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52-6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52-60(第8/24页)

下死手?!

    他心里有些说不出来的感觉,想怪章淳,可是又觉得他的做法情有可原。弟弟主动弹劾他,两方结怨也是应该的。

    弟弟算是给他找了个大麻烦,直接导致他晚年流离失所。

    他理应怨恨弟弟,但是完全怨不起来。

    他们两个党派立场不同,最终总会分道扬镳。即使没有弟弟,他们这对好朋友也会分离。

    他想来想去,只能怪大宋了。

    唉,倘若自己能压制住党争之风,那该有多好?大家就不会变得面目全非了。

    【苏轼一开始被贬到了广东惠州,后来章淳觉得这个惩罚不够,于是把苏轼贬到了海南。

    这在当时是和满门抄斩差不多的罪行。苏轼都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材,感觉自己要客死异乡。

    好在,他的第三位太后向他走来了。

    宋哲宗过世,宋徽宗继位,向太后垂帘听政,向太后也是苏轼的粉丝,于是给苏轼平反,把他从海南捞了回来。

    苏轼才避免客死异乡的结局。】

    天幕中出现新的画面。

    回来的路上,苏轼病了,病得快死了。

    苏轼面对死亡非常平静,他有机会也有能力去做圆滑狡诈的政治家,但是他没有去做。

    他自认光明磊落,告诉儿子们:"不用替我担心。我这辈子没做过恶,此后一定不会坠落到地狱去。"

    没过多久,苏轼已经病得失去听觉。

    朋友在他耳边大声喊:“先生死后不要忘了西方世界,赶紧去想自己的来世吧。”

    苏轼:"西方世界是有的,但是不能使力。"

    朋友:“先生一辈子都在追寻佛法,怎么能半途而废,一定要使力气啊。”

    苏轼气若游丝:“使力气就错了。”

    随后朋友再问,没了回应,原来苏轼已经没了气息。

    消息传出去,万古同悲,几百个太学生来到寺庙,悼念文曲星的陨落。

    苏辙看见,吴越之地是苏轼待过的地方,那些百姓不顾场合,在闹市中哭泣。君子躲

    在家中哭。无论是读过书的还是没读过书的,都在为苏轼哭泣。

    这还仅仅是他看见的,在看不见的地方,悼念的仪式更加多。

    ……

    天幕下,承天寺中,张怀民望着天幕中的场景,实在没忍住,哭出了声。

    如果他能活到那个时候,一定也是为苏轼哭泣的一员!

    他哭了半天,才回过神,准备安慰苏轼。

    毕竟苏轼晚年的生活好坎坷,居然都被贬到了海南去。

    谁知他扭过头,就见苏轼一脸平静,好像天幕中死的人不是他自己。

    张怀民:“你怎么不哭啊?你不难过吗?”

    苏大胡子摸着胡子,脸上不见愁容,感觉特别奇异,自己还没死呢,就被剧透了结局。

    他感觉这不像自己的人生,有点像别人的人生了,代入感并不是很强。

    他理所当然似地说:“有什么可难过的?我现在还没死呢。算算时间,我还有二十年寿命,能活到六十多岁,真长寿啊。我高兴还来不及呢。"

    张怀民:“……”

    感情他的悲伤都喂了狗。

    其实苏大胡子也是有点惆怅的,只不过不想说出来让张怀民难过罢了。

    他到底还是走在了弟弟前面,也不知道弟弟有多伤心,世界上最悲伤的就是活着的人。

    好想弟弟!

    古青青说完了苏轼的一生,语气放松下来,进入了杂谈时间:【曾经官方媒体搞了一个古代著名诗人轨迹图,苏轼曾经当过八个州的长官,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榜单上一骑绝尘。

    能和他比一比的,也就李白了。

    就算是高铁时代,也很少有人走过这么多城市,更不用说靠车马出行的宋代了,整个人生就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普通人估计早就受不了了,苏轼表示小意思。

    他有一首诗,高度总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且知行合一,从没有动摇。

    这就是他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和朋友一起游玩,突然遇到风雨。苏轼毫不在乎,泰然自若,在风雨中穿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苏轼给出了一种属于中国人的雨中漫步的浪漫。】

    视频播放到现在,已经有无数人喜欢上了苏轼。他讲话幽默,乐观豁达,还没有架子,人格魅力爆表,简直老少通杀。

    他们的喜爱在这首诗词出现之后达到了巅峰。

    即使遭受风雨,也不动初心,这是多少人做不到的!

    第55章 宋朝后续加秦朝后续

    王安石其实一直不太喜欢桀骜不驯的苏轼,怀揣着公平客观的审视之心看着这首词。

    第一眼,便惊艳到他了。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有个称呼叫做苏如潮,很多人觉得苏轼的文章就像潮水一样洁洁荡荡,波澜壮阔。

    王安石闭上眼睛,细细品味其中真味,只觉心神激荡,豁然开朗。

    紧接着,他心神触动,又有些悲从中来。

    他如今被宋神宗冷遇,被守旧派排挤,处于隐退状态,还得知了司马光未来会废除他的新政。

    他一心为公,从不为私,立志于改变这个颓靡的大宋,然而到头来都是一场空。他心里说不忿闷是假的。

    可看完苏轼的词之后,不知为何,心头涌上一股冷冽的清泉,焦躁烦闷的情绪稍稍被抚平。

    苏轼遭受文字狱,比他可苦多了,都还保留乐观之心,他怎么能落后呢?

    假如他在春风得意的时候,看到这首词,肯定“不识曲中意”,现在一听,却“已经是曲中人”。没有一个失落失意的人能拒绝这首词。

    如果要在苏轼的诗词中挑一首他最喜欢的,那就是这一首了。

    王安石心情复杂,人老了,就爱回忆年轻的时候,打开了话匣子,跟妻子絮絮叨叨:"我和苏轼第一次见面,是在欧阳永叔家里。"

    “那个时候,苏轼还是个毛头小子。他跟着父亲,风尘仆仆从四川小城来到京师,请求永叔提携。”

    “永叔看过苏轼的文章,颇为喜欢,大包大揽要他做自己的门生,居然还说苏轼会成为下一代的文坛之首。"

    “我觉得他夸大了,别的文人也是一样。谁曾想,他一语成邋。”

    “如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