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秦始皇吐槽历史课: 65. 儒与法 考前拜一拜老祖宗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听秦始皇吐槽历史课》 65. 儒与法 考前拜一拜老祖宗(第1/2页)

    【那么先前的历史课,我们讲到了思想文化的政策。本节课堂就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来学习我国的文化大一统政策。】

    同先前的学习环境比起来,嬴政自登基后,宫殿宽敞明亮了许多。

    他端坐在案几面前,改良后的椅子和桌面,显得舒适又方便了很多。在印刷术的改良中所运用的脂肪性油墨,与兔毛笔和纸的相配也同样适宜。

    夏安夷环视了圈,没见到另外的几人,有些奇怪地多问了句。

    只听老祖宗淡定道:“蒙恬去攻韩了,甘罗跟着吕不韦使赵,另外几人在干活,继续钻研那些发明。”

    “问这么多做什么?不如写你的笔记。”

    夏安夷轻轻地哦了声。

    自从各种课堂的剧透之后,老祖宗便开始了拎人打工的动作,没想到连甘罗这么小的都不放过。

    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是甘罗初遇时喊对方的那声称呼,老祖宗记仇到了现在。

    谁让这小鬼一声漂亮姊姊,结果翻了车呢。

    嬴政则抬眸,漆黑的眼瞳定在光幕里“文化大一统”几字上,不由若有所思。

    倘若他没有记错,先前讲秦国篇的部分知识点时,提到了其具有版图、文字、货币、度量衡的大一统。

    而这“文化的大一统”,似乎所指的对象,并不是灿烂如昙花一现的秦朝。

    嬴政冷哼了声,但不可否认的便被吊起了兴趣。

    【汉武帝的文化政策表面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等思想。】

    【同时,为了巩固和加强君权,其还提出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但两者是有些区别的。】

    【天人感应侧重君主统治的合理性,而君权神授侧重君主权力的有限性,即需要其统治有道,这两个在选择题中容易混淆。】

    夏安夷正在分辨这两者的区别,又听到熟悉的声音响起:“君权神授?自古君主皆是强者居之,真有人相信这种说辞?”

    看来老祖宗又开启嘲讽模式了。

    她好整以暇地戳对方的心:“为什么不相信?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遇到各种挫折后,必不可免地会把希望寄托在一些虚无缥缈的事上。”

    “有的人年轻时理智绝顶,老年了还是陷入了保健品骗局,神仙这种东西一直都是有市场的。”

    夏安夷自从发现对方砍不到她,而且他没传说中的那么心狠手辣和冷酷,又开始蹦跶了。

    当然每次翘完嚣张的尾巴,她都知道见好就收:“我说的不是你,是后面一些疯狂磕丹药的帝王,吐血而亡了。”

    “你跟他们不一样,你只是被徐福骗了而已,没磕丹药。”

    嬴政:“……”

    有的人真是三天不恐吓,就开始上房揭瓦了。但他能怎么办呢,除了拿笔尾戳两下对方虚拟的“翅膀”,也不能将她如何。

    他冷着脸不搭理,注视着光幕里的几行字,微微带点思索。

    在嬴政先前的认知里,若是要达成文化上的大一统,也许该同文字货币这样,直接进行一刀切而省时省力的方式,以一种标准来衡量。

    比如沿用法家的思想,对其它的思想进行钳制和打压。

    但事实上,文化之所以不像经济、政治那样可以掌控,便在于其抽象和主观能动性。没有把握好单一思想和百花齐放之间的度,就容易动摇统治。

    而历史上的“秦始皇”,便是犯了这样的一个错误。以为焚书能进行文化的一统,实际却落人话柄,也没达到真正的目的。

    嬴政在烛光下的神色不明,指尖停留在案几面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轻动。

    但是儒家真的很讨厌啊,一开口他就觉得烦。

    还要花精力去虚与委蛇,哪怕每回能怼赢,也着实很折寿一样。

    夏安夷:“……”

    其实吧,非要说起折寿,之前给对方讲胡亥的事迹,明显折寿多了。

    【大一统思想除了这些以外,西汉的董仲舒还单独提出了“三纲五常”,这对之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直到今天还在潜移默化。】

    【因此可以说,汉代儒学实际只沿用了仁政一类的思想,其跟先秦时期的儒学有了很大的区别。】

    夏安夷乖乖梳理着笔记,偶尔发表一下感慨:“我说怎么学论语和学历史的时候,好像长得不太一样。”

    原来是偷梁换柱、哦不是改进完善了啊。

    嬴政的目光瞥过“三纲五常”的具体内容,语气意味不明:“难怪这汉代的帝王,将其作为了一统思想的标准。”

    若按战国此时的儒学来看,是孔子从自身的士阶层出发,对于周礼的维护和呼吁。

    这群儒生虽时常批判君主的不当行为,游走传播后能产生一定影响。但实际并没有哪国的君主,会长久地沿用儒学思想,或是让儒生担当重要的职位。

    因为七国不乏有争霸的心思,自然不会真的愿意遵守这些。

    而“三纲五常”的规范,看似是个人行为,实际是构建了整个思维控制的框架,让其之后的思想皆逃不过统治者本身。

    夏安夷写着笔记,偶尔抬下头:“怎么,你是要继续嘲讽汉代的做法吗?”

    她感觉自从上回,老祖宗被当面拉过和野猪的cp后,就对汉代有了很大的成见。

    比得知秦被汉灭时的成见,应该差不多。

    嬴政淡淡道:“不,朕觉得他们很是聪慧,能偷天换柱、将一群儒生耍得团团转。”

    当然,在后世的视角里,这不同的儒学属于融汇贯通,没有什么偷天换柱一说。

    夏安夷啊了声。

    老祖宗夸起人来,也着实带点阴阳怪气的,偏偏他自个儿又觉得说话很真诚。

    与此同时,光幕里后世所讲解的“汉代儒学”,还特地和秦代的“焚书坑儒”放在了同一张表格里。二者的相同点处都写了“文化□□”,点出了本质是为维护封建□□而存在。

    【当然,汉代儒学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其有利于文化上的大一统,成为了古代中国的思想主流。】

    【这是秦代的焚书坑儒,所不能相比的。】

    虽然两相比较下,他亦发现了汉代的文化政策略胜一筹。当然汉代统治者也是在秦亡的基础上吸取了教训,二者也不冲突,因此没有开口嘲讽。

    但嬴政语气依然不满:“……不是曾说过,坑的是术士而非儒生吗?”

    这后世的历史老师,讲到焚书坑儒时也特地给学生讲过。然而一笔带过时,还是习惯性地用“焚书坑儒”代替。

    都怪后世那群用心不良的儒生,把锅扣他头上。

    且秦汉之交的方士和所求仙药的阴阳家,皆喜欢着儒服儒冠、以儒者自居,因此导致他风评被害。后人拿此来解释,有时也被当作强行的洗白。

    夏安夷安慰对方:“这锅你都背那么久了,看开点,也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