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百媚千娇》 60-70(第12/24页)
展时,总会有人上去推一把。
“这些人就是我大蜀的脊梁?”一次朝堂争吵之后,退回后宫,孟钊就冷笑了一回,然后大骂起来。
此时身边的都是心腹,是蜀国最有权力的人,和孟钊倒是一条心的,不想投降一方面是觉得,若是运气好,我蜀国不一定没机会。另一方面,就算不做蜀国一统天下的美梦,单纯咒燕国最终功败垂成也可以啊!
虽然现在燕国看起来势头很好,可不到尘埃落定的时候,谁能说得准?天下之事向来是波诡云谲。若真那么好预料,大家一起选最具有优势的答案就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英雄豪杰,投身于其中了!
不过,他们这么想归这么想,却改变不了‘大势’,大多数人已经形成了相关认识了显然,大多数人还是站更强的那一方。
这种一脑门子官司的情况下,孟钊的精力都拿来‘按下葫芦浮起瓢’了,一时之间也没功夫想着接杨宜君入宫了——一般人这种情况下会提示入宫之事,但杨宜君这边肯定不会做这个事的。
事实上,就算孟钊不延后这事儿,她也要想办法拖延的。
现在没人催她入宫,她当然继续微操,让事情越来越难以被孟钊控制才好。
说实在的,她现在除了有搞掉孟钊,彻底除掉隐患的原因。这么积极地操作这事儿,也有她自己找到了快乐的原因——虽然这样说很不好,但杨宜君确实在搞事情之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她真正意识到自己可以很厉害,只要机会合适、瞅准时势,她是真能影响到这天下的走向的。在蜀国这事上,她有投机取巧,也有运气好的因素,另外时机也不一定能再次复制,但不可否认,她就是做成了件大事!
杨宜君无比真实地触摸到了‘权力’。
看起来她就是一个闺阁小娘子,哪里来的权力呢?其实不是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只不过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正如她曾经学到的,没有能力使用权力的人等于没有权力。
直到这个时候,杨宜君才真正对身边的婢女们感慨:“女子确实不比男子差呢。”
“娘子怎么说起这个来了?若说是娘子的话,确实天下多少男子也比不得呢!”紫鹃听了杨宜君的话,不以为意。她们平日是看着杨宜君的,当然知道杨宜君比很多男人都强。
杨宜君摇头:“我不是说我,而是说天下女子都不比男子差。”
“女子比男子差的力气,然后因为力气,男子掌控了其他,这才有如今的男尊女卑,可要是力气不重要了,那又如何呢?”杨宜君想到了影视剧里的现代社会,那个时候比较发达的地区,纯靠力气的工作已经不多了,主流的工作都是男女没有差别的。
那样,男子与女子自然就很平等了至于没有完全平等,很大程度上是过去的不平等,像是一种惯性,还在影响着当代。
这就像两个人,他们的能力差不多,做的工作也差不多,但其中一个的日子要轻松很多。这是因为这人家里就是本地的,他不用租房,不用忧愁买房,家里老人也不用他养,反而父母还能补贴他。
这就是过去的积累导致的不同了。
杨宜君过去直到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明白在她所处的‘农业社会’,这是无法避免的。现实就是,女子的力气不够,对社会的贡献不如男子多。同时,她也知道,后世女子是能与男子平起平坐的。
然而,知道归知道,真的亲身体会,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她搞事情的时候,她忽然就明白了——她现在做的事情,绝对称得上是大事了,而她做成这件事纯粹是靠脑子、靠把握时机的能力——只要不显露出自己的性别,不用靠力气,是男是女就没什么不同了。
对于杨宜君说的力气不力气的,婢女们有些不明白,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因为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很难想象‘力气’不重要种田要力气,做工要力气,打仗要力气,力气怎么可能会不重要呢?
对于没见过科技进步带来变化的人,很多事确实是难以想象的。杨宜君想着后世的世界,觉得那对于现在的人和仙界也没什么分别了。一时就觉得有些没意思了,摆了摆手:“没什么,我随便说的。”
正要转移话题呢,就有杨段身边的人来请她。杨宜君以为是蜀中的事儿,最近因为她一直微操,确实多了很多事想到这里,她都没有做任何准备,就以最快速度去了父亲的书房。
杨段见女儿来了,递给她一封书信:“娇娇,你也来看看,这是你外公送来的。”
杨宜君以为这是传递的成都消息,但看父亲的神情,又有些不像——光只看杨段的脸色的话,是有点儿热切,又有点儿犹豫的。不管怎么说,都不像是成都有了变故,他们这里要搞事情的样子。
杨宜君展开信纸观看,前面的一段都是家常话,很快就略过了。然后倒是说了一些成都的消息,可是杨宜君看着都不觉得是什么大事,也没有什么插手的必要到了偏后的部分,杨宜君才明白为什么父亲的脸色是那样。
简单来说,燕国发布了‘招贤令’乘着大胜之威,燕国如今面貌可以说是焕然一新。
这是成功才具有的威力,一旦成功,所有的问题都能掩盖下去。而一旦失败,就完全相反,所有的问题都会冒出来——所以杨宜君一直对后世影视剧里那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嗤之以鼻。
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其他方面自然也就起来了,其中包括政治、文化等多方面首先,燕国国主需要大量贤才出仕,所以发布了招贤令,这是人才缺乏的现实,也是一种政治表态。士人看到燕国国主如此,那肯定是心向往之的。
其次,招纳贤才也是为了接下来修书别的书先不说,史书肯定是要先修一部的。
虽则,过去已经修了唐书了,可那是乱世之中一个割据政权修的,按照华夏政权承继时下一个王朝为上一个王朝修史的传统,到时候肯定要再修一部。而且,从唐灭以后,到天下再次一统,这中间也有百来年,这不能不管啊!
不管的话,岂不是成了空白的一百年了?所以这段时期,各国的史书也要修,先例可参考《三国志》。
盛世修书,最后的胜利者修书燕国在招贤令中透露出这个意思,各国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呢。燕国此时的自信已经彻底表露了。
第66章 杨段并不是一个……
杨段并不是一个对出仕有想法的读书人,这在当下的士大夫中,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天下纷乱,有的人立志匡扶社稷,有的人就见惯了世道残酷、争权夺利,只想做个散淡的人杨段就属于此种,不过他也不是要隐居山林,做个隐士。更具体一些说,他是个很纯粹的学者。
招贤纳士什么的,他不在意,但他一直想要参与到修史中,以史书为后世所铭,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的——这也是为什么岳父周革在听说‘招贤令’一事之后,立刻写信告知了他。
这可是杨段生平之夙愿!
杨宜君自然也了解自己的父亲,所以她看过书信之后立刻道:“此事甚好!爹爹该往洛阳去才是说来,大兄也在洛阳为官,若往洛阳去,还能团圆呢——不如,我们一家都去洛阳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