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80-90(第4/26页)

时嘴快吗,怎么儿子还当真了?

    不过,你别说,你还真别说。

    曹操回想了一下,只觉孙权确实不错,年少有为敢想敢做,有个这样的儿子好像还挺好的?

    江东。

    明明是被夸的孙权却是将桌案一拍,当场黑了脸:“曹贼你欺人太甚!”

    什么“生子当如孙仲谋”,他还不认这个爹呢?多大脸呐?曹贼一定是想占他的便宜。

    【刘表的儿子刘琮,我们前面说过,投降了曹操。虽然曹操和孙权是对手,但很显然,对这个敌人,曹操是敬佩的,不吝欣赏。

    但对主动投降的刘琮,曹操内心却很是不屑,因为对方毫不抵抗,就这样将大好河山拱手相送,实在是个无能的懦夫。发现没有,曹操一面在夸孙权,一面又在骂刘琮。辛弃疾只引用了前半句,但对典故熟悉的人,自然能想到后半句。

    所以在这里,他表面夸孙权,实际上是一语双关,责骂当朝的主和派都是像刘琮这样的,猪狗一般的懦夫。

    了解了这一句,我们再来看本词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感触就更深了。满朝猪狗,还有谁能重振国风?】

    “骂得好!”

    曹操当场叫好。刘琮降他他固然可喜,可正如水镜所说,不战请降总是令人不齿的,他更欣赏孙权这样骨气刚直的男儿。结果辛弃疾怎么说来着,那南宋满朝都是刘琮这样的懦夫?!这样的朝廷拿什么来抵御强敌?!真是该骂!

    唐朝。

    李世民的脸也沉了下去:“堂堂中原正统,不思收复,向异族低头,宋朝皇帝脑子里在想什么?”

    北宋,汴京。

    赵匡胤周围的气压已经低得不能再低,大殿之中侍立的人噤若寒蝉,生怕一不小心便会触了官家的霉头。

    李府。

    听到这里的李清照眼睛小小地亮了一下:“这辛弃疾真是个血性男儿!”

    李格非脸色顿时一变,四处看了看,这才压低声音道:“胡闹!你知道什么?小声些!”

    被父亲喝止的李清照撇撇嘴,心里却对辛弃疾多了几分赞赏,相应的,对那南宋朝廷就颇有微词了。

    这边各自点评,南宋那些主和派却是当场炸开了锅。人活一张脸,当着全天下人的面被指着鼻子骂,他们哪受得了?当场攻讦起来:

    “竖子无礼!安敢如此辱骂我等?!”

    “宋金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议和不过费些钱财,南境自可安息。那辛弃疾不识官家与我等苦心,反而一意辱骂,端的不得人子!”

    “隆兴之日,我朝亦曾率军北伐,可结果呢?打不过啊!金人哪是那么好打的?这是拿国运作赌!”

    “辛弃疾一归正人尔,居心叵测!”

    另一边,主战派的诸人却是拊掌再三,一边在心中大赞辛弃疾骂得好,一边又忍不住抚膺长叹。唉!哪怕他们的君王是孙权呢?

    【接下来,辛弃疾又将目光投向了刘裕。刘裕出生在京口,作为刘宋王朝的建立者,南北朝风云人物之一,刘裕当然也是后人怀念的对象。

    斜晖落在长满草树的寻常巷陌,人们说,那里曾是刘裕住过的地方。寻常巷陌,说明刘裕少时卑微。前面我们也讲过,说刘裕当年像刘备一样卖过草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的态度更加明显。看注释,这是在追忆刘裕曾两次北伐的事。刘裕代东晋自立,也是南方政权,同样有志收复北方失地。他是这么想的,也这么做了。两次北伐,灭燕、秦而复长安、洛阳,几近克复中原。】

    刘宋。

    刘裕脸上的笑怎么也忍不住。虽然不是第一次听水镜夸他了,但好话谁会嫌多呢?他放松姿态,将腰背略略靠在并不奢华的座椅上,微沉了声道:

    “异族肆虐中原,虏我百姓,乱我疆土。如此深仇,汉人自当奋勇。如今两京收复,林邑亦在不日前称臣,诸卿认为,下一步应当如何?”

    司空徐羡之自是明白他的意思,当即出列道:“依着先前水镜的指引,陛下内政已明,臣以为,陛下可厉兵秣马,再图北魏,以求光复。”

    “可是陛下”

    有人迟疑,他们可还记得,那水镜说,从南打到北,成功的只有后来的朱八八,这说明他们的陛下,没有克复中原啊!

    【辛弃疾写刘裕,自然是在赞扬他的功绩。如果我们仍是用置换法,可以将刘裕置换成辛弃疾,即他是在自我剖白,表明虽然自己出身卑微,但仍愿为国效力。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裕出自“寻常巷陌”,却仍有“气吞万里如虎”之概,敢于向异族亮剑。南宋朝堂满堂朱紫,却甘愿在金人的铁蹄下俯首称臣,讽刺意味不可谓不浓烈。】

    水镜下,许多宋人羞愧地低下了头,而那些主和派却像被戳中了肺管子似的,毫无风度地破口大骂起来。

    皇宫。

    宋孝宗握着拳面沉如水,他不是太上皇那般人物,他的心里是想着强宋的,不然即位之初也不会阻止北伐了。

    只是隆兴一战到底是让他迟疑了,他转而接受和议,主修内政。可这首《永遇乐》言辞沉痛恳切,辛弃疾又是他看重的人才,更兼楚棠言辞犀利,言语间竟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思。他有些吃不准了,是不是时下对金人的做法,错了?

    另一边。

    太上皇赵构拧着眉斥责:“打打打,打得过金人么?见天地叫嚣,万一金人真打过来了,是想朕也跟着去北狩吗?”

    想起当年奔逃的经历,赵构的眼里划过一丝深深的恐惧。

    【其实坦白来说,孙权之英雄,仅仅是能保全江东罢了。刘裕是比他更进一步的,因为刘裕能剑指中原、气吞万里,所以辛弃疾的赞扬意味更浓。

    其实想想也挺可惜,历史上的刘裕到底也没有成功,他在登基后不过几年就因病去世了,北魏之伐,到底没有成行。】

    “陛下!”

    陡然听得这一消息的刘宋皇庭一片哗然,连隐居浔阳的陶渊明也忍不住微微起身,神情错愕又复杂。

    皇宫。

    刘裕坐直身体,嘴唇动了动:“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他还以为是他刘宋军队到底不敌北方异族,原来竟是自己的身体拖了后腿!他一时竟有些怨了:

    “怎奈天不假年。”

    “陛下!”

    徐羡之等人眼睛都红了。他们为什么愿意跟随刘裕,不过是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图强北归的希望。可偏偏,竟是因病去世,难道老天也站在了异族那边吗?

    被众人注视着地刘裕深吸一口气,脸色几经变换,最终肃了面容,扶案起身,威严的目光一一扫视过堂下殷殷臣子,语气低沉:

    “众卿,朕起于行伍,廿年间征伐不断,破桓玄、讨刘毅,吞荆扬、复两京。朕虽不才,衣冠南渡之耻,祖逖、刘琨之志,未敢忘也。陶潜斥朕篡晋,后人记朕之功。朕亦明了,可堪记颂者,唯克复之壮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