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80-90(第7/26页)

还在荆州做刺史呢。但这太子,也轮不到车儿这个老三来当啊!

    荆州府的刘义隆也懵了一下,他?宋文帝?!

    默认自己是皇太子的刘义符:

    脑补了一出兄弟阋墙煮豆燃豆萁的大戏。

    【刘义隆是刘裕的第三个儿子,由于兄长太废,就被权臣拥立为皇帝。按理说他也是有些作为的,要不谥号也不会是“文”,历史上好像有元嘉之治吧!】

    刘宋。

    刘裕心情复杂,儿子有出息他该是高兴的,但是,权臣拥立他咂摸着这几l句话,神情讳莫如深。

    堂下侍立的徐羡之等人心头一惊,脸色也慎重起来。

    被“太废”两个字砸了一脸的刘义符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说谁废?他刘义隆厉害怎么还仓皇北顾了?!”

    当谁读不懂诗词啊!

    【但他缺乏军事才能,三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大家看注释,刘义隆素有收复失地的志向,但为人好大喜功,他命王玄谟组织北伐。王玄谟这个人我也不太听说过,就百度了下,然后看到了其中一个标题:十大草包将军。嗯行吧!】

    王玄谟:草草包?!

    【不过,王玄谟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将门之后,口才也很好,向宋文帝陈说北伐的方略,宋文帝觉得这歌饼画得挺好,就对殷景仁说,听了王玄谟的奏议,真让人有封狼居胥的气概啊!于是一个敢说,一个敢用,仓促出兵,就给北魏送经验了。】

    “混账东西!”

    刘裕当场大骂:“出兵打仗岂是儿戏?!想当霍去病,也不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个斤两!”

    荆州。

    刘义隆有些慌了。南北分治以来,北方异族向来虎视眈眈,这一战输了,对刘宋又是多大的打击?!

    “王玄谟,真是个草包!”

    他大声骂着,仿佛这样就能掩盖自己因好大喜功而造成的决策失误似的。

    北宋。

    熟知典故的一众文人与已经初步摸清辛弃疾借古讽今套路的赵匡胤脸色俱是一沉,心里忽然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别不是南宋也出了一个王玄谟吧?!!

    第 84 章 永遇乐、声声慢5

    北宋。

    韩府。韩侂胄也在听水镜讲课,他本身对诗文倒不是有多大兴趣,但水镜是异象,又事关国朝,他虽以恩荫入仕,倒也算关心国事,是以听得还比较认真。

    南史他当年也读过,对元嘉旧事比较熟悉,听完讲解同样也猜了个七七八八,摇摇头道:

    “也不知是何人,似王玄谟这草包一般。”

    辛弃疾也实在是惨,好不容易能北伐吧,还摊上这么个主帅。

    韩侂胄饮了一口酒,真心实意有些同情他了。

    【那辛弃疾为什么会写到刘义隆呢?除了南方政权的“惺惺相惜”外,我们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事件。《永遇乐》这首词写于公元1205年,也就是宋宁宗开禧元年。

    当时,朝堂之上由大臣韩侂胄掌握大权,他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打算北伐立威,若是取胜了,他就是朝堂第一人。】

    “噗——咳咳”

    刚刚还在同情辛弃疾的韩侂胄一口酒险些喷出来,强行咽下之后便是一阵咳嗽:“她她说什么?!”

    他甚至忘了为自己将来大权在握而惊喜,满脑子只有一句话:我就是那个草包?!

    皇宫中的赵眘也难以置信,他能让韩侂胄大权独揽?!

    且不说二人各自震惊,楚棠继续讲道:

    【于是,韩侂胄想到了主战派的中坚,声名颇盛的辛弃疾。他调辛弃疾为镇江知府,参与北伐。辛弃疾这时已经六十六岁了,但仍然壮心不老,慨然赴任。

    辛弃疾的政治眼光非常敏锐,曾向宋宁宗分析预言金国“必乱必亡。”这次到镇江也是踌躇满志。他是个六边形战士嘛,能力一流,一到镇江就开始积极备战。】

    “六边形战士?”

    刘彻捕捉到这个词,“是在说辛弃疾很有才能?这是个什么说法?”

    后世的形容总是这般别致。

    司马相如到底机敏,又专业对口,斟酌着猜测道:“以臣之见,所谓六边形,该是有六条边。辛弃疾文采斐然,似乎又颇有政治才能,为文士、为官绅各有名传,这六边形战士,应是形容辛弃疾在不同方面均可触摸到其边界,到达极致。”

    “如此”刘彻摸了摸下巴,“朕怎么没有一个六边形战士?”

    众臣默,合着是嫌弃他们能力不够全面多元了呗?

    【北伐准备如火如荼,但是不久之后,辛弃疾就发现韩侂胄的军事准备很不充分。辛弃疾虽然很想北伐,但他更清醒理智,他很清楚准备不充分就是去送人头,所以提醒韩侂胄谨慎考虑,谋定而后动。

    结果韩侂胄表示:你懂什么,一边去!后来就真的把辛弃疾调离前线了。】

    刘彻:???

    “不是,他听不懂人话?”

    李世民摇头:“何以如此不听人言。”

    嬴政言简意赅:“蠢货。”

    汴京城中的赵匡胤只剩捶拳,家国不幸啊!

    南宋。

    辛弃疾执杯的手颤了颤,眼中燃起来的光倏然一黯。

    一旁的陈亮也有些悲伤:“幼安兄”

    辛弃疾微不可察地摇摇头:“我一身荣之辱进退不足惜,只是担忧,若当真贸然出兵,朝廷必将损失惨重。”

    北伐失败的下场是什么,他们甚至不需要翻前代书史,只看宋之一朝即能预料。

    【所以说,辛弃疾在词中运用刘义隆的典故,就是想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并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

    我们还可以和上阕中刘裕的典故联系起来看,刘裕与刘义隆一对父子,同兴北伐,却是一胜一败,原因唯在“草草”二字而已。两相对比之间,正是希望朝廷能吸取历史教训,明确北伐的正确做法。】

    “用事贴切,一片殷殷之心,辛词壮也。”苏轼叹服了。

    苏洵叹息:“只怕时人,不明白这词中的殷殷之心。”

    【但很明显,无人在意。开禧二年,韩侂胄举兵北伐,其结果与辛弃疾预料的一样,宋军大败,开禧三年,宋金再次议和。】

    南宋。

    辛弃疾的拳头狠狠砸在桌案上,杯中酒水四溢:“可恨!”

    他咬牙切齿,即使心中早有预料,听到这个消息却仍难以平静。

    “议和,议和,又是议和,难道大宋就该被金人欺压至此吗?!”

    皇宫。

    宋孝宗赵眘嘴唇紧抿,一张脸沉得可怕,当年隆兴和议,他便觉屈辱,如今又来了个开禧和议,屡屡丧权辱国,他有何面目去见先祖?

    韩府。

    韩侂胄久久失语,怔愣不能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