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媚千娇: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百媚千娇》 60-70(第22/24页)

女两边差不多才是。”

    “娇娇这般出众,她们平日里留心的子弟,哪能配得上!若要考量娇娇的婚事,还得往上去寻!”

    对于杨宜主这个说法,周氏却是有些迟疑了:“就我来看,差不多的人家也就是了,实在不必因为娇娇貌美,就攀附权贵一入侯门深似海,权贵人家看着好,难处也多,偏偏娇娇又是任性惯了。”

    “母亲这般想就不对了,也该想想那些寻常人家敢不敢要娇娇娇娇美貌太过了,而且如今还一日比一日更美,这在一般人家,可是容易出事的。”

    洛阳因为是燕国国都,是有秩序的。但可别忘了,现在严格意义上还是乱世,很多地方都是没有规矩的!所以,即使是生活在洛阳的人,很多骨子里也有乱世思维普通人有一个过于美貌的妻子,在太平盛世都有可能出事,何况是乱世里?

    “要我说,其实母亲也不必忧虑”见周氏面露忧色,杨宜主倒是豁达的多:“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娇娇又向来聪明,总不会跳火坑罢——就是最坏,耽搁了适婚之龄,不就是家中养着娇娇吗?难道养不起?”

    “娘可知洛阳城里有名的陈氏不嫁女?”

    这里的陈氏,专指的是如今的大儒陈嘉士、陈正夫家,陈嘉士与陈正夫官职不高,学问却是天下闻名的。他家有个女孩儿,已经二十六岁了,从十几岁起,家中就为其张罗婚事,但都不中意。

    虽然家中都觉得女儿家该嫁人,外面说的闲话也多,但也不愿意家里女儿屈就,所以拖延到了如今。

    “人家大儒之家的女儿尚且不为礼法桎梏,我们何必偏做那礼法人呢?”

    人在播州的时候可听不到这样的事儿,周氏又向女儿具体问了这事,确定真有其事之后心里安定了一些——其实这种人还是少,一个特例而已,但现在周氏也就是需要一个特例说服自己。

    如果可以,她也不愿意逼迫女儿,只是人活着是不可能完全不顾其他人的看法的。

    然后然后杨宜君就发现,母亲竟没有和她再说婚事了!要知道,直到温居前一天,母亲还让她在温居宴时表现得温柔羞怯些,不要冒头。虽没有直接说这是为了什么,但她哪能不知道呢?还不是为了能让她被更多人看好,结成一桩姻缘。

    杨宜君并不知道姐姐在其中帮了大忙了,但事情终究好事,她也因此松了一口气。

    只是这口气没松多久,她就等来了新的变故,一开始,她其实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第70章 年前年后,凡是……

    年前年后,凡是官署之类,都比较轻松,年前都封印不理事了,自不必说,年后则是年节气氛还在,大家忙不起来——哪怕真有什么紧急的事,若是不那么正面的,也不会拿到台前,而是会往后拖延。

    总不能坏了‘新年新气象’罢?更何况,到了新年的话,还是新帝登基后第一个新年,就更无人敢触霉头了。

    年前,最后一件大事,大概是高溶在外发来了一份诏书,令改年号为‘元始’。

    改年号并不算什么,从有‘年号’这东西开始,一个皇帝在位最少一个年号,多的能用好几个呢!往往是皇弟在位时有什么重要事件,就会改个年号。比如之前的年号‘大丰’,是高晋在位时的最后一个年号,就是因为当初那年燕国境内天下大丰,比往年不同。

    为了庆贺这一喜事、大事,高晋就让改年号‘大丰’了。

    现在高溶得位,作为新帝,用新年号是应该的唯一的问题是,按照传统,新帝在继承皇位的当年是要沿用上一任皇帝的年号的,等转过年去了,才能用新年号,以示‘传承有序’。

    现在都腊月了,忽然说要改年号,而且必须在年前改年号,这是为什么?

    大家都能想到,这牵涉不到什么实际利益,只能是和他们这位新皇帝的心情有关说的明白一些,人家就是不想给先帝体面,不想真真正正‘传承有序’。当初灵前继位、服斩衰是非常勉强的,只不过时势是那样,哪怕是一贯有任性纵情之名的高溶,也只能忍耐。

    现在,对北面用兵说实在的,秋收之后对契丹出击,这是有点儿弄险了。一旦失败,得位本就不太稳妥的高溶,很可能会迎来某些人的反扑。但问题是,他成功了取得了一场空前的胜利!

    军事上的胜利传导到政局上,就是高溶的威望空前的高,皇位稳如泰山。

    这种情况下,搞点儿事出当初的恶气,让自己心里爽快一点儿,并不在众臣工的意料之外。说实在的,他只是这样,大家还有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按照高溶的性子,大家还以为后果会更严重呢。

    这种比预料的情况要好的情形,甚至让不少人感慨,陛下也成熟了,到底是帝王之心啊——比当初做郑王时要稳重了许多呢。

    也因为这种心态,本来一件应该引起广泛讨论的事(提前换年号不会在国计民生上有影响,但这是官员们最容易纠结的事,因为‘不合传统’,是在破坏规矩),就这样轻轻放过了。

    年前完成了这件大事,真就彻底轻松了。

    但,这只是外朝罢了,宫内这个时候却在为一件大事,忙到了极点!

    随着赵娥这个太后逐渐真正掌握了宫廷,一些事就提上议程了。之前高溶在时,给他选聘了几位妃嫔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冬月里,她又将年纪较大的宫女放出了宫——宫廷将年纪比较大的宫女放出宫,这是好事。

    这些宫女一般年纪在二十几岁到三十出头间,回到民间还能嫁人——民间再嫁的多了去了,多有这个年纪的。相比起民间的再嫁之人,宫女们一则身子清白(若是承了皇帝的宠,那哪怕皇帝厌弃了这个女子,这个女子也是不许出宫的),二则往往礼仪好、有见识,哪怕是家里孩子不愁娶妻的,也愿意娶宫女呢。

    年纪更大,嫁人无望的老宫女,出了宫也有大户人家愿意请来做教养嬷嬷。

    简单来说,比起在宫里为奴做婢,生死祸福不由己,未来渺渺无依,死后没有人祭拜,随便就处置了宫女大都愿意出宫。

    燕国在放宫女出宫的事上还是比较人性化的,过去历朝历代也有放宫女出宫的事,但一般不成规矩。只能是皇太后、皇帝大发慈悲了一次,然后就放一次更多的,还是宫女白头,坐说玄宗那一套。

    燕国的规矩,十来年就会放一次宫女,其间若是有新帝登基,也会临时多放一次。

    一则积德祈福,二则,老宫人放出去了,就该选新人重新充实掖廷,也是新人新气象——新帝肯定也愿意宫中尽是年轻新鲜的花儿啊。

    之前高溶得位,本来应该在八月份左右放了老宫人,选来新宫人的。

    这是自东汉以后的传统,所谓‘八月筭人’,八月初朝廷会征赋税,也会挑选良家子进宫可能在统治者看来,民间人家出女儿进宫,也是缴纳赋税的一种形式?本质上和徭役有点儿像?

    类似西方的‘血税’?

    不过,那个时候高溶忙着筹措粮草,主持大军开拔等事,这种事肯定是押后了。

    眼下北伐大胜,他的个人威望大大提高,国库也充盈(战胜契丹之后拿到了大量的战利品,除了牛羊马匹外,还有契丹趁着中原内乱,几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