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朱元璋为儿子超能力头疼中》 15、第 15 章(第1/2页)
南市与北市的牌坊之间,是应天府最为繁华的地段。
无数商人、买家、手工业者、进城卖货的农民穿梭在这条繁华的老巷子里。
而在老巷子中间,人群围了一个圈,圈里面是几个杂耍艺人,一个身穿锻打的艺人“呼”地喷出了一口熊熊燃烧的火焰;
“好!!!”
人群中传来了喝彩声,更有人慷慨解囊,献出些许铜钱。
一个约莫四岁的男童骑在父亲的肩膀上,伸长了脖子,眼睛都不眨地看着那杂耍艺人。每当艺人做出一个高难度动作,他都会兴奋地鼓掌!
在旁边,男孩的母亲慈爱地看着男孩兴高采烈的样子,心中暗道:带标儿出来玩,果然是一个再正确不过的选择!
朱元璋动了动身体,将儿子所在的位置调整到一个更稳当的状态。
他都已经在这扛着儿子站了快半个时辰了!得亏是军营里练出来的铁打的身体,要不然可能还真的扛不住。
“看够了吗?”他无奈地问儿子。
朱标低头在父亲头顶“啵唧”亲了一口,撒娇道:“再看一会儿,再看一会儿嘛!”
“那就再看一会儿。”朱元璋宠溺地说。
朱标忽然想到了什么:“爹爹是累了?”
朱元璋道:“不累。”
朱标觉得他爹在逞能,扛着自己这么久,怎么会不累?
但是他不会揭穿父亲,让父亲没面子。
而是说:“爹爹,放我下来吧,我看够了。”
朱元璋纳闷儿,刚才还说要再看一会儿,现在却说看够了,怎么回事?
转瞬间他就猜到了真相。
知道儿子其实内心还想看,于是指着旁边的二层茶楼说道:“不如上楼去,既能从窗户里看到表演,又能喝茶歇息。”
朱标听到这个又能看表演,又不让爹爹受累的方法,当即同意,“好啊!”
马夫人也连连点头,“是个好主意。”
朱元璋蹲下身,将朱标轻轻放下来。
这时候,一队带着面具、踩着高跷的艺人手持扇子、手绢,一边舞蹈着一边向人群走来。
人们连连避让,巷子里太过拥挤,免不了你踩到我的脚,他撞到你的身,马夫人在人群的推搡之下,一不小心跌倒在地。
朱元璋连忙去搀扶她,“妹子,你没事吧?”
马夫人借着他的力爬起来,“无碍的。”
然后她看向朱标的位置,然后脸色就变了。
“标儿呢?”
朱元璋一回头,发现,朱标原来站的位置,早已经被拥挤吵闹的人群所占据,小孩已经不知所踪!
朱元璋骇然,大声喊道:“标儿?标儿?!”
他的声音淹没在嘈杂的环境当中。
吵闹声、喝彩声、说话声、表演声……声声不断。
朱标还没意识到自己走丢了,他无意中被人群挤到了最前面,在最佳角度观赏着这精彩绝伦的表演。
“好!!!”他跟着人群挥舞双手喝彩着。
周围热闹极了,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朱标忽然听到了一声哭泣。
那哭泣声是如此的真实,与周围欢乐的声音格格不入。
这么快乐的场景里,怎么会有人不合时宜地哭泣呢?
往哭声发出来的方向看了看,没瞧见谁在哭。
朱标踮起脚尖来张望着,“爹爹娘亲,你们有没有听到有人在哭?”
没人回应他,他一回头,爹娘不知道去哪了。
好家伙,爹娘被他弄丢了。
“爹?娘?”
他正打算找到爹娘,却听到那哭声越来越悲惨,哭声中还伴随着控诉,“你是要逼死我啊……我不活啦……”
朱标又听到一道凌厉的声音:“你的死活与我何干!走开!把东西给我!”
然后就是长刀出鞘的声音。
不妙!有人遇到危险了。而且性命悬于一线!
这就是朱标的第一反应。
他犹豫了一下,放弃寻找父母,而是向声音的方向跑去!
绕过拥挤的人群,他来到了一个小巷,沿着小巷又跑了一二百米,他见到了一栋由木头、泥巴和茅草胡乱垒成的棚屋,哭声的主人就双腿岔开坐在地上,毫无形象地嚎啕大哭。
朱标应该觉得奇怪,按理说,他无法听见这么远的哭声,可是大脑的分析告诉他,哭声却是是眼前这人发出来的。
没时间纠结这个问题,朱标连忙凑到哭泣者的跟前。
哭泣者是一个老婆婆,骨瘦如柴。
朱标想不出有什么事情能让一个老年人哭得肝肠寸断。
“老人家,发生什么了?刚才是不是有人威胁你?”朱标关切地问道。
老婆婆大哭道:“抢走了……都抢走了……他们把粮食都抢走了!”
朱标浑身一震,又问道:“他们是谁?”
老婆婆吸了吸鼻子,苦笑道:“还能有谁啊!朱大元帅!”
朱标略微震惊,“你是说,朱大元帅,抢了你的粮食?!”
朱元璋: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老婆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若不是朱大元帅下令征收寨粮,这些丘八怎么敢抢我的粮……”
朱标知道“丘八”是对兵士的蔑称。上“丘”下“八”正好构成一个“兵”字。
“这‘寨粮’是……?”
“娃娃,你年纪小,不懂。朱大元帅手底下的兵多着哩!他们平日里不事生产,那吃什么?喝什么?还不是从老百姓手里征收。这家收一点,那家收一点,凑出军饷才能打仗。
以前也不是没交过寨粮,但是勒紧裤腰带,还是能继续过的。谁料到这次,那群丘八竟然将我仅有的一点粮食征走了……
这叫我怎么活啊!
我苦命啊!一辈子没享过福……爹娘走得早,丈夫死得惨,儿子还丢了……
就留我一个人苦苦支撑!
老天爷,你把我的命收走吧……”
老婆婆大哭着。
朱标再细问,老婆婆渐渐说出了自己的经历。
老婆婆李氏,祖上是种地的,父亲那一辈的时候,元庭抢了他们的地,当做养马的马场,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于是各谋生路。
老婆婆来到集庆路(应天府),在纺织作坊当女工,过得十分清贫。
年轻时嫁给了一个码头搬运工,搬运工干活太重,劳累早逝,两人有一个儿子,儿子年幼时走失了,到现在都没有音信,不知道还在不在这世上。
后来,她年纪大了,眼睛花了,纺织作坊老板嫌她做活变慢,解雇了她。
谁也不肯雇佣这样一个年老力微的老婆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