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游戏侵入现实》 560-580(第4/23页)
月洞门外的桃花盛开。庭中芭蕉、海棠交映。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宝玉穿着白色的箭袖,郁闷在庭中徘徊,不时的唉声叹气。这次丢脸丢大了。据说昨晚姐姐妹妹们在蘅芜苑中哄笑。
身姿丰满的媚人和大脸的金钏儿两个跟在不远处。媚人禁不住道:“二爷,没考中算不得什么?要不,你去林姑娘哪里散散心?”
宝玉意动,走了两步,随即沮丧的停下来,道:“我不去了。”林妹妹中意环老三。
媚人和金钏儿对视,无奈的看着宝玉在那里长吁短叹!
……
……
京城的春雨过后,通州亦受到“感染”。小雨知时节。
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在雨中异常的繁华。薛蝌带着贾府的管事、仆人八人。跟着刘皇商的吴掌柜一起南下江南采购。此时,一行十几人正在候船。
大包小包的行李,堆在茶座的桌子上。四周嘈杂。薛蝌身材瘦瘦高高,年纪约十七八岁,他喝着茶,有些心不在焉。
贾府里关于他妹妹的流言,他是听过的。但,仔细分析起来,实在不靠谱。她妹妹给贾府的太太认了干女儿,怎么可能给环三爷做妾室?
只是,他为什么得到环三爷的看重,有意栽培。这确实令人费解。要知道,他帮着大娘(薛姨妈)打理薛家的生意,哪有给贾府做事有前途?天差地别。
临出发前,这个“谜底”揭开。在梨香院道别时,环三爷拍了下他的肩膀,当众问道:“我二姐姐如何?”
这句话让他时隔一天还没有彻底的回过神来。贾府的千金小姐,他能娶回家?但是,环三爷都说了要他大娘去向大太太提亲。
迎春,他自是见过。她性格并不强势,温柔可亲,貌美如花。
这样的女孩做妻子如何?薛蝌愁肠千转百回,在心里反复的思考,自问。忽而有些期待着他从江南回来时。
……
……
在薛蝌思考他的人生大事时,贾环正提着书袋,悠然的走进京城西城咸宜坊中的吴王府。
他要是知道薛蝌的想法,估计会笑一笑。想多了,薛同学。先订亲。结婚得等三年。因为迎春要为她父亲守孝三年。
吴王府占地广阔,比贾府规模还大。吴王在太子叛乱中,表现忠心。现在是天子面前的红人,比顺亲王还得天子信任。所以,吴王府的侧门处,人声鼎沸。
吴王是内务府总管,想要和他搭上关系的京中人士,不知道有多少?
贾环去年就来过吴王府上,走的东边的角门,环境幽静。吴王的门房看过贾环的翰林腰牌后,连忙带着贾环入内,一路畅通无阻。直到仪门处。
等候在这里的吴王心腹幕僚师谊从堂中迎出来,灰袍澜衫,拱手一礼,笑道:“贾翰林,得知你今日过来讲课,王爷和世子都等着的。这边请!”
带着贾环去世子宁澄的书房。
第564章 第一堂课
吴王世子书房中,明媚的春光自窗机而来,落在墙角梨花木的书架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蓝色封皮的各类书籍堆满在书格。经史子集,应有尽有。
另有书架三排,置于左侧,右侧则是一张金丝木书桌,一把木椅。正前往放置着精美的折叠曲式屏风,上面是书圣王羲之的名作《兰亭集序》拓本。
屏风前陈设着红木大书案,上面放着本朝所产的名贵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另有缅玉镇纸,明宣德年制作的青花鸳鸯形砚滴,紫檀棱口镶座湘竹制作的笔筒,精美的童子奉茶造型的小口笔洗。乌木制作的镶有玉带图纹的墨匣。
另有笔架、笔屏、印色池、压尺、秘阁等文玩。富贵奢华之处,不足细述。书房中再有字画、琴棋置于一侧,透着文雅、闲适。令人身处其中,怡然自得。
“贾先生,你来了。快请。”吴王神情温和的笑着,上前两步,迎着走进来的贾环,邀请贾环落座。
望子成龙。可怜天下父母心。以贾环此时在周朝的地位(翰林),成就(诗词名家),相当于是国内排名前三的大学中的博士生导师。他去教授一个初中生。试问,哪个家长会不以礼相待?
陪同等待的有秋长史,内管家,太监,书童等七八人。
吴王的这份礼遇让人心中很舒服。贾环微笑着点头,拱手一礼,道:“让吴王殿下久等了。”贾环办事,自然是滴水不漏,游刃有余。他并没有迟到,相反比日常上课时间还提前了五分钟。他昨日就派了人送帖子到吴王世子书房,说他今日上门授课。
吴王年近四十岁,得益于皇家的基因,容貌儒雅,气度内敛、温和。穿着件红色的亲王蟒袍常服。让童子上了茶,再令世子宁澄上前拜见贾环,感慨、期待的道:“犬子顽劣,全赖先生悉心教导。本王感激不尽。”
贾环年前来了一趟吴王府。拜师礼,在那时便已经行过。但是,那时,贾环只是轻飘飘的布置了“家庭作业”给宁澄,就回贾府忙他的事情。
贾环是给天子逼的答应的当吴王世子师,敷衍了事。这和今天上门授课是不同的。这次是说明贾环愿意教授宁澄学问。吴王自是再次期待、感谢。
变化原因么,吴王心里清楚。第一,是他的诚意。他之前对贾环是否教授他儿子无所谓。不过,太子政变中,他看到了贾环所展露出过人的谋略、才干。
退一步讲,即便贾环不是一个好老师,这样的大才亦值得交往、笼络。所以,过年时,他和贾府走动了一番。给贾环送了厚礼,礼遇有加。
第二,贾环最近清闲下来了。贾府的财政危机因为信丰拍卖行大获成功而解除。满京城的人都知道。吴王自然也知道。贾府无事,贾环现在很清闲。
贾环身为正六品的翰林侍讲,被打发(流放)到吴王府,不用去翰林院坐衙,也不用去早朝。
贾环笑一笑,道:“吴王殿下客气了。我职责分内的事。”
……
……
吴王陪着贾环坐了一回后,便带着师谊、秋长史等人离开。剩下贾环和宁澄在书房中。
书童们等候在书房外。
贾环走到屏风下,隔着宽大的书案,打量着面前的小正太。吴王世子宁澄时年十二岁。穿着青色的文士长衫。脸有点狭长、消瘦。
刚才在吴王面前彬彬有礼的少年,此刻已经换了一副面孔。挑衅的目光上下打量着贾环,一副桀骜不驯的野马状。
贾环平静的一笑,从书袋中拿出一本厚厚的记录册,放在书桌上。这是他找师谊要的,关于去年他布置“作业”后,吴王世子宁澄的日常动态。
宁澄不爽的皱下鼻子,哼了一声,道:“趋炎附势之徒!”他讨厌所有来给他上课的老师。他不想学习经史子集。子曰,子曰个鬼啊!他念着就头大。
贾环不紧不慢的喝口茶,开口道:“吴王殿下的长子,生于雍治二年春。7岁读书,五年的时间,连四书都没有念完。先生倒是气走了十几个。生性聪明,却顽劣不堪。雍治十二年秋与众王侯子弟在城外游猎,纵马伤猎户、村民二人。御史弹劾。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