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秦始皇吐槽历史课: 60. 细作 嬴政:朕好歹也是上过数理化的人……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听秦始皇吐槽历史课》 60. 细作 嬴政:朕好歹也是上过数理化的人……(第1/2页)

    【但总体而言,图上的古代水渠都瑕不掩瑜,很好地契合了地理学的因地制宜原则。尤其是被誉为“渠首”的郑国渠,相信大家在历史课上也学过。】

    既然讲到了古代水渠相关的题目,老师自然会挑,某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来讲几句。

    【比如它最早运用了“横绝”的方法,把小河拦腰截断,使其水流注入郑国渠。这样的做法既扩大了水源和灌溉面积。】

    【同时也提供了退水渠和自流区,工程量小而效率高,堪称开启水利之里程碑。】

    在先前的印象中,水渠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有些人容易和运河之类的混淆。

    而其兼具了多种功能,巧妙利用大自然的特征后,所消耗的人力财力也更少一些。

    夏安夷一边写着笔记,一边好奇地瞅瞅对面的郑国。

    无论看多少次,她都觉得不可思议和表示怀疑。如果不是对方确实对水利感兴趣、而老祖宗又把人拐回来打工的话。

    很难跟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郑国渠”,联系在一起。

    毕竟对方看着,真的不太聪明的样子:“修建水渠的这人,也叫郑国?果然、我祖上取名字的时候,就说这个名字极为吉利。”

    夏安夷:“……”

    确实挺吉利的。

    吉利到,老祖宗第一眼就能把你从人海里认出来,然后逮过来打工。

    而且这家伙每天快乐地在老祖宗的雷区蹦跶,乍一看,同之前的她像极了。

    嬴政可不惯着对方,该落井下石时就开口嘲讽:“韩人取名为郑国,确实是别有意蕴。”

    话音刚落下,就听光幕那端的老师也及时补刀。

    【能因地制宜修出这样的水渠,并蕴含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理。因此战国时期的水利修建者郑国,虽然是个间谍。】

    【但也最终被秦始皇放过一马,还以他的名字命名。】

    郑国:“??”

    这个形容很耳熟,总感觉似曾相识一般。到底是在哪里听过呢?

    他向来不聪明的脑子,此时此刻经历了死寂、质疑、恍然等一系列情绪之后,仿佛开光一般得到了重启。

    沉默了那么一刹那。

    随即在嬴政并不惊讶的目光里,他首次表现出了、极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怎么会有这样的人。”

    “能修水利已是能施展抱负的幸事,怎能背刺、当个细作呢?”

    郑国言之凿凿的语气,哪怕当下已经把身份证号报出来了,依然维持住、他什么都没猜到的人设。

    夏安夷轻声八卦:“他是真傻,还是装傻啊?”

    嬴政拨弄着手里的笔,意味不明地看她一眼:“你不知道?”

    毕竟装傻的,自始至终可不止郑国这一个啊。这个嘴硬的流程,她应该还是很熟悉的吧。

    夏安夷假装没听出暗示,斩钉截铁地道:“我知道了,他肯定是装傻的。”

    不管是不是,这不得趁着对方难得心虚的时候,狠压榨一笔?

    显然老祖宗也是这么想的。

    翌日上朝前,嬴政瞥了眼有些魂不守舍的郑国,淡淡地问了句:“教给你等下、在朝堂上说的话,可记住了?”

    面前的人,难得口吻有些宽容:“不记得的话,也不用勉强。”

    郑国还没及时回神,下意识地摇头:“不勉强不勉强。”

    旁边看戏的甘罗左看右看,好心地问了句:“郑兄,你今日这是被夺舍了?”

    郑国:“……”

    要是他真能被夺舍而躲过一劫,那就太好了。

    趁着嬴政去更衣换上正装,准备去上朝之时。

    郑国抓住公输逊的手,声音微绷地问了句:“阿逊,你了解过秦国的律法吗?若是作为细作被发现,会有如何下场呢?”

    公输逊正在研究风力水车。

    经过多日的摸索,他手上的模型已经能随风转动了。但效果不明显,还需改进一二。

    听到问话后,他微蹙了下眉:“我不清楚,你可是遇上什么难事了吗?”

    “不过秦律向来严苛,若是像细作这种的……也许至少是夷族起步吧。”

    郑国:“……”

    之前因为开玩笑想偷对方图纸,他便被这个颇有心机的君王,狠狠摆了一道。喜提大牢几日游,差点褪了一层皮。

    若是牵扯上细作之事,对方再公报私仇几下,他怕是就要凉凉了。

    旁边的甘罗似乎嗅到什么不对,露出点吃瓜的神情:“怎么了,莫非是郑兄你发现了细作,想要揭发一二?”

    郑国表示不想说话。

    先前的间谍一说,他只是开玩笑的啊。没想到竟然阴差阳错的,在后世记载的历史里,变成了一个真间谍。

    不过也许,他若是那日和公输逊没有碰上嬴政。说不定在韩国想要施此疲秦之计时,就兴冲冲地报名参加了,像后世所剧透的那样。

    当嬴政在朝堂上提出,要以泾水为线开凿一条水渠后,便同时得到了支持和反对的声音。

    “陛下,这修渠乃劳财伤力之大事,怎可随便就下命令呢。”

    嬴政掀了掀眼,示意道:“看到此名为搬运坦克车、以及滑轮组之物了吗?”

    “它们能轻松搬运和提起重物,通过计算、能将原先所需之人力减少很多。”

    在场的朝臣没见过这些世面,露出有些震惊和新奇的神色,纷纷小声议论交流着。毕竟能减少如此多的人力,别说修渠,战场上也能省力不少。

    嬴政顿了顿:“至于财力,那就不牢诸卿费心了,朕自有办法开源而非节流。”

    按照后世的说法,羊毛出在羊身上。等钱不够了,他再逮着废话最多的臣子、薅一顿便是。

    也有部分大臣的质疑,比较客观而没有带主观色彩:“水渠并非一凿一填,历来关中时有旱灾又时有大汛。”

    “水自上古来便不易驯服,陛下若是想短期内见效,怕是要思啊。”

    嬴政吩咐底下的人将图纸展开,惜字如金着道:“诸卿可过目下,此渠之计划。”

    被拎上场的郑国,瞅瞅对方不明的脸色,开始对图纸上的计划进行讲解:“此渠较为短小,工程量并不大。”

    “能将几道河流连接起来,所能涉及灌溉的农田,广阔而周全。”

    “雨多的时节,可将水引至低处的人造湖泊,等到雨少的干旱时节再予以备用。”

    可以说,郑国所设计的图纸不仅囊括了剧透中,本来应该存在的优异之处。同时还通过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取长补短进行了更好的完善。

    “通过地形的摸索,水流能自高而下进行自流,无需人为进行灌溉。”

    “落差大的地方,可设置那“水排”用于冶铁和制硫磺。若要防止湍急水流改变河道,还需加一道防固措施便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