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52章 琵琶行2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52章 琵琶行2(第3/3页)

象,可见流利;幽咽,形容乐声梗塞不畅,难,指乐声在冰下滞涩难通,俱是形象可感的,这叫以形写声。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发现没有。】

    啊?什么问题?

    正听到兴头上的人一愣。倒是曾经被当作对照组的李益反应过来了:

    "这以声摹声、以形写声,均属以美之事物引发诗意联想,与诸诗家所写似乎并无不同。"

    他还能举出例子: “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不正是如此么?

    不对,不对,白居易还写到了别的。

    【是的,珠玉之声、间关流莺、冰下泉流,这种生发联想的描写方式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可以说是有唐一代诗人总结的音乐描写经验,大家都这么写,白居易凭什么得到这么高的赞誉,因为他更出名?那也是他写得好才出名啊!

    没错,他有自己的“制胜法宝。”大家往后看。

    “冰泉冷涩弦凝绝”,冰泉之下温度过低,仿佛将琴弦冻住了似的,弦音受阻,乐曲不再像之前那样流畅,反倒渐渐停了下来。

    发现没有,乐声停了,不是戛然而止那种停,而是弦阻、音塞、不通,最后慢慢、慢慢停下了,他写出了乐声流转的过程,捕捉到不同乐段音乐的变化,再予以艺术呈现,这是他的独到之处。

    而且, ''弦凝绝''、 声暂歇’,这一段的旋律是停止的,音调低沉了下去,为什么会低沉?是的,弹奏者的情绪落下去了;为什么白居易可以知道她的情绪落下去了?因为他在凝神细听。

    音乐的状态、弹奏者的状态、听者的状态,他全都写到了。

    也正是因为凝神细听,白居易才能体味到余韵中的幽愁暗恨,弹奏者沉潜自己的情绪,听众体味到了这种情绪,他们一同沉浸在其中,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

    水镜下倏忽沉默了,似乎也有些“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味。

    文人相轻,不过是未曾见得真正叹服之作,今日,他服了白居易!

    终南山。

    李白连声赞叹: “妙!妙啊!虽是摹声之句,然则意象交叠如乐声流淌而出,又能写出琵琶声的起伏变幻,前人何曾有过此笔!此诗一补前代蔽缺,白居易高才也!我当与他痛饮三百杯!"

    他的情感向来热烈而外放,听到兴起处,竟当真提着酒壶想要邀几十年后的白居易共饮似的。

    一旁的杜甫看到这样的好诗也是激动不已,用诗来表现其他的艺术形式,他亦曾尝试过。他写刘少府的画作,是“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可诗画本有相通之处,若想用诗来表现音乐,其难度怕是要翻倍,白居易这段描写,堪称诗艺的突破。

    他也举酒,拉住李白: "太白兄说得不错,今日能见得这般好诗,合该痛饮,我与你同饮!"

    "好!"

    李白大笑,二人一同向着虚空举酒——白居易,同饮!

    【特别提醒一下,大家要注意,琵琶女是没有直接倾诉她的愁情的,只是诗人通过渐渐低沉阻塞的琴音,体味到了其中幽微难言的心绪,所以是幽愁暗恨,大家不要把幽字写错了。】

    “写错?”学霸苏轼表示很不理解, "幽暗相对,诗意暗合,这个字怎会写错?"苏辙抿抿唇: "不会,是写成‘忧’了吧?"

    苏轼:……好吧,对后辈总是要宽容些,或许他们只是一时记不清呢?苏轼反思了一下自己的诗文,若当真被选中的话,应该没有什么难写易错的字吧?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