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 64. 宁都增产 能请顾相公来收第一刀吗?……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成农家子靠植物系统飞升首辅》 64. 宁都增产 能请顾相公来收第一刀吗?……(第3/4页)

,再去好好玩一玩。”

    “那您玩得开心。”顾璋祝道。

    “能见到如此盛况,怎么能不开心?”焦老爷子哈哈笑了几声,“等回来,顾相公若能多卖我几份杂嚼,再来一只烤三套鸭,我定然快活似神仙!”

    还真没辜负了吃货的名头。

    数不清的马车,也都纷纷从城门口涌出。

    颇为壮观。

    整个学院一起走,走得相对较慢。

    但是因为离得近,倒是也没迟。

    整个学院分成两拨,前往两个村子。

    顾璋前去的是武港村。

    一路上,也经过了好几个村庄,大伙都看见了麦田的模样。

    金灿灿的黄连成一片,风吹过来,还会翻涌出连绵的金浪。

    “原来这就是麦田。”

    “看起来还挺漂亮的。”

    “好大一块田,一亩地就这么大吗?”

    难得有这种学院组织的大型郊游,大伙都挺兴奋的,诗都不知道做了多少首。

    没多久,武港村就到了。

    马车停在武港村口,顾璋道:“下车吧,最后一段路肯定要走进去。”

    学院的学子们都纷纷下马车,跟着学院带队的人往里走。

    当武港村的麦田出现在他们眼前时,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还说老农一眼就能看出来,我都一眼能看出来!”

    “这和前头那几个村子,种的是一样的东西吗?会不会这个叫水稻?怎么看起来大不一样?”

    尽管这人压低了声音,恰好路过的顾璋也听见了。

    顾璋:“……”

    他是知道有些富贵人家的读书人五谷不分的,但是也万万没想到,有人能指麦为稻?!

    宁都知府、萧学政他们也来了,正指挥着衙役,布置着现场。

    远远见到顾璋,连忙喊道:“顾璋,这儿来!”

    他们看到眼前的麦田,都激动得忘记平时习惯,直接对着顾璋喊出了声。

    如果平时,肯定是喊身边小厮去请人过来的。

    顾璋对身边黎川几人道:“我先过去了。”

    他们显然都还陷在震撼中,无暇应答,只恍惚的下意识道了声:“好,你去吧。”

    顾璋摇摇头,朝着前方“封锁线”里面走去。

    身后还传来人叠人的惊叹声。

    写下来的数字,耳边交流时脱口而出的几亩地、几斗米、几石收成,说多了背多了,也就失去敏感性了。

    也许是如今亲眼见到,才觉得冲击力实在是骇人。

    原来一亩地有这么大,大得都有些吓人,原来嘴上说着增产了几斗,看起来差别竟然这么大!

    顾璋心道,差别当然大,前头那些村子,一看就知道能达到一石六斗的没几个,如今武港村的收成对比起来,大约有30-50的涨幅。

    以人为例,一个人无论减掉或增加自身体重的30-50,看起来都很震撼。

    这还只是一株,更别说整整一片田的麦穗了。

    顾璋穿过衙役拉起来的封锁线,走到宁都知府身边。

    知府笑道:“武港村也是运气好,虽然距离府城远,但是发公告那日,他们村长去府衙办事,正巧看到了衙门的公告。”

    顾璋笑道:“也是缘分。”

    村长原本碍于官威,不敢上前来。

    这会儿看到顾璋本尊,顿时顾不上那么多了,带着几个老农上来,笑得像是向日葵一样灿烂:“这位就是顾璋顾相公吧?”

    “是他。”萧学政笑着介绍道。

    村长和几位老农,顿时喜笑颜开:“不愧是顾相公,我瞧着这模样就觉得绝顶聪明、文采非凡,日后定能高中!”

    “是啊是啊!”身后的老农都还连声附和,要是当官的都有这样的本事,他们做梦都要笑醒了。

    顾璋没想到,自己还长了张聪明绝顶、定能高中的脸?

    萧学政也心情颇好地调侃道:“确实挺俊。”

    “对对对,也俊俏,就跟那话本里的玉面书生郎一样!”村长夸人都不带眨眼的,半点没觉得自己说的话有哪里不对。

    顾璋这种脸皮奇厚的人,都闹了个红脸。

    武港村人对他的滤镜,是不是有点太厚了?

    还有妇人搬来了那种有靠背、有扶手的藤编老爷椅,热情地招呼:“来,小农神大人您坐,别站累了。”

    顾璋突然被唤起了快要忘掉的记忆,所以这款滤镜的名字叫“小农神滤镜”吗?破案了!

    妇人身后还跟了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一人端着一把这样上好的藤编椅子。

    萧学政笑着对顾璋道:“我们这是沾了小农神的光啊。”

    顾璋来之前,可没人说要给他们搬一张椅子,坐在田边看麦收,还是这种费了心思编出来,一看就能卖不少钱的藤椅。

    顾璋轻咳两声:“咱还是快点收割吧。”

    周围的“警戒线”都拉得十分严实,除了本村人,记录的官员,谁也不许随意进出。

    即使是本村人,也只有干活的好手,才能留在地里。

    所有的一切都到位。

    村长笑着走过来,手里拿了一个比较新的镰刀,他小心地问:“能请顾相公来收第一刀吗?”

    这可能是宁都这块的习俗,有个好兆头。

    当初顾大根和顾老爷子为了这第一刀,也是高兴得不行。

    但武港村人都觉得,无论是谁,都没有顾璋来得好。

    顾璋回忆起当年家中兴奋喜悦,也大方笑道:“没问题。”

    他接过镰刀,走到最近的一块麦田前,弯腰利索地割下了第一刀。

    手里握着厚厚的一把麦穗,直起腰来对守在田边的村人道:“要吗?”

    这可是代表了好收成、好兆头的麦穗!

    武港村的村民都高兴坏了,连忙道:“要!”“我要拿回去直接晒干了珍藏起来。”“我也是这么想的,以后每年麦收之前,都拿出来摸一摸!”

    村民原本是有些紧张的,毕竟头一次见这么大阵仗,又是把田围起来,又是有当官的在旁边看,还拿笔写着什么东西,更别说田外头,还乌泱泱地围了一圈人。

    但现在都想着要拿到顾璋手里的麦子,连紧张都顾不上了!

    顾璋笑着拿着镰刀和麦穗站在田边,周围都是晒得有些土黑的村民,画面竟显得非常和谐,没有半点格格不入的突兀。

    在背后金黄麦浪的倒影下,让人心中,有些别样的触动。

    这一刻,只见过顾璋锦衣华服,吃穿大方的许多学子,这才有了“顾璋出身农家”的实感。

    顾璋分完头把麦穗,这才回到边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