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九零之穿成“真”千金对照组》 100-120(第22/29页)
,满座皆惊,连方大明都吓了一跳:“松松,这种话可不能乱说!”
而苏阙的神情越来越严肃,“外公,外婆,王副局长,我说的是‘可能’,实际的证据我没有,我希望你们能找到。接下来我要说的,跟一件陈年旧事,也就是我的身世有关。三位都是经过大风浪的人,我不打算有所隐瞒,希望你们能给我几分钟时间。”
方大明和沈一曼交换了个眼色,都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
方大明忙了张椅子,跟开会听讲座似的笔直地坐在了沈一曼旁边。
王副局长也拿出了公文包里的纸笔:“你请说吧。”
苏阙道:“事情要从十三四年前的一个夜晚说起,在米国K州曼莎镇的一个华人农场,住着农场主苏明远和妻子方雪桐。他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方莲,在波士顿上学,小女儿苏阙,当时不到六岁……”
这家人经营农场,原本过着十分惬意的生活。直到有天晚上,小女儿在粮仓里发现了一名从华夏偷渡来的劳工。
这人叫应泯和,自称是华夏西南某地的下乡知青,彼时国内正值知青返城高峰时期,而他因为家庭问题没能得到返城的机会,于是在其他知青的鼓动下逃出边境,辗转来到米国。
他原本以为可以像普通米国人一样找份正经工作,但由于没有合法身份,只能经由其他偷渡客介绍去□□工,谁知道被骗。
他半路逃了出来,稀里糊涂跑到了农场,得知农场主一家是华裔,他问他们能不能收留他,让他凑够回国的路费。
苏明远和方雪桐都是善良的人,对他的遭遇深表同情,当即收拾了一个房间给他,让他和其他工人一起,在农场干活,每天给他一美元薪酬,这样不出两月,应泯和就凑齐了路费,离开了农场。
谁知他并没有立刻坐船回国,而是带着一伙本地嬉皮士洗劫了农场。
米国嬉皮士群体兴起于60年代,原本只是一群反抗传统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提倡以和平自由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但到了70年代,由于缺乏所谓的领袖人物以及团体宣言,三教九流都打起了嬉皮士的旗号。
他们穿流浪汉的衣服、化稀奇古怪的妆,上街嗨歌、□□,不务正业……没钱了怎么办呢?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开始抢劫。
没人知道应泯和是怎么和这伙人混到一起的,但可以肯定,是他为这伙人带的路。
这伙人里有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对待这个华人农场的手段十分残暴,不仅抢夺财物,还开枪扫射。从农场主到工人,包括动物都杀了个精光。
原本方雪桐带着孩子们藏在阁楼,嬉皮士没有人找到人,抢到钱财就准备离开。
应泯和提供了关键线索,说其他人一定藏在阁楼,他知道如何打开那个隐蔽的阁楼。
为了保护苏阙,方雪桐和方莲接连被害,苏阙甚至眼睁睁看着应泯和用烛台砸碎了方莲的脑袋。
就在她以为自己也活不成的时候,警方赶到了。
嬉皮士们仓皇逃散,把应泯和抛下了。
应泯和脑筋很活,马上抱起早已吓得神志不清的苏阙,冲出门去向警方求救。
他浑身是血,又受了伤,怀里还抱着孩子,警方没有怀疑,把他当成苏明远保护了起来。
而真正的苏明远和方雪桐,包括方莲都被他提早拖进了地下室。
“后来,他应该是找地方埋了他们的尸体,因为我后来并没在地下室发现可疑。”苏阙声音很轻,努力回忆着,“我当时吓坏了,在医院住了很多天,醒来后失去了以前的记忆。而当时我们仍然处在警方的关注之下,应泯和就告诉我,他叫苏明远,是我爸爸。”
“从此以后他从非法偷渡客变成了身份体面的农场主。他重新翻修了农场,并告诉我,因为农场太破旧,导致一处房梁掉下来,意外砸死了方雪桐。”
“对!他也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方大明听到一半就忍不住想冲去米国杀了应泯和,屡次被沈一曼制止了。到这时,他再也按捺不住,手背上青筋绷了起来。
“这事过去没多久,我们打电话过去,当时我就问,他声音怎么变了,他告诉我,农场发生意外,雪桐和莲儿都不在了。还说你由于太伤心,失去了记忆,叫我们少跟你联系,也不要再提过去的事。”
所以苏阙回来这么久,老俩口都没跟苏阙提过以前的事,不然的话,她应该能早点想起这一切。
苏阙道:“农场偏僻,应泯和的身份始终没有曝露,他后来拿着苏明远的证件去办一切事务,人家也没有怀疑。就像我们很难识别西方人的长相一样,人家也很难识别他的。”
“此后他的人生就发生了惊天逆转,拿着苏明远和方雪桐在银行的全部资产,以及房屋等各项保险赔偿,开起了电影公司。”
“他在这方面确实很有才华,又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电影公司不断壮大,慢慢发展成现在的苏氏。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当他功成名就后,知青时期留下的恶果找上了门来。”
第116章
那个恶果就是苏珊珊。
如今, 一切的线索都连了起来。
和葛梅好上的知青就是应泯和,所以一开始,葛梅给孩子取的名字叫应珊珊。
后来葛梅到米国, 或许是从媒体杂志认出了应泯和,发现他现在改名叫苏明远,所以又让孩子改叫苏珊珊。
葛梅临终前,让苏珊珊拿着自己和应泯和的定情信物去找应泯和。
事实上, 一开始应泯和是很排斥的, 他想私下解决这件事, 打算给苏珊珊一笔钱, 打发她回国。
只有这样, 应泯和自己的身份才是安全的。
那个年代通信不易, 书信能不能到达都是未知数,像方大明和沈一曼这种身份的人出国又不容易,要不是苏阙常常背着他和他们联系, 这层关系早就可以断了。而他自己父母也早就亡故,根本没人还记得应泯和。
谁知道, 千算万算, 漏算了一个葛梅。
葛梅是他当知青时认识的农村姑娘,能有什么真感情呢, 不过是排解寂寞的露水姻缘罢了。
可是葛梅当真了, 还怀了他的孩子, 还养了这么大,临终都要叫孩子来找他。
苏珊珊找上门之前做过基础调查,以为应泯和是因为苏阙才不想认回自己, 于是直接跑到家里去, 要赶苏阙走。
如此一来应泯和只能告诉苏阙, 是当年抱错了。
他不可能承认苏珊珊是私生女,那会影响他如今的声誉,于是他和苏珊珊、苏阙各做了一份基因鉴定,并打算趁此机会,从苏阙手里夺回曼莎镇的农场。
“这和苏珊珊的间谍身份有什么关系?”故事听完了,王副局长唏嘘着问。
苏阙道:“这就要从应泯和接触过的嬉皮士团体说起了。这伙人在80年代被抓了,背景深厚,有些是参加过二战的老兵,60年代末70年代初活跃于东南亚。所以他们盯上华人农场,绝不是偶然。”
“应泯和在农场工作了两个月,显然是知道你们家身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