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种田美食日常: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山野种田美食日常》 90-100(第2/14页)

初、史居正、杨雪眉和两个孩子,与刘青青同桌而坐,吃着她带来的过桥米线。

    温家大户人家出身,吃饭的规矩多,饭桌上静悄悄的,不过从温一鸣两个孩子亮晶晶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对这顿饭的满意。

    饭后茶毕,换到议事厅,史居正打趣她:“阿青姑娘,你弄的喷药队,打谷队,碾米坊帮了老百姓的大忙,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我们大人很是欢喜。你今儿来,不会只给我们尝一尝你的米线吧,可是有什么我们能帮得上的?”

    所以说,人家这么能当师爷呢,这脑子,望叶之秋。

    刘青青嘿嘿一笑:“大人,先生,我确实有个想法,能大大的提升我们常平县的经济水平!”

    温如初虽然没吭声,但他的背脊不自觉的挺直了些。

    史居正:“哦?”

    刘青青道:“大人,我们平安镇这半年来飞速发展,特别是我们村,因为卖蚂蚱粉,卖菌子,户户有余粮,黄泥塘村一样,卖菊蓟和鸭子,家家都吃上了大米饭。”

    “只要肯发现,其实每个村子多少都能找出点特产来换钱,但是,长长的运输路程提高了百姓的风险和成本,才导致大家龟缩一方,若我们把清水河疏通后能走船,从平安镇到常平县只要半个时辰的功夫,其他镇也是一样,那我们常平县的特产,是不是就能卖到府城,卖到全国,无数的铜钱将流向我们常平县,流到每一户人家!”

    温如初面色变得严肃,这是个大问题。

    史居正提出了一个致命的困难:“百姓们每三年就要服兵役,朝廷下了死命令,不准再给百姓摊派苦役,若衙门出面组织清淤,一定会引起暴动的。”

    到时候,温大人一个欺压百姓,苛捐杂税的帽子扣下来,谁也救不了。

    刘青青笑道:“我们不摊派苦役啊,我们出钱请百姓来清淤。或者按照河段承包给愿意清淤的团队”

    趁着冬天枯水期,把清水河清理出来,来年雨季浇灌周边的田地,上游不再干旱,下游不会洪涝。

    二来可以走船,用河运代替陆运,省钱又省力。

    史居正戚眉:“可是,衙门垫付了这么一大笔钱,从哪收回来呢?难道让我们大人出自己的银子填这个窟窿?”

    刘青青笑得一脸诡异:“这简单,我们弄个关口,按船只的大小收过船费啊!”

    第92章 第92章人模狗样

    夜幕四合,刘家的厨房里亮着温暖的烛光,刘青青到县城有事,刘慧兰忙于青华楼上新,苏氏学堂上课,今晚的晚饭,是暂时有空闲的刘有山做的。

    他做得相当简单,四菜一汤。

    廊下风干的腊肠切一断下来,胡乱切片一股脑堆在盘子里放在甑子头上,顺便从坛子里捞几个咸鸭蛋放进去,盖上锅盖,锅里冷水入锅,将墙角的带着霜的老南瓜弄一个,去皮扣心,切块丢在锅里,甑子罩上去,加水将甑子下沿淹没。

    锅洞了塞两截柴火,橘黄的火苗滚烫的拥抱锅底,一会儿便将锅里的水烧开,底层煮南瓜,水蒸气顺着甑子上行,将米饭和腊肠鸭蛋蒸熟,一次完成了煮菜蒸菜蒸米饭。

    中间没事干,他绕到后院,从刘青青的苗圃里褥一把肥厚翠绿的豌豆尖,打一桶井水随意摆动两遍后便干干净净。

    回到厨房,甑子已经上气,和小伙伴玩耍回来的翠翠,带着棉花黑炭摸到厨房,嘴巴里喊饿,他从甑子里捏了三个饭团,让她用筷子插着,一边啃一边规规矩矩坐在锅洞旁烧火。

    两小只有样学样老实趴在旁边,一只一个饭团。

    他将甑子端到桌子上,锅里的南瓜装盆,洗干净锅后,添点水烧开,丢入几粒姜丝,切一块嫩嫩的豆腐,洒下豌豆尖滚一圈,挖一勺雪白板结的猪油进去烧化后起锅盛入汤碗。

    锅里下油滑锅,葱姜蒜随意放,韭菜弄一点,米线抓一把进去翻炒,添点盐,嗯,行了,又是一道菜,翠翠嫌弃他做饭粗糙:“阿爹,你做这个能吃么?”

