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80-90(第9/26页)

华距她近百年,他们却人人知其史,这便是她所说的历史教育么?”

    孔颖达难掩激动:“鉴往事,知来者。臣想,后世所习之史,不止百年。”

    是啊。

    众人沉默了,当然不止百年,楚棠讲解之时,常常会加一句“我们知道”,这不是套话,而是许多东西于后人就是常识。

    魏征微一躬身:“居安思危,知耻后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南宋。

    赵眘怔愣良久,忽然神色一凛,大声道:“来人!快,快去召辛卿入宫!”

    他的心怦怦直跳,若朝中还有一拳拳之人能助他,助大宋脱离于既定之败局,那么一定是辛弃疾!

    【最后一个典故,廉颇忠勇被弃。】

    “唉——”

    众人又是一声叹息。赵将廉颇是战国时人,他的故事无人不晓,此时一听这话就明白了辛弃疾的意思,有些感情充沛的人当场就红了眼眶。

    “呜呜呜怎么忠良总是没有好结局!”

    “又是一个壮志难酬的文人,我的心好痛,这些人怎么这么惨?”

    “摊上宋朝,有几个结局好的?唉,我的稼轩啊!”宋以后的文人百姓哀哀切切,纷纷为辛弃疾感到悲伤。

    【我们看注释。廉颇是赵将,他被免职之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要重新起用他,就派人去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饭和十斤肉,以示自己老当益壮,仍能为国效力。

    辛弃疾廉颇的典故,便是以之自比,表示自己虽则年老,但只要朝廷有召,他必将披肝沥胆奋勇杀敌。

    另一方面,他也是颇为忧虑的。廉颇最终败于使者谗言,虽有为国效力之心,但再未被复起,他担心自己重蹈覆辙,不被朝廷重用,或是用而不信。

    他的担忧是对的,如前面所说,韩侂胄等人不采纳他的建议,在北伐前夕将他贬官调离,有志难伸,不外如是。】

    南宋。

    辛弃疾的手轻轻一颤:“非是我”

    他的语气竟含有几分哽咽,听得陈亮的心中悲愤不已。

    陈亮当然懂好友的意思:非是我一身之荣辱、壮志难酬,而是大宋的北伐,再一次遥遥无期;中原父老,再一次看不到王师列阵而来!

    “幼安兄,为时尚早,尚有尚有机会。”

    他安慰着,也忍不住红了眼眶。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他们的心,分明俱是一样。

    江西。

    陆游中宵独立,眉眼间结着难解的怅然。他想起当年的隆兴旧事,他曾修书至当时的伐金将领张浚,为北伐献策。而北伐竟败,隆兴和议。

    后来,他亦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被罢官,赋闲山阴。其后宦海浮沉,他亦如廉颇老当益壮,可又有谁来见问?

    “岂无豪俊士,愤气塞穹壤。我欲友斯人,悲诧寄遐想。”

    他低声吟着诗,望向水镜里虎啸龙吟而又满篇沉郁悲愤的词句,仿佛看到了如他一般感激怅恨的灵魂。陆游心中忽然一震,疾步走向书房,挥毫间,一首泼墨淋漓的《次韵幼安<永遇乐>词并呈足下》跃然纸上。

    此等人杰,他当结识之!

    秦朝。

    嬴政剑眉微凝,作为秦君,他对当年与秦作对的赵国自然没有好脸色,对廉颇这样的赵将亦然。但他同样承认廉颇的将才,对如廉颇一般遭遇的辛弃疾,到底是多了几分叹息。

    “这般磋磨人才。”

    蒙毅心直口快,还想着“廉颇老矣”的事,张口就道:“赵王昏庸,那宋朝皇帝也昏庸,搁我们陛下哪会有这种事!”

    好家伙!

    蒙恬脸色一变,连忙拽了一下他的衣袖,用眼神骂他:闭嘴!个糟心弟弟!

    嬴政眉心动了动,微一摆手:“无妨。”

    他面上不显,心中却觉得蒙毅说得对。若是那廉颇、辛弃疾诸人在他麾下,怎会壮志难酬有志难伸?那些个国君帝王,简直是浪费人才!!

    第 85 章 永遇乐、声声慢6

    【综上可见,这首词中典故虽多,但每一处都是极为妥帖。它借历史上的旧事,一表胸中块垒,寄托拳拳感愤。但是这首词里全是典故吗?写词人自己的句子有没有?】

    嗯?

    众人反应很快,他们虽然没有课本,但许多人早在一开始就将原文抄录了下来,熟读成诵,此时领略一思索便抢答道:

    “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话音刚落,水镜里展示出词句。

    楚棠继续提问:【请大家结合注释,看一看这“四十三年”具体指哪四十三年?】

    前代人苦于不知后事,直接开摆;后朝词人却如同开卷考试:“应该是指辛弃疾南归至今,一共四十三年吧!”

    南宋,扬州。

    词人姜夔正流徙于此。他仕途不顺,四次归乡参加科举,俱是名落孙山,只好四处流寓漂泊。扬州山水灵秀,他早有向往,故而在此驻足。可此时的扬州城到底没有往日繁华。他想着《永遇乐》中的词句,叹了一口气:

    “四野萧条,寒水自碧。扬州城,哪堪当年烽火啊”

    【不错,课本注释说了,辛弃疾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南归,到写这首词时正好四十三年。他登高揽胜,除了历代兴亡入眼,还想起了自己的曾经,想起扬州路上的抗金烽火。这里涉及到辛弃疾的生平,我们简单说一下。

    辛弃疾出生在北方的沦陷区,绍兴三十一年的时候,金主完颜亮南侵,中原地区的百姓不堪驱使,纷纷起义。辛弃疾也趁机拉起两千人的队伍,去投奔义军首领耿京。他才华横溢,见识卓越,很快在其中崭露头角,被任命为掌书记,主要负责的是起草书檄文告,参与机要。】

    “这辛弃疾还会打仗?怪倒是文武双全了。”

    众位帝王感兴趣地挑挑眉。李世民顺便啧了一声:“那宋朝朝廷懦弱,百姓却是有血性。”

    这么说着,倒有些为万民不值了。

    【辛弃疾审时度势,建议耿京归顺朝廷,接受南宋的统一领导。耿京首肯,并派辛弃疾等人奉表南归。】

    众位帝王愈发赞赏了:“赤胆忠心,眼光敏锐,实在是良臣!”

    汴京城里的赵匡胤脸色好上几分,总算听到条正常的消息了。一旁的赵光义觑着他的脸色讨巧:“若不出意外,朝廷与义军联合,形势必会翻然一变吧!”

    赵匡胤点头,还来不及高兴,便听水镜里说:

    【然而,正当辛弃疾在这边一切谈妥,高高兴兴回城的时候,义军那边出乱子了。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伙同其他人杀了耿京,投降金国。】

    “这这这这不是添乱吗!”

    人家才和朝廷谈好,这边就投降叛国,让皇帝怎么想?!大家很是为辛弃疾捏一把汗。

    南宋。

    陈亮却是笑了起来:“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