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唐]我的皇帝堂妹》 134. 武皇 上官婉儿归来×武徽音朝贺(第2/3页)
做一会儿班处理本部事务。
上官婉儿处理完最后一本奏章,才起身揉了揉眼睛,心中却是对明天充满了期盼。
她领了神皇的旨意,明天一早就能去看太平公主。
次日,天空还是灰蓝的时候,上官婉儿就起床了,再一次检查了从南边带来了伴手礼。宫门刚开,她就带人出去了。
太平公主自己有公主府邸,上官婉儿直奔公主府,还未进二门,就看见太平公主匆匆赶来,头发还只是草草挽起。
“婉儿你……”太平公主看到上官婉儿这个样子,脸上也露出惊讶的表情。
“我还是我,只不过在海边出去的时间长,风吹日晒晒黑了,养养就好了,不必大惊小怪,昨晚上还用了太医院美白的药膏。”上官婉儿语速飞快,仿佛有人追赶时似的。
太平公主噗嗤笑出来,挽上上官婉儿的手臂,笑道:“好好好,我不问这些了。”说着,太平公主问起了路上是否平安,怎么过来的,吃的如何,在泉州是否习惯等等。
上官婉儿一一答完,两人已经喝了两盏茶。上官婉儿顿了顿,想要问起太平公主的事情,但不知道如何说起。
太平公主已经从伤痛中走了出来,看见上官婉儿的表情,淡然地笑起来:“我现在挺好的,驸马对我敬重,儿女可爱,没什么不好的。”
上官婉儿闻言,停了一下,扫了一圈。在她没有注意的时候,屋内只留有二人,于是就将心中的一些话说了出来。
“我这次出去后,见识了乾坤之大,方觉这宫中的天地小。公主将来有什么打算吗?”上官婉儿道。
太平公主呷了一口茶,然后放下茶盏,凝视着上官婉儿,道:“你也是劝我入仕的?”
“也?”上官婉儿疑惑。
太平公主道:“别人给我提议,我正考虑,想听听你的想法。”
上官婉儿见太平公主意动,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道:“依我说,公主就该去入仕,你看看现在的楚王殿下,还有东平郡王。不说其他,就说权势,楚王殿下为相,东平郡王俨然是流求的无冕之王。”
“只要是皇帝的女儿就能封为公主,公主你难道就不想封王吗?”上官婉儿的声音仿佛带着迷人的诱惑。
太平公主闻言一顿,反驳道:“我想封王,还不是阿娘一句话的事情?”
上官婉儿摇摇头道:“若没有功绩,公主很难封王。楚王兢兢业业几十年,功绩有目共睹。东平郡王只身入流求,为大唐开疆拓土。她们封王,大臣即使有异议,陛下也能驳回。”
“功绩在那儿摆着呢。”上官婉儿道:“陛下只要说一句,谁能做出二人的功绩,她就封谁为王,他人便无话可说。但公主们若无寸功,封王……难之又难。”
“封王更多的不是身份的提升,而是功绩的证明。”上官婉儿最后总结道。
太平公主沉思,半响道:“你说我要去哪儿?”
上官婉儿嘴角弯起:“这要看公主志向。我是从外面回来的,若公主想要发展,我建议公主去地方,这样能了解民情,也能开阔眼界。”
太平公主又沉思道:“你容我想想,要去哪里。”
上官婉儿高兴地应了一声,不自觉地为太平公主筹划起来:“你外出三四年,然后回京从尚书省的六部做起,只要做得好,不出十年,凭着陛下爱女的身份,你至少就能封个郡王。”
太平公主眉毛一扬道:“五嫂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太平公主的五嫂就是武徽音,现在的东平郡王。
改朝换代,新帝登基。太平公主提到的东平郡王武徽音在上官婉儿来神都的两个月后,就带着盛大的朝贺队伍来到神都。
神皇登基为帝的消息传来,武徽音就想着要去京师庆贺。她现在既是东平郡王,也是流求都督府的都督,治地悬在海外,更需要加强和神皇的联系,也免得被人误会。
武徽音收到消息后,就立刻快马加鞭往神都去了一封信,请求回京述职。武徽音知道武媚娘喜欢煊赫的性子,就提到海外诸国使者听到神皇登基,亦想拜见神皇。
武媚娘果然同意,敕令武徽音用心携带海外使者来京师朝贺。武徽音带着十多个国家的使团,浩浩荡荡开着一队海船来到长江口。
但是海船与江船不同,不便进入内河航道。武徽音等人换上提前租好的江船,顺着大运河前往神都。
今日神都的百姓远远看到几艘张灯结彩的大船驶来,船上还传来了鼓乐的声音。
太平公主领着鸿胪寺的官员正在码头上等候。太平公主说了要帮武媚娘分忧的话后,武媚娘奇异地看了她一眼,让她和举荐来的女史一起上课,还要参加参加考核。
这和太平公主想象中的阿娘立马赐给她一个大官的画面完全不同,于是只能苦兮兮地和一百多个女史一起上课。
功课繁重,她又不服输,只能私底下找人补课。这个人当然就是上官婉儿,为此太平公主和几个孩子搬到宫中居住。
两个小的由乳母宫女带着,而老大薛崇胤和老二薛崇琰在宫中办的学堂读书。说到学堂就要提到武婧儿了。
她再三思考,和武媚娘商议后,决定依照后汉和熹皇后旧例,将宗亲家十五岁以下五岁以上的孩子接到宫中□□导,每五日可回家休息一日。
于是,太平公主的一子一女、武承嗣等人的子女,以及李旦的适龄子女都被接入宫中□□导。李旦降为皇嗣,上个月从宫中搬了出来,虽然依然被圈禁在府中,但好歹活动的地方大了。
除了李显的几个孩子,还有秦梦年家的阿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在宫里了。
武媚娘对两个成年的儿子忌惮,但对这些小孩子却没什么特别的看法。
飘远的思绪收了回来,太平公主突然迫切想见她这位大嫂。
对,是大嫂。武周代唐,异母的兄姐,自然不能算他们的排行。于是,他们兄妹的排行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五兄、六兄、七兄、八兄成了大兄、二兄、三兄和四兄。
大船稳稳地停下,先从上面下来一队身着甲胄的女子,再是两队侍女和随从,然后走出一位身着紫袍身前绣青鸾的女子,眉目端静,身上散发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大嫂!”太平公主快步上前,一把握住武徽音的手,脸上露出开心的表情。武徽音和太平公主早年姑嫂关系不错。
“太平?”武徽音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
太平公主身后的鸿胪寺一众官员行礼道:“微臣参见东平郡王。”
武徽音一边朝太平公主颔首示意,一边让鸿胪寺的官员起身:“劳烦诸位同僚接待各国使团。”
说完,武徽音又看向身侧的女子说道:“瑞徵你领着鸿胪寺的同僚去见使团。周瑞徵,她是都督府的录事。若我不在,诸位有事可直接找她。”
周瑞徵和鸿胪寺的官员们见过礼,就带着鸿胪寺的人去迎接各国使团。
太平公主携着武徽音的手往前走,两人一起坐上马车。太平公主这才发问:“姓周?周瑞徵莫不是当年出去的第一批宫女?”
武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