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面中间商: 16、第 16 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位面中间商》 16、第 16 章(第1/2页)

    几天后众人又进行了多次会议完善商会入会准则。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五天之后,珀市脐橙商会正式成立。

    商会规模不大,但五脏俱全。

    理事会、监察会、法律援助部等等样样具有。

    随着商会的成立,消息如风一般在大小村镇传开。

    前来打探消息的人络绎不绝。

    为此镇政府特意在政务大厅开了个窗口,方便民众咨询问题。

    几位村长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收到宣传任务后亦是忙得不可开交。

    要不要加入商会一跃成为周遭村镇最热闹的话题。

    加入商会后只需要精心侍弄果树,不用再为能不能卖出去烦心。

    而且有最低收购价的限制,就算行情不好也不会亏钱。

    风险与收益永远成正比。

    加入商会虽然保证稳定,但同时也失去了“赚大钱”的机会。

    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想法。

    有人积极加入商会,有人对此不屑一顾。

    但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刺激,总归看重稳定的人更多。

    消息放出去的短短几天里,收到的入会申请累厚厚一沓。

    尤其是王家村。

    消息一出,王红就被闻讯而来的村民们团团围住要申请表。

    她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而因为脐橙收购价走低,不得不外出打工的人们都收到了家里让回去的电话

    没有人喜欢与骨肉至亲分离。

    如果不是为了维持生计,他们怎么会愿意离开家。

    如今商会成立,种脐橙有钱赚。

    虽然赚得不多,却能陪着孩子们长大。

    张东和曾英就是收拾东西回家的夫妻之一。

    两人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挤上大巴,听见四周喧闹的乡音只觉得亲切。

    冰冷的手机屏幕和触摸不到的皮肤温度无法缓解对亲人的思念。

    想起快两个月没见面的孩子,曾英的内心酸涩又激动。

    到今天她都忘不了外出打工那一天。

    大儿子和小女儿紧紧抱着她和丈夫的腿,哭得撕心裂肺,嗓子都哑了。

    夫妻俩只能狠下心掰开孩子的手,然后一步三回头地坐上大巴。

    老旧大巴车的玻璃沾满灰尘,看不清外面的景象。

    曾英擦了一遍又一遍,却仍擦不干净,眼里模糊得很。

    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孩子跌跌撞撞地追着大巴车跑。

    跑不上,追不到,摔了一跤滚在泥巴里,对着大巴车远去的背影哇哇大哭。

    婆婆一边抹眼泪,一边强行带孩子离开危险的公路。

    曾英抱紧背包,里面有她带给孩子的礼物,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喜欢。

    张东拦住曾英的肩膀安慰道:“媳妇,这次回去我们就不走了吧。”

    “好。”

    曾英擦干眼泪。

    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好。

    经过漫长的车程,窗户外的景色越来越熟悉。

    睡意昏沉的夫妻俩立刻打起精神。

    他们要到家了。

    乡下的大巴车没有特定的站点,只要跟师傅说一声,随时都能停车。

    曾英盯着窗户生怕错过。

    忽然,一大两小三道身影映入眼帘,她看呆了。

    两个孩子又长高了许多,穿着她离开时买的新衣服朝大巴车招手。

    夫妻俩噌地提着行李站起来,没等大包车停下就等在车门前。

    撕拉——

    车技高超的大巴车师傅稳稳停在离两个孩子半米远的地方。

    行李箱门缓缓打开。

    然而行李的主人似乎忘记了它们的存在,浦一开门,便径直冲向两个孩子,把他们紧紧抱在怀里。

    “妈妈”

    “爸爸”

    两个孩子被父母抱在怀里,似乎怕他们突然消失,一声声呼唤不停。

    老人欣慰地看着他们。

    心里有许多话想说,但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回来就好。

    “滴——”

    大巴车司机狠下心肠按喇叭催促,打破眼前的美好氛围。

    夫妻俩这才反应过来行李没拿,连忙跑去拿行李。

    等他们拿完行李,司机关上车门踩下离合,驶向下一个殷切期盼游子归来的家庭。

    曾英夫妻俩牵着孩子,听老人家里发生的大事小事,心里对成立商会的提出者充满感激。

    一家人慢慢往回里走。

    冬日的阳光暖融融地撒在他们身上,拉长了地上的影子。

    *

    商会成立后,谢竹没急着回到现实。

    他先是来到镇上的帽子店,同老板娘讲好后,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制作铃帽的点点滴滴。

    起初老板娘还有些拘谨,但随着铃帽的缝制到关键步骤,她凝神彻底沉浸进去,不再理会外界的纷纷扰扰。

    谢竹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移动身体和镜头,尽量不发出声音影响。

    过了好一会,待陈桂花松了眉头放下手里的针线,谢竹才提出心里的问题。

    面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和熟悉的人,向来善谈陈桂花更是喋喋不休。

    谢竹倒没觉得不耐烦,十分耐心静下来地听关于铃铛和虎头帽的传说故事。

    而他们的表情与对话都被以视频、录音的形式记录下来。

    出了帽子店,谢竹又开着他的小面包车驶向王家村。

    此时还未入夜,黄昏却已至。

    天边的火烧云伴着落日余晖席卷而来,绚丽橘红的霞光和云层相互映衬,映照出天的深邃瑰丽。

    家家户户忙活着晚饭,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

    白雾似的烟儿环抱着青山绿水,婀娜多姿翩翩起舞。

    谢竹到来时并没有打破这幅美好的画卷,他走下车融入其中。

    霞姿月韵的青年成为画卷的中心点。

    作为商会的提出者以及促使张同倒台的良心商人,谢竹在王家村的名声一日大过一日。

    一路走来,路边的村民们纷纷和他打招呼,完全看不出半点排外的模样。

    谢竹问:“春花婶子在家吗?”

    “小谢老板,你来了,快进来坐下。”

    春花婶子的独特大嗓门从灶房里传出,两个小孩热情地搬来板凳,开心地围着他转。

    “小谢哥哥。”

    是哥哥,不是叔叔。

    这是小谢老板用一盒草莓换来的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