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下当半仙的日子: 156.第 156 章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在乡下当半仙的日子》 156.第 156 章(第1/3页)

    因为白赊的锅,白赊的刀具,凤凰洲忠关街这一处热闹极了。

    人都爱凑热闹,这是天性。

    很快,人越聚越多。

    “赊刀人啊,倒是好久不见了。”这时,人群中有一道颇为老迈的声音传来。

    在一群怀疑真假,犹豫赊不赊的交谈声中,这一道声音不是很扎耳,莫名的,潘垚却注意到了。

    她拂了拂面前的一簇绿叶,探头看去。

    只见说话的是个耄耋老太,她花白稀疏的发用黑夹子往后别了别,穿一身土蓝色的老式布衣,黑色裤子,踩着黑面的布鞋。

    这会儿,她正背着手瞧这自称姓江的两兄弟。

    好一会儿,老太老花的眼睛闪了闪,摇了摇头,带着股怅惘遗憾,又隐隐有着几分的自嘲。

    “时易世变,赊刀一脉竟真做起了生意。”

    “大江哥。”不单单潘垚瞧到了老太,站得高,看得也远,还看得细,小江哥也注意到了这老太。

    他低声唤了一声大江哥,冲他使了个眼神。

    大江看了过去,微微皱了皱眉,下一刻,他热情地招呼道。

    “婆婆,要不要赊一把剪子?好用着嘞,我们哥俩自个儿磨的,每一把都锋利,杀鸡杀鸭,都好使!”

    “是朱阿婆,今儿怎么有空逛市集了?”人群中有人认出了老太,有些意外。

    ……

    “今儿的市集真是热闹,朱阿婆竟然也出来了。”树荫底下,有人来到潘三金的板车前挑西瓜,见老板探头瞧那边,跟着也瞧了一眼,笑着道。

    “朱阿婆怎么了?”潘三金不解,人出来逛市集,这不是很正常的事么。

    竟然还用了【竟然】一词。

    来人推着自行车,头上也带着顶草帽,是个小伙子,长手长脚,一笑就露出两排大白牙。

    “老哥不是咱们凤凰洲的吧,瞅着有些面生。”

    “是,小镇来的,这不,这瓜还是村子里自己种的嘞。”潘三金乐呵呵,拍了一个大西瓜,不忘夸道,“甜着呢,我给你挑一个?”

    “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就成。”来人笑道。

    他颇为健谈,一边挑瓜,一边还和潘三金闲聊。

    “我和你说,我包从文眼睛利着呢,这附近就没有我不认识的,朱阿婆啊,她是我们凤凰洲颇为出名的老太。”

    瞅着潘三金好奇的样子,他还压低了声音,头往前一探。

    “出了名的古怪。”

    “古怪?”潘三金重复了下。

    “对,就是古怪!”包从文肯定地点头。

    “她啊,白天都不爱出门,只晚上支个摊子,在东街那儿卖馄饨,有一个锅里的馄饨从来都不卖给别人,每天清晨都往河里倒,浪费又古里古怪!”

    潘垚在树梢上听着,视线看向人群中的朱阿婆。

    这会儿,朱阿婆被大家围着问了几句,颇为稀罕模样,显然,她确实是深居简出,街坊邻居都知道,她白日不爱出门,也不爱凑热闹。

    被人问了几句,朱阿婆也不嫌别人多事,神情淡淡,却也有问有答。

    “还能干嘛,我摆摊的两口锅破了,来了卖锅的摊子面前,自然是为了买锅。”

    生意上门,大江哥精神一振,更热情了。

    “阿婆是瞧锅啊,那看看。您要买多大的?我这儿个个都是好锅,耐烧、好烧、不拘是炒菜还是做汤,都热得快。”

    他转过身,从车上拿了几口锅下来,让客人亲自挑一挑,看一看。

    “喏,您好好看,我这是好货不怕比,和店里的比质量不差,价钱还更实惠,您看,您是要赊还是要买?”

    “自然是买。”朱阿婆瞥了大江哥一眼,似笑非笑,眼神颇为意味深长。

    “你们赊刀人的东西,我可不敢赊。”

    大江脸上的笑模样僵了僵,片刻后,他带着分讨饶的笑意,双手合十,将人拉到一边,小声道。

    “是小辈眼拙,看来阿婆是个懂行的人,不过,你应该也能瞧出来了,我和小弟虽然还说着赊的生意,却、却也只是讨个饭吃,糊糊口……”

    “嗐,我就实话和您说了吧,我和小弟都不信老家的东西,那就是迷信,得破四旧!我们就是老实的生意人。”

    “说一句赊,不过是噱头,引着人好奇,聚着来买东西的。”

    都说人炁便是财炁,人多了,瞅着他们兄弟车子上的商品多,挑挑拣拣,不买这个,总会买那个吧。

    朱阿婆耷拉着眼皮,老态龙钟地哼了一声,带着沉沉暮气。

    “老婆子我知道,小年轻身上没有老家伙的气,要当真是做赊字道生意的,老婆子我可没这么好说话。”

    大江哥听出了里头的未尽之意,心里松了口气。

    看来,这是不打算讲究他们了。

    “来来,阿婆,你家用多大的锅,我给你挑个好的!要是不急着要锅,您一会儿再来拿,我还能帮忙开锅,不多收钱,添个五角八角的都成,您凭着心意给。”

    大江哥乐呵呵,生意经做得不错,开个锅还能赚笔小费。

    这时候,铁锅得开了锅才好使,锅身擦洗干净,用一块生肥猪肉,中小火控制着,将肥猪肉当布一样,筷子夹着,一点点将锅的内里和外头擦过,肥油浸润。

    一趟又一趟,直到肥猪肉不再发黑才成。

    这是个耐心活,五角八角的,倒也是良心价了。

    “不用,我的锅,自然得我自己开。”朱阿婆丢了这一句,神情依旧冷淡,拿出一个深蓝色的钱夹子,卡扣一扭,钱夹子打开,不多不少,从里头数了一十八块五出来。

    大江哥振奋。

    这开门红的生意做成了,没有讨价还价,还是买的,这代表着啥?

    代表着今儿的生意都能顺顺当当的呀!

    “好嘞!收阿婆一十八块五,给您拿一口大锅。”

    “您家在哪儿,我给您送去吧。”见朱阿婆花白的发,大江还颇为不放心。

    朱阿婆摆了摆手,拎着铁锅就要走。

    “老姐姐,怎么才买一口锅?”旁边有街坊邻居搭话,“刚刚不是说了,摊子上的锅坏了两口么?”

    其实,忠关街这一处的人都知道,朱阿婆做生意有些怪,她做的是晚市,熬了两锅的汤底,一左一右,但她从来只卖右边的那一锅。

    就是右边的卖完了,再有客人来,她眼皮一撩,也只说了一声没货了,赶明儿早些来。

    甭管熟客还是生客,都是这句话。

    朱阿婆脚步停了停,微微侧头,视线瞥过柴油三轮车上那叠在一起的好几口大锅,呼了一口气,声音里有叹息和苦恼。

    “另一口锅啊——”

    “另一口可不好寻,这儿没有。”

    说完,老太太踩着黑布鞋,背上背一口黑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