作套种、多熟种植。

    这三种方式,已经非常厉害了!

    那“立体农业”——

    它得厉害成什么样子啊!

    【其实,这样充分地“尽地力”的方法,还可以从田地扩展到水体。我们可以从原本单一的种植业,扩展至农业的多种经营。】

    春秋时期,楚庄王挑了挑眉。

    他听着那一句“从田地扩展到水体”,又看见碧空的画面上出现一幕水面的粼粼波纹。

    楚庄王下意识地想到,这农田与水体的结合,莫非是类似于孙叔敖兴建的芍陂那样?

    孙叔敖于楚国之境内,下膏泽、兴水利。

    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也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同一时空里,楚国的孙叔敖本人也在看着天幕,自然也想到了自己建设的芍陂。

    但他建设芍陂。

    是要让天旱时有水灌田,洪涝时避免成灾。

    在芍陂建成之后,安丰一带确实也成为了他们楚国的经济要地,每年产出许多粮食。

    乃至于,楚庄王打败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孙叔敖的芍陂也不可谓无功。

    但是天幕说的从单一的种植业、扩展到农业的多种经营?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孙叔敖大胆想象,莫非是可以利用水体养鱼?

    在种植业上,继续利用灌溉用的水体,发展渔业,这确实是很有创造性了。

    天幕所说的多物种、多层次,超出于种植业的多种农业经营,是这样吗?

    孙叔敖:我已经竭力想象了。

    除了渔业,还有什么与水体有关?总不能再加入什么畜牧业、林业吧!

    在战国时期的魏国,西门豹也在兴建大型的农田灌溉工程,漳水十二渠。

    秦国,秦王政时期。

    一位名叫郑国的韩国人,在关中平原北部兴建了郑国渠。数以万顷计的盐碱地“斥卤”,成为了亩产一钟的良田。

    在这一时期,秦王政亦是好奇地看着天幕。

    西汉,汉武帝也是如此。

    在他的时代,可谓大兴农田水利建设。

    譬如关中地区、河套地区、河西走廊,这些地方都发展起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

    如果要说,农田与水体相关的地方。

    他们这些人便纷纷想到了,这些能够带来巨大效用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

    至于更多的关联,暂时还想不到。

    他们在各个不同的时空里望着天幕,只见那无垠的苍穹之上忽然出现了一个陂塘。

    陂塘的旁边是稻田,应该是用来灌溉、种稻的。

    与此同时,陂塘的里面,则是有几尾游鱼翕动,表面上更是浮现着一些漂亮的莲花。

    【汉代,已经出现一种利用“陂塘”来灌溉种稻的方式,这种“陂塘”里还会养鱼种莲,在“陂塘”的堤上还可以种树。】

    【这便是一种综合的土地利用方式。】

    【《水经注》记载,东汉时期,习郁按照范蠡养鱼法,从大陂引水,形成一个小鱼池,“楸竹夹道,菱芡覆水”,也是同样的方式。】

    孙叔敖满意地点点头,果然是养鱼啊。

    在田地旁边建陂塘,在种植业里加入渔业,充分利用了水体,确实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这就是“立体农业”吗?

    思及此,孙叔敖的头顶,缓缓飘过六个句点。风中凌乱,好像没有想象里的神奇!

    虽然还有种莲、植树,但是总感觉差了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