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成状元后扶持长公主登基》 130-140(第3/13页)

且是自己说了算的结盟。

    实际战局的变化比任何想象都要巧妙,这就是历史的迷人之处,局中人看来后知后觉,局外人看起来击掌称赞,这中间要是有任何一步发生变化,都不可能促成最后的结局,然而这就是事实,这就是已经发生的历史。

    如果说双方皇帝从通天阙撤离意味着双方第一次攻防战结束,那么当萧庆宁回到明京城之后,大宁和燎国之间的局势就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消耗阶段——燎军不再进攻通天阙,也不再打什么朔方郡、山海郡,除了留穆如山阙和哥舒夜的西路军控制西凉之外,他们把大部分的兵力全部投入到连州,目的只有一个,把岳芝彻底摁死在连州。

    是以,武兆二年正月十六,恰好是萧庆宁登基一年,萧庆宁再次回到明京城,她在接受了京城臣民盛大的欢迎仪式之后,都没有脱下战甲换上朝服,也没有找白靖文互诉衷肠,便迅速把左王右崔、许世辅、章丰饶、白靖文、裴纶和兵部的左右侍郎,亦即吕敦和孟宏宇,加上从淮州征召回来都指挥使陆巡叫到了中极殿。

    “军情紧急,诸卿不必多礼,直接说正事。”

    萧庆宁饮了一口茶水,顾不得满身风尘,直言道:“金骨乌虎夫子与伊稚合速全部到了连州北部,燎国王廷的中军路和东路军都在找岳芝复仇,我本来让岳芝退回山海郡,他认为在连州打比在山海郡打划算,慕容雅博也是这个意思,我同意了他们的提议,后面连州会成为两国主战场。”

    这是通天阙攻防战之后的局势,她们现阶段面临的事实,必须事前说明。

    “慕容雅博已经到连州跟岳芝会合,李良弼也在金阳府,后面我会让侯莫张崇、南云霁、宋淳先后率军到连州驰援,我现在表明态度,岳芝在连州收复的故土,一寸也不给燎人还回去,非但不还,还要把整个连州拿下来。”

    众臣互相瞧了一眼,自然有人有话要说,但在萧庆宁面前,他们已经学会了先沉默,先听萧庆宁把话说完。

    “连州没有通天阙,岳芝他们要提前跟燎军打正面战场,将士们在前线流血,我们躲在京城的只能做一件事——他们要什么我们给什么,最起码的一点,军粮一定给足,大宁的将士可以战死,不能饿死。”

    这就是定下基调,倾举国之力给慕容雅博和岳芝做后勤,朝廷一切策略都要为连州那边让步。

    当然,萧庆宁在京城统揽全局,也不得不考虑另一边的战场,她把侯莫张崇和南云霁都调到连州之后,陆安国和裴定方就留在云州,和西凉一起拖住穆如山阙和哥舒夜,还有一个不知道在哪里的金骨阿隼那,但这样一来通天阙就会空缺,故此,萧庆宁叫了两个名字:“裴纶,陆巡——”

    裴纶和陆巡相继出列听命,萧庆宁道:“你们父亲在云州和燎人的西路军对峙,我现在要你们一个月内赶到通天阙接替南云霁元帅的防务,并时刻做好驰援你们父亲的准备,至于兵马——”

    她身体微微前倾,问陆巡:“年前让你到淮州接任卫军都指挥使募兵练兵,现在如何了?”

    陆巡起身拱手,“回禀陛下,已有一万可用之兵。”

    ? 133、回京

    “甚好, 裴纶——”

    裴纶立身拱手:“臣在。”

    萧庆宁道:“三千京卫营你带走,留在通天阙的五千皇陵守军也给你,一个月后通天阙便由你和陆巡负责。”

    裴纶道:“臣领命!”

    萧庆宁又向吕敦和孟宏宇道:“两位侍郎, 入冬路难行,兵部要想办法保证北边的粮草。”

    吕敦和孟宏宇作为兵部的左右侍郎, 这一年多以来都是他们在京城筹划, 负责对北边粮饷的具体运送,这两人也不愧是慕容雅博带出来的文臣, 在运送军粮这一项上,从未延期出错, 萧庆宁这次叫他们参加内阁议事, 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

    萧庆宁这次回京, 根本目的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给慕容雅博和岳芝提供一切支援, 支援无非主要是两项,一是粮饷,二是兵马, 粮饷涉及税收,这件事她等会再跟许世辅具体说, 现在先跟吕敦和孟宏宇讲增兵之事。

    “这一年全国兵员已用十之七八, 加上三方战场损失的将士,后面还要跟燎人打正面战场, 我回来之前几个御营元帅都赞成增兵, 这件事也由你们兵部负责, 半年之内要给北边再送十万可用之兵, 年底再送十万, 具体怎么做你们兵部商量一个方略出来, 尽快送朕审阅。”

    吕敦和孟宏宇两人起身领命, 萧庆宁道:“有难处就跟朕说,不要自己兜下来,如此大规模征兵,必然会累及民生,你们有难处,朕与诸位公卿会帮你们想办法解决。”

    吕敦和孟宏宇相视一眼,两人双双下跪:“大宁臣民悉知北境军情,若无兵则无国,无国则无家,且陛下此次御驾亲征,实在壮我大宁民心士气,百姓踊跃参军势头正盛,募兵一事,臣二人没难处。”

    萧庆宁做了个虚扶的手势让他们起身,说道:“你们再想办法统计一下各州郡军户以及适合参军的壮龄男子,大宁还能拿出多少兵马,朕要知道个准确数目。”

    两人再领命,萧庆宁问左王右崔:“先前征召回来的文臣武将都回来了吧?”

    王延年道:“遵从陛下谕命,大部分已有任命安排。”

    萧庆宁道:“有军务才能的挑过来给吕、孟两位侍郎用,助他们征兵练兵。”

    王延年道:“是。”

    说完征兵,就该轮到粮饷了,这一项涉及税收,税收就意味着国计民生,实际关乎国力。

    经过这一轮御驾亲征,要说体验最强烈也最为迫切的一件事,萧庆宁总结出来就是打仗烧钱,而她手上缺钱,最艰难的时候,她可是让许世辅把内务库产业都卖了,没钱没粮就没有军队,这一点她有了充分的认识。

    “许大人,去年户部结余如何?”

    许世辅正身回道:“除去军费开支,其他各项略有盈余。”

    萧庆宁皱眉问道:“何意?”

    许世辅:“亦陛下登基一年,与往年相比,税收有所增加,主要是节省了给燎人的岁贡及其他各种利益输送,加上清理淮州积弊,外戚贪腐之财尽收国库,其他州郡望风而动,各地官员有所收敛。”

    萧庆宁点头道:“军费缺额是多少?”

    许世辅:“三百万两。”

    这相当于大宁一年岁入的四分之一了。

    萧庆宁:“若今年军费加倍,你这边可有难处?”

    许世辅:“自然是有,却并非不可行。”

    萧庆宁:“说具体的办法。”

    许世辅:“臣先前提议税收‘以银代物’之法在淮州推广已见成效,今年若能在整个淮州推行,逐步往东南几个富庶州郡推广,以今年淮州税额情况推算,东南赋税的增额能补足部分军费。”

    萧庆宁道:“很好,朕这次回京就是要帮你办这件事,另外朕再给你加一条,无论百官公卿还是皇族宗室,凡是有田产商铺的都要纳税,朕知道这件事难办,便连你们在座诸位的利益都会触及,可国事艰难,北边将士不能没有吃喝,亲眼见过将士们在战场上拼命,难道我们这些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