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财进我: 【全文完】

推荐阅读: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招财进我》 【全文完】(第11/13页)

问这个漂亮的姐姐。

    和普通的贫困山区还不一样,由于大龙山有塌方,除了偶尔会有人来支教之外,很少有外人会来这里。

    他们争先恐后地问陶竹:“姐姐,你真的是从北京来的吗?”

    “北京什么样呀?”

    “姐姐你坐过飞机吗?摸到云彩了没?”

    “北京的房子也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很高很微风?”

    “北京的人是什么样的呀?他们高吗?”

    一个又一个听起来抽象的问题,问红了陶竹的眼睛。

    可她耐心的一个个回应——

    “我不是北京来的,我是从繁春去北京的。”

    “北京啊,很大,和大龙山一样大。”

    “坐过飞机,但还没摸过云彩,只是见到过。”

    “北京的房子有的高,有的矮。”

    “北京人呀——”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陶竹顿了顿,她的目光投向站在一旁的蒋俞白,男人一身简单的白衣黑裤,一如往昔,站在阳光下,平静地与她对视,收回视线时,她的声音哽咽了,“北京和繁春一样,不过是中国的一座城市而已,那座城市里的人,也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老师出来吹哨子,这是他们的上课铃。

    学生们一步三回头,看着从传说中的北京来的哥哥姐姐,恋恋不舍地走回教室。

    等他们回去上课,陶竹低头,翻找自己的存款。

    晴天,阳光明媚,蒋俞白走近了,站在她面前,高大的影子斜斜地映射下来,挡住陶竹面前大部分的光。

    看清自己存款上数字的时候,陶竹也听见了蒋俞白说的话:“你现在想要做的事,大概率没有正向的收入反馈,还要做吗?”

    陶竹是个小财迷,这是件人尽皆知的事。

    在大学别人都在恋爱打游戏享受生活的时候,她几乎是一刻不停地在搞钱。

    从寄人篱下的保姆女儿,到后来可以气定神闲站在蒋俞白身边,金钱带给她太多正向反馈。

    连给别人的祝福,也是独树一帜的“祝你招财进宝”。

    换句话说,钱几乎是她立足于北京,立足于上层社会的安全感来源。

    蒋俞白不是不想让她做,只是希望她想好。

    因为她想做的事意义重大,不能后悔,也不能后退。

    陶竹明白蒋俞白的意思,她也很清楚她现在想要做的事情,不会带来收入回报,但是意义重大。

    她曾经非常非常的爱钱,甚至觉得人努力的意义就是赚钱,可无条件的偏爱让人松弛。让陶竹在喘息的时候意识到,努力的意义,并不止于此。

    每个人都有梦想。

    不被注意到的山区孩子微不足道的梦想,也是梦想。

    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呵护,即使沧海一粟,步履维艰。

    从山区里走出去的姑娘,被人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让她每一个不值一提的梦想都成真。

    蒋俞白只有一个。

    但是,他一手培养大的女孩儿,可以成为另一个他,让千万个平庸的陶竹立于山峰之巅。

    她点头说:“我想好了。”

    她想看着一双双充满的眼睛,走出大山。

    只是,陶竹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她的眼睛也明亮清澈的,像碎了斑驳的阳光颗粒,充满希望。

    就是这样一个瘦弱的女孩,身体蕴含着巨大能量,在无法完全预知未来面对的事情时,依然敢勇敢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攀登时,千锤百炼;登顶时,清醒冷静。笃定的眼神里,像烧了一团永远都灭不了的火。

    连爱她,都觉得自豪。

    他们离开学校时将近中午,有个女生追出来。

    这里老师管不了那么严格,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如果有人偷偷跑掉根本抓不回来。

    她有点胖,脸上也被山风吹出起白丝的高原红褶皱。

    看上去应该有十一二岁了,在希望小学里算是年纪比较大的孩子。

    分明从未相逢,可她看向他们的眼神却充满敌意,像是早就结了仇那般:“你们……是来支教的?”

    “不是。”陶竹停下,问道,“怎么了吗?”

    女生贴着墙,狐疑问:“真不是?”

    这次陶竹没直接回答,而是思考了一下她的问题,反问道:“是老师不够了,你希望有人来支教吗?”

    女生忽然很激动:“不是!我不希望!”

    她从心底厌恶来支教的人。

    支教的老师对他们很好,比这里的老师好,在这里的时候,会拍很多照片,给他们讲许多故事,但是他们只会待一段时间,就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年纪小的学生,会因为他们难过很久很久。

    为了保护更小的孩子,这些大一点的孩子就会带头闹事,闹到他们的名声臭了,让他们永远不要来这里。

    就像有建立希望小学的人并不是真的为了孩子发展一样,有些来支教的人,也并不是为了教学。

    有人为了履历好看,有人为了扩充视野,增加人生的宽度,在人前阔阔而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经历。

    没人会真正在意这些孩子。

    孩子们没有网络,无处发声,只能用自己的办法抵制这些人。

    回到外公外婆家,陶竹一刻未停地联系了相关人员,拨款到山区希望小学的教育行业。

    希望小学已经有很多了,她的钱并不是用来建立希望小学,而是用来改善各个希望小学的一日三餐。

    如果家长们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眼前的收益,那陶竹就让他们有眼前的收益。

    孩子们不需要从家里家里带饭来,只要每天来上学,就有饭吃。

    有饭吃,就给家里省了钱,他们也会愿意让家里所有的孩子都来上学-

    临走的时候,陶竹留了一部手机给学校,让老师能偶尔拍一些视频给她。

    靠着网络吃到了第一碗饭的陶竹,早知道该如何把网络当成工具。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

    这些山村孩子们的现状,如果得以在网络上传播,他们的现状一定会比现在好,甚至有可能带动当地的其他产业。

    她也曾犹豫过,要不要让老师和孩子们加入直播和自媒体的行业。

    他们身份特殊,上苍予众人悲悯之心,他们很容易引起话题,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可是后来想了想,还是算了,直播并不是一个可长远发展的道路。

    曾经的她都会被眼前的利益蒙蔽双眼,更不要说这些更穷苦的孩子们。

    而且,又如蒋俞白最早告诉她的,当平台扶持的时候,这些孩子会有更多流量,可当这波流量过去,平台需要吸引其他用户时,孩子们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