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今天也没有被招安》 1、第一章(第1/2页)
“积极地配合治疗,临床症状还是能够得到改善的,不要再让我发现你隔了这么久才来复诊,你最近是不是连药都没有按时吃……”
小池川面色如常,对方说一句便跟着点点头,或许第一次第二次听到这话时他还多少有些局促,现在却不会了。
毕竟这些话他已经听过太多次,几乎都能默背出来。
被任务绊住脚而延误了检查时间什么的对他来说不过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但这位过分负责的医生却还是没能习惯。
医生的数落逐渐停了下来,为对方的不为所动而忍不住叹了口气,她望向这位病人,面带鼓励。
小池川犹豫半晌,在医生期待的目光中,终于还是张了张口,艰难道:“……生……生……医谢……”
“嗯嗯!下次要好好按时来复诊哦,小池桑。”
*
小池川是在童年时期被诊断为运动性失语症的,具体的病发原因和时间他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从某一天开始,他再也没能好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他本就是一个寡言的孩子,父母也并没有多加在意——直到某一天家里来人做客,亲戚摸着他的头说“你好啊”,他清脆地回了一声“好你吧”。
顶着众人古怪的眼神,他被送往医院,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医生判断他患上了运动性失语症。
运动性失语症,语言表达障碍,能发出个别的语音,但不能把语音构成词句,也不会把词句按语法结构进行排列,因此发出的个别语音也是杂乱无章,令人难以理解;多伴随语言重复症,一个词或音节说出之后,强制性的自动的反复再说,使这个词或音节不由自主地闯入到下一个词或语言的产生过程中。*
但是再次重复,小池川本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他也并不觉得这个对一个孩童来说听起来过于复杂的病症将会对他的生活产生什么太大的影响。
直到某一天,他的母亲带着他来到一处陌生的建筑物。
那天,母亲对他说着在原地等妈妈一会儿很快就回来接你,他乖巧地点头,却明白这位母亲再也不会回头了。
因为当注视着那个逐渐远去的背影时,他看到自己与那个女人身上连接的关系线中的【母子】终于断裂了。
小池川有一些说不出口的秘密,不仅是指医学上的失语症。
他能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线。
自再也没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的那一天开始,他的视线里突然出现了许多繁杂交叉的线条。
第一次注意到那些线时是在他的父母身上,数条半透明的线网连接在那对中年男女身上,而其中最显著的一条便是【夫妻】。
他好奇地跳起来去摸,却只抓到一手空气,顺便附赠来自母亲的责怪一瞥。
那些违反科学常识的线条可以穿过任何事物连接在两个人身上,又似乎只有他自己可以看到。
他想和父母分享,但是并没有人愿意满足他的表达欲,这对为维持生活而奔波劳碌的夫妻不愿多加理会自家孩子支支吾吾又抓不住重点的话,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敷衍过去。
多次无果后,小池川生起闷气,决定不要告诉父母这个小秘密了!
但是他并没有气馁,来自孩童天然的好奇心驱使着他展开了一系列的观察和记录,于是小池川又从诸多人的身上看到了更多不同的关系线——【情侣】【母女】【上下级】【同学】【校友】【竞争对手】【青梅竹马】【暗恋对象】……
翻阅了词典,最终他决定称呼这些突然出现且似乎只有他自己能看到的线条为——人际关系模拟器。
有点中二,但是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足够炫酷。
关于被原生家庭遗弃这件事,小池川认为正常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是会表现得手足无措顺便大哭个几场的,退一万步讲,至少也要消沉萎靡一阵。
但很明显,他并不正常,所以哪怕努力酝酿了一番后,却还是没什么特别强烈的情绪。
大概是被父母忽视太久了,又或许是视线中自己与那对夫妻连接着的代表着家人的关系线日渐肉眼可见地变淡,种种迹象令他早有预感,所以真的到了失去的这一天,竟然也只余满不在乎,甚至恍然有一种终于来了的旁观感。
接下来发生过的具体流程和故事都已经是往事,那些并不重要,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他兜兜转转误入了一间一定没有办学许可证的学校——小池川姑且称呼那里为学校。
而课表上几乎都是一些不可言说的不合法的课程。
小池川在上了一周的明显与法律相悖的课程后,为了未来不至于过上日常为杀人越货而奔波的生活,他决定自我拯救一下。
训练营的教官们发现这一届孩子里有一个异类——技术类和理论知识类的课程永远有一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紧盯着你,但一到实训课就画风突变:技术课里炸弹敢抱着拆,实战课对着假人模型连把刀都拿不稳;编程课上代码输出飞快,射击课却频频手抖。
训练营这一届的孩子们也发现他们里有一个异类——每天清晨蹑手蹑脚地爬起来看书,三更半夜不睡觉用手电筒在被子里打光学习,所有理论课考试都无出其右,分数断层;与此同时,每一门实训课的考核成绩也格外突出,永远在及格线的边缘试探,试图挑战教官们的底线。
这个偏科偏得实在是很有水准。
几经商讨,最终由来自技术组的一位教官出面,将这个“异类”上报给了组织。
优秀的杀手他们缺,但是也没有那么缺,毕竟哪怕质量不那么跟得上,数量层面也能将其弥补几分。
——但是优秀的技术人才永远稀缺。
组织多年来一直在大肆吸收各类研究型人才,无论是采取威逼还是利诱的手段,抛开偶尔会出现的个别伤亡情况,组织内部技术型成员的数量的确有在切切实实地增长。
但是不得不承认,那些出于威逼利诱的手段选择加入组织的研究员们,哪里会比得上自己手把手培养出来的人才值得信任?无论是研究方向还是精神层面,当然还是这种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长成的人才是最可靠的,或者说——才是最好操控的。
于是,闻鸡起舞、发奋图强、挑灯夜读的小池川同学,自我拯救初步成功。
简单来说,他升级了。
这个阴差阳错步入某犯罪组织的并不普通的孩子,以另一种方式在一众孩童中脱颖而出,随后又经过各种测试,层层筛选,终于摸到了一丝曙光。
一些实训课突然变得可有可无,教官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随他划水过去,理论课则是要求越来越高、进度越来越快,不消多时便与其他“同学”拉开差距,于是干脆进入了一对一的授课模式。
相对应地,小池川的日常生活也开始与其他孩子拉开距离,课程的改变让他们相遇的机会越来越少,恍惚间他甚至会误以为自己只是进入了一个高学习压力的补习班。
但是那只是误以为,他能清晰地认知到周边的“同学”在逐渐减少,明明清晨还在并排洗漱,夜幕降临后却再也没能见到某几个身影回来,种种景象在不停地提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