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当半仙的日子: 128.第 128 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在乡下当半仙的日子》 128.第 128 章(第1/3页)

    马兰花的视线往陈照荣手中拎着的布袋看去。

    蓝色的土布,上头一个收口的袋子,布袋被里头的东西顶着,有棱有角,瞧过去是小人书模样。

    “嗐,又给他买这书啊,你们这些大的就爱宠着他,照荣你是不知道,他呀,被他爸妈宠得不像样,家里的连环画能堆半个木头箱子,薄薄一本就要五块,五块钱呢!”

    有这五块钱,买肉吃还不好?

    “看了小人书,也不见学好,整天净嚷嚷着要去学武功。”

    “什么什么南少林北武当,一佛一道相得益彰……嗐,我也不懂!现在还要去马戏团学马戏,一出又一出的。”

    马兰花说着埋怨唠叨话,脸上却难掩笑容。

    显然,这宠卫博风,她也是其中一份子。

    一张张五块,她也没少给,就一个孙孙,不疼他疼谁?

    就莫要二哥说大哥了。

    陈照荣轻笑一声,“小风还小。”

    听陈照荣这话,马兰花心中欣慰。

    她就一儿一女,大闺女和小儿子家里也只有一个小子,本该感情好,亲昵得和亲兄弟一样才好,奈何,这两个小子的年纪差得多了些。

    闺女儿嫁得也远了些,去一趟不方便,又要坐车,又要坐船的。

    两个表兄弟就不够亲近!

    不怨孩子,人的感情,那都得相处出来!

    以前,小的倒是爱绕着大的玩耍,照荣嫌弃表弟小,不爱搭理,久而久之,博风那头吃多了热脸贴冷屁股的罪,也撇了撇嘴,不爱和表哥玩耍了。

    谁还没个自己的小伙伴呀!

    作甚要体贴着别人,自己开心才要紧!

    现在好了,过了个年,照荣这孩子一下就懂事了起来,来铜锣巷的次数多了些,也疼表弟了。

    这不,回回来还都给表弟带一本小人书呢!

    “他在楼上呢,瞅着你又给他带小人书,一定高兴。”

    马兰花接过那把湿漉漉的黑伞,雨水顺着伞柄哗啦啦地流下,留下蜿蜒的水渍,水泥地被水洇湿,像一条斑斓的长蛇。

    陈照荣要往楼上走,马兰花连忙叫住人,丢了块毛巾到他头上,絮叨道。

    “擦擦,别冻病了,现在正倒春寒,天还凉着呢。”

    “我去煮姜茶,一会儿给你端上楼去。”

    “没事,外婆,你喊我下来喝就好。”

    马兰花心中熨帖,眉眼一笑,白胖的脸上舒展开笑纹,“哎哟,照荣这是心疼外婆呢。”

    陈照荣笑了笑。

    马兰花:“好好,一会儿外婆叫你。”

    “还没吃吧,外婆顺便煮碗面疙瘩,加个白菜和蛋,热乎乎地吃一碗,保准舒坦!”

    老太太说完,见外孙听话擦发,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去了厨房。

    陈照荣看了一眼老太太的背影,眼眸闪了闪,似有些犹豫。

    目光触及屋子外头,只见雨幕中,这一条街巷老旧又衰败,隐隐能见远处有高楼重重,时不时还有电车喇叭嘟嘟的声音,自行车的铃铛叮铃铃,嘈杂又热闹。

    这会儿,钟鼓大楼上的大钟分针走过十二,钟摆摇晃,幽幽又绵长的钟声从远处传来,敲响下午五点钟的钟声。

    铜锣巷虽破,实际离那繁华的市中心并不远,是闹中取静的地方。

    和马兰花这老太太烦恼拆迁又没了下文的忧心忐忑不同,陈照荣相信,这地儿,它拆迁是早晚的事儿。

    闹市,就不该有这样的老街。

    影响市里的形象!

    且它的地段真的好。

    只一刻,那黑黢黢的眼睛又重新泛凉,下定了决心。

    像山中的古井,阴寒又深不见底。

    “咚—咚—咚……”

    木头做成的楼梯老旧,脚踩在上头,除了细微的咯吱声,便是脚步撞击木块的声音,一下又一下,像擂动的鼓。

    鼓声悠长,让人听了,莫名地揪心。

    “叩叩叩——”门被敲了三下,陈照荣倚着门口朝里头看去,笑道,“表弟。”

    “表哥。”卫博风一骨碌地从凳子上下来了,瞅着陈照荣手中的袋子,一下就露出了笑模样。

    “又是给我带连环画吗?我瞧瞧,正好前头的都看完了,嘿嘿,爸爸说,这个月要我考90分才能再买,小气!还是表哥好。”

    “欸,”陈照荣将手举高,躲开了小孩扑来的动作,又神秘地一笑,“这不急,一会儿再看,这次不单单只有小人书,还有更好玩的。”

    “是什么是什么,”卫博风更好奇了。

    他绕着陈照荣前后走,又蹦又跳,眼睛大大又乌黑,像巷子里汪阿婆养的一条京巴,有些可爱。

    小孩子就是好哄,过年前,卫博风和陈照荣还没有很要好,瞅着陈照荣和自己不亲,他哼哼气,也傲上了。

    你不搭理我,我还不吝得理你呢!

    过了年后,陈照荣不知怎地,许是十八了,成年了,是个大人了,突然就懂得谦让疼爱弟弟。

    他买了些连环画,又买了些好吃的零嘴,还买了个足球,外头踢了几次,一下就哄得小男孩忘了芥蒂,表哥前表哥后地喊。

    哥俩别提多亲昵了!

    就连卫博风的妈妈孔心婧都揉着小孩的脑袋,笑嗔道,“真是记吃不记打,憨!”

    “嘿嘿,表哥真挺好。”卫博风挠头。

    “好了,他们兄弟俩好好处着还不好?”卫博风的爸爸卫劲松正在案桌上写稿子,闻言头也没抬。

    “老话怎么说来着,兄弟一条心,黄土变黄金!”

    “咱们小风没正经兄弟,照荣是大姐的孩子,俩孩子是嫡亲亲的姑表亲,亲近些多好,以后互相也有个照应。”

    “是是,大记者说得有道理。”孔心婧带笑应下,转而又教育卫博风,“你呀,也不能老收你表哥的东西,费钱,他自己都还是个孩子。”

    “不要紧,表哥上班了,有钱。”

    “他上班了?作甚?没听你奶奶说过。”孔心婧诧异。

    “恩,在姑妈店里洗照片,可厉害了。”卫博风自豪,“表哥还说,有机会要给我拍照,给我看他洗的照片。”

    ……

    铜锣巷,卫家。

    卫博风见陈照荣将布袋举高,扑腾了几次没有扑到,眼睛一转,想到了什么,转过身就去翻抽屉。

    “我妈说我了,虽然表哥你赚钱了,我也不能老花你的钱,喏,这个给你,我用我的压岁钱买的,送你了。”

    陈照荣低头一看,是一根钢笔,英雄牌的,深蓝色的笔身,银色的笔盖,整体有冷冷的质感。

    这个时候,胸前的口袋别一根两根的钢笔,那是文化人的表现,贼有面儿!走出去,大家都当人是干部!

    陈照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