    刘有山夹了一筷子塞到她嘴巴里:“绝对好吃,这道菜还有个特别的名字,叫蚂蚁上树。”

    “白色的米线像我们后山特有的白蚂蚁,绿色的韭菜和大树差不多,这些蚂蚁啊,特别喜欢爬到树上去做窝!”

    翠翠尝着嘴里香滑的米线,习惯性质疑:“我咋没见过白色的蚂蚁,你肯定又骗人!”

    刘有山一边摆桌子取碗筷,一边笑道:“臭丫头,阿爹啥时候骗过你,等着,过几日我领你进山抓一点回来,白蚂蚁蛋特别好吃!”

    正说着,其他人都到了家,洗完手的苏氏坐在凳子上看着桌上的菜嫌弃的撇嘴:“说了多少次,腊肠要切成薄薄的,你看看你切这个,一片足有指头粗,费牙!”

    刘有山也不生气,笑呵呵反问:“我嚼细了喂你?”

    刘青青翻了个白眼:“阿爹,你们可不可以不要这样腻歪!”

    她夹起两截足有拳头长的腊肠喂给桌子底下的棉花黑炭,自己捡了一块只有脚拇指粗的腊肠啃着,一嘴咬下,油水滋啦,咸香四溢。

    她说起今日的事:“温大人同意了,计划以清水河到县城这一段作试点,三日后动工,按照河段就近承包给附近的村子。”

    清水河到县城的河道有十五公里,跨越平安镇十个村庄,一个村子平均修建1.5公里。

    刘有山放下手中的腊肠,夹了一筷子豌豆尖,不愧是女儿种出来的,比以往吃过的豆尖都要甜,他又夹了一筷子吃下才道:“章程出来了么?”

    “史师爷牵头,衙门和村子各出十名记分员为清河的劳力打分,清理一筐淤泥得一分,一分可领一文钱,不是按照人头算,按照淤泥的筐数算。”

    刘慧兰和苏氏体会不到其中的差异,刘有山立马反应过来:“意思是妇人也可以去清淤泥?”

    刘青青点头,原本温大人们照惯例,按照壮劳力的人头来付账,被刘青青劝住。

    冬日田地里活计少,大家都靠在院墙下晒太阳,东家长西家短的扯闲话斗嘴打牌,每年村子里都要弄出点口角,轻微的吵架,严重的动手。

    不如全部弄到河边清泥,能加快进度。

    二来不是每一个妇人都像苏氏阿姊这样会刺绣,擅做饭。

    村子里有些妇人

    常年劳作,比男人还能吃苦,因做的是家里的活计,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家庭地位低下,让这些妇人有收入,间接的提高她们的底气。

    三来有些人家家里缺少壮劳力,同样要吃喝缝衣,让妇人孩子参与进来,多少得一点收入补贴家用。

    刘有山叹道:“你是好意,只怕那些妇人抬不动竹筐哪!”

    刘青青笑道:“壮汉用扁担一次挑两筐,一天挑五十次,就是一百文。力气小的妇人挑半框,凑起来一筐,多挑几次,也能赚到七八十文。

    还有那些半大的孩子,以其让他们到处爬高上低闯祸,还不如让各家弄个小筐跟着去挑,反正按照最后的筐数计分给钱。”

    刘有山点点头:“所以,这次清淤泥工程,和我们家关系不大。”刘家就没有一个搬得动框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