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亡国公主后: 61. 第六十一章 搞事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成亡国公主后》 61. 第六十一章 搞事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第1/5页)

    在离开永庆的那天,赵老太和胡志国等人在城门口相送。

    临行前梁萤道:“老太太就拜托胡太守照料了。”

    胡志国点头,“你们路上也要小心些。”

    梁萤握住赵老太的手,“待我们过去把河城安置妥当,便来接你过去团聚。”

    赵老太笑眯眯道:“且放心地去,那边的老百姓还等着分土地呢。”又提醒道,“到底是才攻下来的城池,大意不得,定要处处防范为好。”

    梁萤“嗯”了一声,“你老人家放心,我有袖箭在身。”

    二人叙了许久,他们一行人才打马离去。

    赵老太目送他们,感慨道:“小姑娘长大了。

    “我记得才到蛮鸾山的时候稚嫩又天真,如今长成大姑娘了,行事稳重且有主见,着实难得。”

    龚大娘道:“算起来明年得有十九岁了。”

    赵老太瞥了她一眼,意味深长道:“这日头过得真快。”

    一行人在外头站了会儿,才回太守府去了。

    路上龚大娘道:“阿萤跟秀秀倒是挺匹配的,文治武功,一个擅于治内,一个擅于攻打,如今他们把俞州给夺了,以后老赵家说不准还真会飞黄腾达。”

    赵老太心中欢喜,“这两个孩子是挺有意思。”又道,“我马如会这辈子没什么出息,但相看人,还是有一套的。”

    龚大娘笑道:“现在回想起来也真不可思议,从蛮鸾山到这儿,这才多少年,从一县之长到一郡之守,再到俞州牧,竟变化得这般迅猛。”

    赵老太:“我也不曾想过秀秀会做官,虽然只有半桶水。

    “当初我相中阿萤,就觉得贼有眼缘,她那面相生得极好,妥妥的富贵命,一辈子就该被供着养着。

    “想来我们赵家得祖宗护佑,稀里糊涂给了这么一段天赐的姻缘。

    “起初我还怕那小子把人给唬走了,也幸亏他不算太笨,把人追回来了。

    “现在看到两人相处得倒也和睦,不曾红过脸,可见是合得来的。”

    龚大娘:“也得秀秀多谦让着些。”

    赵老太:“那可不,我若有阿萤那脸嘴和才干,还不得飞上天去?”

    龚大娘失笑,说道:“阿萤那孩子,若说是官家娘子,可信;若说是富家千金,也可信;哪怕是王公贵族的金枝玉叶,说出去只怕也是信的。”

    赵老太道:“官家娘子便罢,倘若是那金枝玉叶落到这儿来了,我老赵家岂不得被朝廷刨祖坟?”

    龚大娘:“……”

    赵老太想了想又道:“话又说回来,依目前的局势,老赵家的祖坟迟早都得被朝廷刨。”

    龚大娘:“……”

    她可真看得开!

    一路快马加鞭从永庆抵达雁门郡时,梁萤等人在此地落脚宿了一宿,奉三郎引周太守前来接见。

    之前奉三郎就已经同周太守说起过永庆郡内的情形,他根本就不信老百姓会借粮给他们打仗。

    因为大家都很穷。

    梁萤失笑,说道:“倘若家家户户都有十多亩地种,且有蚕桑副业,只上交三成赋税,没有徭役与租子在身,他们凭什么还会穷困啊?”

    周太守被噎了噎,没有吭声。

    梁萤道:“我不清楚雁门郡里的情形,就拿我们永庆来说,几乎每家都能分得近二十亩的田地耕种,无需再额外上交租子给豪绅,也没有徭役在身,再种桑养点蚕茧来卖,只要不是太懒的家庭,粮食是足够吃的。

    “这次我们借粮,一个最差最穷的县都能借出两千多石粮,且还是老百姓自主借给太守府的,他们总不至于连口粮都不给自己留,是不是这个道理?”

    周太守默了默,问道:“如此说来,咱们雁门郡也能这般?”

    梁萤:“自然可以。

    “只要把豪绅打下来,衙门只要他们手里的田地,不要钱财,把土地按户籍下放均分,禁止土地买卖,就能彻底解决窘困的问题。

    “说到底,还得看你有没有这个胆量和恒心去做。

    “永庆隔壁的临都也都开始打豪绅分土地了,那许太守有把老百姓放到心上,看到永庆这边富庶,故才跟着学。”

    听她这般说,周太守也不由得蠢蠢欲动。

    不过梁萤让他稍安勿躁,现在还不是搞土地下放的时候,待俞州那边的局势稳定下来再说。

    周太守虽然窝囊,但在治内上还是挺有一套的,同梁萤他们就郡里的治理议了许久。

    这边的盐价极其昂贵,近三百文了。

    梁萤当即亲笔写了一份公文信函给周太守,印上自己的印章后,让他差人送到永庆,胡太守会安排贾丛修把官盐送过来,直接压价到每斗一百六十文。

    周太守很是欢喜,只觉得那女郎做事爽快又干练。

    他们原本是要第二日就动身前往河城的,结果周太守邀他们到乡县去看了看。

    当地妇人跟永庆不大一样,永庆那边的妇人多数会种桑养蚕,也会做纺织,这边的妇人则是做麻绣。

    所谓麻绣,就是将麻剥皮捻成纺纱,而后织成布。

    麻布主要有两种色,一种是本色,一种则是染成靛青。

    妇人们会用“十”字针法在麻布上刺绣,花样繁多,都是简洁亮眼的图案。

    梁萤颇觉好奇。

    这算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多数都是做来自家用,可做围裙、布袋、门帘等,也仅仅是在郡里时兴。

    梁萤在永庆那边极少看到这种麻绣。

    她生了心思,说道:“能给我带两匹走么,这般好的东西,藏在这里着实可惜了。”

    周太守当即差人给她弄了两匹。

    郡里只有几个县,豪绅也没几个,当地人很少种桑,都是种麻的多,几乎家家户户的妇人都会麻绣。

    梁萤在这里看到了可以搞钱的产业链。

    她同周太守说道:“待俞州那边稳定了,你这边把土地下放,我给你想法子养衙门。”

    周太守半信半疑,“就凭麻绣?”

    梁萤点头,“平阴那边的黑陶全郡都有,你这边的麻绣我也能带过去。

    “待官盐过来了,我把平阴的朱家黑陶也引进来,你们衙门先免半年商税,看他们能否存活下来,可行?”

    周太守:“行。”

    梁萤:“倘若朱家黑陶能在这里立足,你们衙门也能抽取一笔商税用于开支,对大家都有利。”

    周太守应道:“这是自然。”

    梁萤:“所以一开始衙门就得扶持他们,免半年商税,让他们试试看能不能在这里扎根儿生存。”又道,“他家的黑陶刚开始半死不活,后来被我用官盐带货盘活了,现如今一年给衙门上交的商税可不得了,你这边的麻绣也能效仿。”

    见她说得信誓旦旦,周太守到底是信了。

    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