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秦始皇吐槽历史课: 84. 蝗灾 嬴政:别撺掇朕吃虫子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听秦始皇吐槽历史课》 84. 蝗灾 嬴政:别撺掇朕吃虫子(第1/2页)

    几千年来,水攻较少用于战争之中,较为有名的便是白起淹郢城、王贲淹大梁、关羽淹樊城了。

    虽然史书上对于攻魏的记录,仅仅是一笔带过。但从其被围城多月、引水浸泡直至城墙颓圮的描述来看,应当过程极为惊心动魄。

    将高大的城墙泡至坍塌,需要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她作为一个现代人是无法想象的,而课本上水淹大梁的内容,仅仅只有几个字,作为“秦统一过程”的重点。到底伤亡程度如何,并没有人来告知。

    在攻战的计谋中,确实不失巧妙和压倒性优势。

    但从大梁重建来看,其必然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甚至开封是在宋以后,才正式繁荣成为经济中心的。若是此次能避免水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所惠利的并不单单是城中的百姓。

    往大了说,还有整片土地呀。

    【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便是开封一片繁荣、经济发达的景象。其作为“七朝都会”,至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嬴政视线缓缓收起,眉峰似乎微动了下:“大梁日后是经济中心,所以你觉得水淹法,不见长远之利益?”

    他转念一想,就凭对方贯来摸鱼凑热闹的性格,应当所指的并非这些。

    仅仅是出于为秦国的利益着想?

    对方可不乐意给他打工,先前写几道题就跑了。每次提建议也都是推荐公输逊等人来,聪明得很呢。

    嬴政闻弦歌而知雅意,片刻后便稍许察觉到了:“你是觉得水淹大梁的做法,会危及那些城中的百姓?”

    出乎意料的,他并没有语气不明地反驳,而是平静地道:“在朕眼里,首先是秦军和秦国的利益为上。”

    单单出于百姓这一点,并不能阻挡或者改变他的主意。并不是一起上着后世的课,便会潜移默化接受现代思想的。

    不过好在,对方多少目前能把“百姓”作为一个、可以独立探讨的群体。而非之前直接视作工具人和炮灰的感觉,哪怕依然在权衡利弊。

    她默了默,以为这算是忽悠失败了。

    正打算关闭光幕,或是不跟对方继续掰扯这个争议话题时。

    又听老祖宗本人,顿了顿后,若无其事着道:“不过,此大梁在日后能如此繁华,朕也不是不能考虑一二。”

    “引黄河之水,还需颇费一番周折,并不合算。”

    其在日后完成经济中心的南移,必然不是仅仅一介繁华之词便能概括的,可以说地理和本身底蕴上,都潜力无限。

    在眼界并不狭隘的情况下,嬴政乐于接受这样的“建议”。

    毕竟由于比历史上提早出兵打六国,再加上各种修水渠和研究发明之事——他还是很缺钱的。

    没必要非将大梁用水淹上几个月,不然日后归于秦国版图后,还要花上精力进行重修。

    她眨了下眼,不太确定地问:“所以呢?”

    从对方的意思来看,她方才是不是忽悠成功了?

    毕竟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也并不亏,甚至同长远利益而挂钩啊。

    嬴政以手支颐,神色在明灭的烛光里,看不清具体的分明:“什么所以?你挺关心朕如何打几国啊,怎么不关心下、你的学习呢?”

    夏安夷:“……”

    作为礼尚往来,她严肃地告知对方:“若是你能努力一把,或许我们后世学子,就可以不用学习英语了。”

    嬴政:“……”

    所以他在这群后世学生眼里,实际就是、摆脱学英语的工具人是吧?

    难怪一个个星星眼的,彩虹屁倒是不少。真的让对方打工干活的时候,又跑路得飞快。

    老祖宗的神色似有些复杂,但他想起歪歪扭扭、长短不一的丑英文后,又默认对方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这种难看的文字,怎么能占主流呢?当然是不能的。

    见少年君主否决了引水攻城的方法,带兵攻魏的将军王贲,似有些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将是多好一次重创魏国、一举拿下的机会啊!

    嬴政淡淡解释道:“朕所要的,是与昔日繁荣比肩的魏国土地,而非一片水淹后的荒芜之地。”

    “不应当只顾眼前,当考虑长远之计。”

    可能是思路被那后世女子带跑了,他如今、竟然也是向钱看齐的庸俗之人了!

    嬴政莫名带点惆怅。

    但是算算缓解秦国的国库开支后,不仅能将水渠、城墙修筑得更好一点。同时也能“补贴”一二,不用因为苛待徭役平民被后世天天骂。

    嗯,向钱看齐怎么就不行了呢?

    王贲这般直肠子没什么弯弯绕绕,理解后便恍然过来,心服口服道:“陛下可真是英明啊!”

    只是嬴政之后迟迟没有下令攻大梁,不仅是朝堂上的臣子,不知对方葫芦里在卖什么药。

    连夏安夷这个吃瓜的都好奇了:“你不打魏国了吗?”

    按照老祖宗的性格,在听了这些后,应当是对大梁更加感兴趣了才是啊。

    嬴政平静道:“不进行水攻的迂回法子,但会损耗秦军的力量,如此便需要、寻找一个折中的方法。”

    月余后,尚一头雾水的诸侯国们和朝臣们,便能眼睁睁看到了这“折中的方法”来临。

    【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

    史记中的相关记载,在许多人与事物产生的变动之下,依然还是提前来临了。因此可以看出,大自然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违抗。

    历史上的蝗虫和大疫,应当还要再过几年吧?

    对此嬴政进行了反驳:“此史书距秦有些年代,大部分是道听途说,记载年份可能并不确切。”

    “再者,蝗虫和大疫从来不罕见。”

    对于古人来说,这两项再加上之后的“岁饥”,往往隔些年份便会上演——能记载进史的,通常是情况严峻而死伤无尽。

    即便如此,也只会是短短几个字。

    嬴政扬了下眉:“好在朕自登基以来,便做好了充足准备。”

    推广曲辕犁、耧车等铁制农具,传播了翻车筒车、立井水车等灌溉工具,还有普及了一系列保暖、除积水和防灾的知识。

    另外还让王绾去规划了土地,安排管理了粮仓。

    这样的自然灾害对于准备充分的秦国来说,想必能将民间的损失、尽可能降低。

    作为一个被带着卷学习、如今认地图没压力的情况下,夏安夷迟疑了下:“那所记载的蝗虫从东方来……便是魏国所在的方向?”

    怪不得老祖宗轻易放弃了水攻的方法,原来是熟知剧透后,懂得了融会贯通。

    应该就是看在大灾的情况下,魏国会不会顾及子民,在围城之中抵抗不住,从而不费兵卒向秦军投降了。

    【在关于自然灾害防治这本书里,我们围绕展开了各种洪灾、旱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