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 100-110(第10/14页)

诸将领命,如果之前有许多从其他偏远州郡过来,并不了解萧庆宁的武将,对萧庆宁这个女皇帝并不看好,那么通过这次军议,看见萧庆宁要动真格,心里多多少少对这个女帝加以改观了。

    而萧庆宁参加军议之后,自让将领们讨论斟酌,她离开武英殿去找左王右崔,因为她再不喜欢这两个人,也再不看不上那班文臣,但现在少了这些人朝廷就没法运转,她至少得在表面给予这些人尊重,事关兵权,且直接关系到兵部,她多少都得王延年和崔固安说一嘴,除此之外,她还得办另一件事。

    自她即位之后,王延年和崔固安倒相当老实,听说还主动去劝那些撂挑子不干以示抗议萧庆宁上位的老臣,算是履行了在清流文臣和萧庆宁之间当中间人的职责,这次萧庆宁在文华殿召见王崔二人。

    “两位公相,都是明白人朕便不兜圈子了,兵权这件事希望两位公相帮朕促成,否则明年燎人南侵,以之前那种军容军备,一千个通天阙也守不住。”

    王延年和崔固安当然知道萧庆宁即位之后一直在搞军议,他们也知道北边形势并不乐,在军议之事上,他们非但支持萧庆宁,还给萧庆宁想了主意,崔固安便说:“陛下有心重整军备,我俩自当竭力促成,不过有一事老臣应当进言。”

    萧庆宁:“但说无妨。”

    崔固安:“兵权事关国本,若能全握在陛下手中固然好,但只怕灯下黑影、一叶障目,故而,不管陛下如何整理军备,务必要派心腹监军,监军可只管监察,无权干涉统帅领兵,只做陛下耳目,如此,非但陛下安心,诸军统帅在外亦不会对陛下多心。”

    这属于一种微妙的人性洞察了,崔固安所言是有道理的,宣和在位时的监军,由于借着兵部和文臣的名头,实际上管理了诸军统帅,现在崔固安说的这种监军却只是监察,实际起到一种在萧庆宁和统帅之间的调和作用,萧庆宁从善如流,说道:“崔公相谋国之言,朕记下了。”

    崔固安微一拱手表示谦虚,萧庆宁道:“兵部给慕容雅博没有问题吧?许嗣和他那些朋党有什么牢骚要发?”

    崔固安道:“此事臣与王公相已专门找许大人和兵部诸位大人谈过,他们深知陛下英武,不敢有议。”

    萧庆宁:“他们也没犯什么大错,让吏部安排些职缺,不要做得太过分,朝堂这边朕不希望生乱。”

    崔固安:“陛下仁心,臣与王公相自会办妥。”

    说完兵部这件事,萧庆宁就要讲另一件事了,此事也关系到朝堂文政。

    “之前皇兄在位时,各州郡部分奏折直接由各司衙门转呈中书省,另一部分则由通政司转呈御前,不过听说通政司那些奏折,实际都落到了赵会和那些秉笔太监的手上,有时直接就由他们来批红,对吗?”

    崔固安道:“正是如此,赵会那厮欺上瞒下,居然敢代皇帝用朱笔批红,九死难赎其罪。”

    他这就有落井下石的意思了,赵会敢直接就用朱批不是宣和帝授意的么?而且他们当时怎么不说?现在特意跟萧庆宁提这一嘴,无非是为自己跟宣和帝开脱而已。

    萧庆宁懒得理他这点小心思,说道:“既然赵会已经伏诛,朕也不会再用什么秉笔太监、执笔太监,原本那个通政司已经名存实,朕要重整。”

    崔固安眉头稍微皱了皱,他拿不定主意或者猜不透萧庆宁心思时就会有这个动作,然后看向比他更高一级的王延年请求指示,王延年果然问道:“陛下待如何整治?”

    萧庆宁:“原本的官员都不要了,你们出面安抚,再给他们谋个去处,新的人手朕来定。”

    左王右崔瞬间了然其意,萧庆宁这是要借通政司培养自己的心腹文臣,既然是萧庆宁请他们办事,以他们的老成便不能白干,当然抓住机会跟萧庆宁谈条件。

    两人交换一个眼神,崔固安说道:“此事倒也能办,不过……”

    ? 108、大国相争

    以崔固安的口舌, 怎么还有他说不出的话?

    萧庆宁迁就一下他,问道,“崔公相有难处?”

    崔固安道:“通政使乃朝廷正三品大员, 下辖三个正四品,其余品阶文官在所多有, 若冒然间全部置换怕有不妥。”

    萧庆宁听罢, 心想:“兵部那些一品尚书、侍郎、主事他们都能换,怎么三品通政使和几个四品官就不能换了?”

    那就只有一个原因, 左王右崔知道她要借通政司培植心腹,所以趁机跟她谈条件。

    说是谈条件, 其实王延年和崔固安并没有坏心眼, 而是在为他们的子孙和门生找后路, 萧庆宁通过通政司培植心腹文臣, 他们现在把自己的子孙或者学生塞进来,到时就算他们去相,后辈也还能傍着萧庆宁, 不至于人走茶凉,门庭冷落。

    萧庆宁看破不说破, 她自有气度, 说道:“崔公相言之有理,这样吧, 你们看着安置几个人, 把名单呈上来, 朕自会妥善处置。”

    崔固安:“陛下英明。”

    萧庆宁:“那就这么定了, 年关将至, 有劳两位公相把事情办好, 明年便可省些心力。”

    崔固安道:“这是自然, 不过提及年关……”

    他拉长了语气稍加思索,说道:“虽说现在仍在守孝之期,过年不宜大肆操办,却是陛下即位之后的第一个年关,即便不办宫宴犒赏百官公卿,东西总该赏下来一些。”

    萧庆宁果断道:“不赏,没钱。”

    崔固:“?”

    萧庆宁:“这些年国库早被宣和跟你们这班文臣耗光,户部尚书许大人昨天还跟朕汇报过朝廷今年的总用度,国家连续多年入不敷出,他们户部年年都得从内务库支取补缺,明年一旦跟燎人开战,朕还得把内务库也搭进去用作军费支出,你去跟那班文臣说,朕的奖赏给的是那些上阵杀敌、流血流汗的英勇将士,他们要奖赏可以,投笔从戎自己到战场去争去抢,王公相——”

    王延年道:“臣在。”

    萧庆宁:“这些年议和给了燎人多少岁贡朕不追究了,但有件事请你与朕说实话。”

    王延年:“陛下垂询,臣自当知无不言。”

    萧庆宁:“议和下来这些年,京城与地方州郡官吏腐败,像外戚盘踞的淮州之地,明明是天下富庶州郡,朝廷每年收上来的税额却没有西南一些贫穷州郡多,若朕有心清理这些积弊沉疴,能不能办成?”

    王延年道:“陛下贤能果决,又有宏图霸业之志,此事必然可成。”

    萧庆宁:“朕说了要听真话,要听你的真话。”

    王延年愣了愣,他是聪明人,他更知道萧庆宁也是聪明人,聪明人之间的谈话弯弯绕绕没意义。

    “陛下即位未久,虽有军权,朝局却不算稳定,京官与州郡官员的关系盘根错节,陛下在这个时候全面整治,阻力会空前巨大,若北边没有燎人,陛下没有外忧,此事花个三年五载可见成效,但陛下明年断定燎人南侵,此事便不可急行。”

    王延年这番话就是肺腑之言了,其实萧庆宁和慕容雅博现在这么做就是考虑到了王延年的说法,萧庆宁只是重整军事,设立“军议内阁”,文政这边依旧留着左王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