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名著[历史直播]》 2、第 2 章(第2/3页)
和其解读。】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取得真经的故事——】
……
一言激起千层浪。
大秦时空,始皇帝心中的疑点逐渐增加。
之前说中华上下五千年,现在提到了明朝。
明朝……
这是什么时候?听起来和大秦关系不大。
这天幕还说此时的明朝“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
如今的始皇帝刚统一六国不久,大秦并未有什么政治上的阶级矛盾,如今大秦最大的问题是六国余孽蠢蠢欲动,妄想再次分裂大秦。
所谓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大秦也没有。
所以……这明朝……真的是后来的一个与大秦毫无关系的朝代。
始皇帝内心复杂,那时候大秦发展成什么样了?
大明时空的朱元璋,听到《西游记》写于明,高兴道:“国师,这果真是后世之物,这《西游记》竟然还是我大明的?”
刘伯温微微一笑:“陛下,此乃大明之宝。”
朱元璋很开心的,可是他又注意到了一句话,这天幕说,这书写在大明中后期。
他自己是无法亲眼见到了。
不知道这大明中后期,有多后,大明总不至于像元朝那般短暂吧!
……
下一刻,天幕上响声阵阵。
【当当当~】
巨大震撼的乐声响起。
天幕出现了一人,身披红色袈裟,手持锡杖,骑在白马上,一脸慈悲,普度众生之相。
【唐僧,西游记主人公之一,前世为如来佛祖二弟子金蝉子,于五指山下收孙悟空为徒,开始西天之行,一路不畏艰难险阻,潜心向佛,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终达西天。】
空灵悦耳的女声响起。
为了配合视频中的视觉效果,阮笙特意用了变声器,此刻她的声音带有了东方神话中的神秘感。
【唐僧是遗腹子,出生悲惨,自幼在寺庙中长大,于金山寺出家。他勤敏好学,悟性极高,被观音菩萨选定为取经人,与唐太宗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
画面一转,一位身穿明黄色袍子的人,赐给唐僧“三藏”法号,与他结拜,唐僧要走了,这位皇帝面露不舍,甚至落下了眼泪。
“御弟……”
画面一度潸然泪下,使人悲痛欲绝。
同一时空下的李世民:“……?”
“杜卿,那……和朕怎么这么像……”
杜如晦一脸震惊:“陛下怎会出现在神迹上。”
袁天罡摸摸胡子,一脸高深莫测:“陛下,继续看着罢。”
同一时空,他的儿子李治,此刻坐于中宫,瞪大了眼睛,指着天幕。
“父皇……他上天啦!”
一个宫女看见这一幕,即使心中的震惊已经达到了极点,还是很守规矩道:
“殿下,不可胡言乱语,等会儿又要被夫子说了。”
时间线往后推,李隆基正与杨贵妃饮酒作乐,被这神迹一搅,直觉神奇,遂率众人观看。
看到这一幕的李隆基感慨一句:“当年,太宗皇帝英姿飒爽,玄奘法师一脸慈悲,没想到竟有这样的情谊。”
画面定格,玄女说:
【解读唐僧,自然要解读其原型】
【——唐朝高僧玄奘,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唐僧身上,汇聚儒、道、佛三家思想境界,幻化出神仙、凡人和鬼妖的三种不同世界。至大、至高、至远,集聚传统文化精髓于一身】
【他那儒雅博学之样,始于儒家文化,显于骨子里有刚毅木讷的君子作风。】
【他身上的道风淳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他身上的佛法高深,虔心修炼都是常人无法比拟的。】&
大唐:
知道自己没有赐法号,取经文牒,通行宝印,紫金钵盂的李世民,眼神颇耐人寻味。
这天幕所展现的根本就是杜撰的。
贞观之治,民风开放,其中不乏胆大之人杜撰故事,民间话本传播甚广。
只是他没想到,这些人大胆到编纂他的故事了。
他是个开明的帝王,这些鸡皮蒜末之事,不值得他操心,他看向袁天罡的方向。
“国师,你刚刚说‘应梦贤臣’,朕已命人快马加鞭寻朕梦中出现的贤臣,薛仁贵此人很快就会被寻到。”
他顿了一下,又道,“可是……这神迹出现了我大唐之人,这是为何,可是暗示朕,还有贤才被埋没,待朕招揽?”
李世民是个惜才之人,贞观之治,大兴科举,便是怕埋没了有才之士,这是大唐的损失。
袁天罡的拂尘已经从手上拿了下来,这次,他算了一卦,道:“陛下既已从神迹上看了此人,可觉得他的装扮眼熟?”
李世民:“朕知这是僧人装扮,只是朕未未见过此人。”
袁天罡说:“玄女言,此人住于金山寺内。”
李世民愣住:“金山寺的僧人……是朕疏忽了,朕这就派人宣他。”
他不介意真的上演一出“御弟哥哥”,以及依依惜别,只要唐玄奘是个人才。
袁天罡制止了他:“陛下,时机已过。”
李世民不解:“国师何出此言?”
袁天罡解释道:“玄奘法师已偷渡向西行,如今已到西域一带。”
李世民:“偷渡?无朕的旨意,他能走多远,且不说这一路艰辛万阻,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僧人如何能坚持住?”
“这就是玄奘法师高于常人之处了。”袁天罡说,“玄奘法师是佛家得道高僧,想到处传播佛学,再学层次更高的佛学,他这番偷渡,只是向佛的第一步罢了,此番,亦有陛下之因。”
“因为朕?”李世民疑惑道,“还请国师解答。”
“陛下曾言‘己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可不久之后,陛下又言‘先道后佛’,若是陛下知道玄奘法师想去的地方是天竺,陛下还会让去么?”2
李世民:“朕……”
朕错了。
不怪唐玄奘选择偷渡,他对佛家的态度本就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在政治需要和思想信仰发生矛盾时,对佛教的政策往往不一样。
但是,每一时刻的政策,都是大势所趋。
“陛下不用派人去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