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60-70(第3/24页)

节,杜甫写下了九重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几乎没有之一。

    无数人称它为古今七律第一。

    一经展示,无数人望之惊艳,但也迷惑不解。

    刘阿斗左看右看也找不到那么多悲痛在哪里,扭头看着诸葛亮,好奇地问:"明明都是在写景色,哪里有九重悲,相父你知道在哪儿吗?”

    诸葛亮对于七言律诗不太了解,毕竟这是后世发扬光大的,不过技巧只是外在,美是相通的。刚启蒙的孩子看到诗歌也会觉得美。

    诸葛亮若有所思:“那臣就献丑了。”

    “第一悲萧瑟之秋,第二悲他乡作客……第八杯抱病登台,第九杯多病缠身。”

    刘阿斗吸了吸凉气,无数心绪盘旋在心头,口拙不知道该怎么表述出来,化为一句:"——厉害!”

    果然是诗圣,能把无数心绪都塞进一首诗里,简直是炫技之作。

    刘阿斗想到此,又微微叹息:"相父,他厉害是厉害,可是他的诗太苦了,朕看着心里堵堵的,还是《长恨歌》,《滕王阁序》这些文章看着舒服,没那么苦兮兮的。"

    “相父,你喜欢杜甫吗?”

    刘阿斗平时也不爱看圣贤的文章。

    诸葛亮闻言,微微颔首:“诗要字字写,也要字字读。杜甫的诗字字带泪,句句泣血。陛下你不喜欢也正常。对你来说有些不合时宜。”

    刘阿斗被保护得很好,没怎么见过民生疾苦,还保留着那一份天真,很难喜欢看杜甫的文章。

    只有有一定阅历的人才能看得懂、才能真正欣赏。

    诸葛亮闭上眼睛,刘备,关羽,张飞……无数朋友都离他远去,只剩下自己还在坚守。

    他渴望的北伐希望渺茫。前些日子,他看见鬓边又生了很多白发。

    他也有九重悲啊,杜甫是翻版的自己啊!

    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只有了解诗歌的人才知道这首诗

    歌到底有多厉害。

    唐代诗人张籍最喜欢这首诗了,看到天幕盘点这首诗之后,激动得忘乎所以。

    他痴迷地望着天幕:“杜工部,我什么时候才能有你这样的文采呀?”

    他像是想到什么,掏出随身携带的蜂蜜,拿着小勺,挖了一口往嘴里送。

    朋友本来还没当回事,结果看着蜂蜜好像与众不同,好奇地说:“这是哪里产的蜂蜜啊?怎么还有这么多结晶,很好吃吗?我也要买一点。”

    “不是结晶。”唐代诗人张籍摇摇头。

    “那是什么东西?”朋友疑惑不已。

    唐代诗人张籍左看右看,见四周没人,跟做贼一样地说道:“这上面是纸灰。”

    朋友瞠目结舌:“啊?你吃这些东西做什么?”

    唐代诗人张籍笑着说道:“这可不是普通的纸灰,这是杜工部的纸灰烧成的。

    这东西进了肺腑之后,我的肺腑就被他的诗给洗过了,就能沾上他的文采了,说不定马上也要写出《登高》一样的诗文呢。”

    朋友:“……”

    唐代诗人张籍贼眉鼠眼地说:“单吃的话吃不下去,韵嗓子,得配蜂蜜吃,一次能吃一大勺。

    我一天吃三勺,定时定量。这是我的独门秘技,别人我不告诉他,你千万别跟别人说。”

    朋友:“……”

    谢谢,没人会想学的。

    朋友觉得太离谱了,结果没过多久,张籍就写出来了:"恨不相逢未嫁时。"

    朋友:“……”

    他有了一个危险的念头,现在吃还来得及吗?

    【杜甫这一生从《望岳》开始,从《登高》结束。

    年轻的他想爬上泰山,一览众山小。晚年多病的他登上高台,物理上一览众山小,但实际上什么也没得到。

    不知道他回忆起年少梦想的时候,该有多么怅然。

    很多人说,李白好像从未老去,杜甫好像从未年轻,杜甫的诗歌读来苦兮兮的,全是不停地倒苦水。

    可这些苦又何尝不是现实?

    不是说天真的人读不懂,而是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人,能更加理解杜甫的诗歌。

    白居易年少经历战乱,评价杜甫的诗歌:“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宋代诗人陈与义经历了靖康之变,方知杜甫诗的可贵:“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现代诗人郁达夫经历了战乱,写道:“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鲁迅曾经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杜甫处在黑暗中,提灯写着诗,站在光明里的人自然看不懂。

    杜甫也希望那些人永远不要懂。】

    弹幕里的观众显然不认可博主说的话。他们表示:谁还没被社会毒打过呢?谁不能欣赏杜甫的诗歌呢?

    一时间,弹幕里全是表白杜甫的声音。

    安史之乱后的世界中,杜甫的妻儿看着天幕,心中百感交集。

    他们活得窘迫,穷困潦倒。谁能想到峰回路转,杜甫死后居然变得那么出名,地位还那么高,还这么受人喜爱。

    杜甫一生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妾。妻子陪他一起吃糖咽菜,一起逃亡,最后一起终老。

    妻子望着杜甫说道:“夫君的才华有目共睹,时间只会让美酒变得更加香醇,真好。”

    然而年迈的杜甫望着天幕,心酸,悲痛,惆怅等等情绪涌在心头。

    “可是那个人说得对,不要懂最好,不该懂的。”

    好像越痛苦的人越能欣赏他的诗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他希望所有人都不要欣赏。

    天下太平,人们吃饱穿暖、开开心心最好了。

    不要听他这个糟老头子发牢骚。

    作者有话要说:

    杜甫这篇大概下一章结束,杂谈讲李杜cp的友谊,三次相遇,一生留恋。

    第62章 李商隐:大李杜关系这么好,我们小李

    【那杜甫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吗?杜甫知道自己的诗好吗?

    杜甫知道。

    晚年的他写下了:文章憎命达。

    他饱受苦难,可是还乐观,虽然他过得苦,但是他的文章因此写得更加好了,犹如苦难中绽放出来的花朵。

    晚年他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迫切地想要回到家乡,可是沿途战乱频发,他只能带着家人到处辗转。

    这个病弱的老人以船为家,在岸上卖药。他碰见了李贺的父亲李晋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