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160-17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160-170(第14/22页)

块碑。

    负责祭祀的皇室族老肃然道:“官家,此碑乃太祖陛下亲立,还请官家记在心中,恪守祖宗家训。”

    新帝肃然行礼,跪拜于前。

    所有人远离。

    只剩一礼官以悠长语调恭读

    誓词:

    “其一,

    柴氏子孙,

    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内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其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新帝叩首。

    【整个宋朝,士大夫或者说读书人的地位的确很高,而且因言获罪的极少。】

    【就好像苏轼的乌台诗案,若是放在明清,那肯定是抄家灭族的大罪,好在他生在北宋,也就只被下放,最后还起复了。】

    【据说在赵匡胤在位时,有翰林学士醉后思念前朝君王周世宗柴荣,赵匡胤也没有追究他的罪过,只是摆摆手说他喝醉了,让他去吧。】

    【可见,当时的环境氛围是很宽松的。】

    【而只有这样宽松开放的环境,文化的发展才能更加蓬勃。】

    【陈寅恪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

    武周。

    太平公主嗤笑一声:“周世宗柴荣,柴氏子弟……”

    从小生活在权力中心的她,即使是用自己的脚趾盖想都能知道,想必这赵匡胤的江山就是从这柴家手中夺来的。

    而且,估计夺来的手段应该还不怎么光彩。

    武则天淡淡道:“即便如此,也能称得上一句大度。”

    如此,才能收复那些旧臣的心。

    即使是装的,也装得挺好。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武则天沉吟道,“倒也有利有弊……”

    利,自然是人才荟萃,有利于社会文化和思潮的发展。

    弊嘛,那就是皇权的大幅度被削弱。

    一时之间,她也不好衡量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但天底下的读书人却纷纷对宋朝投以羡慕的神色。

    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啊!

    尤其是那些政治管控力度大,让人不敢私下议论朝政的时代,士子们简直羡慕得要流下泪来。

    北宋。

    赵匡胤脸色古怪,嘴角忍不住抽了抽。

    这碑他心中想过,但还没真正的实行呢!

    结果现在就这样被仙画给爆出来了!

    有一种心底秘密被一下子揭开的尴尬和羞耻之感。

    尤其是,这里面还牵涉到了与柴家的一段往事。

    这下,怕不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

    岂有此理!

    他越想,脸色就越黑。

    其下的官员们均谨慎的眼观鼻鼻观心,主打一个装没听到,严格控制好表情,免得一不小心就触霉头。

    ……

    【有了这样的一个背景,文官集团掌权的大宋自然也更看重教育。】

    【整个北宋史上,就有三次兴□□动,平民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第168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五)

    【第一次,是宋仁宗期间,由范仲淹举行的“庆历兴学”。】

    【范仲淹是特别重教育的一个人,他可以称得上是宋代书院和教育繁兴的第一人。】

    【他和继父继兄的关系一般,家境算不上好,但为人聪慧,很爱读书,十几l岁的时候就考入了应天学院苦读。当时的应天学院正好从民间书院被改为应天府的官学。】

    【得益于北宋教育制度的改革,官学不再限制出身,像范仲淹这样的平民百姓只要能考上,就能去读,还不限地域。应天书院在现在的河南商丘,而范仲淹是从山东过去的,入学条件可以说是非常宽松了。】

    【而且,北宋那会儿已经有助学贷款了。能够考入官学的,可以减免学杂费,还给生活费,如果真的很贫困的话,甚至连考试的路费都能资助。】

    范仲淹风尘仆仆的踏入应天书院的门。

    他将在这里学习好几l年。

    书院给他安排了住宿,另外还有伙食,等于包吃包住,只是吃得很简单,每天也不过是馒头白粥咸菜豆腐之类。

    后来,范仲淹的一位家境富裕的同窗看他每日都吃这些,有些看不下去了,派了仆人给他送了极为丰盛的餐食。

    范仲淹却没有接受。

    “这是为何?”他的同窗很是不解。

    范仲淹颇为平静的道:“这些吃的很好,只是我已经习惯了之前的清苦,我担心自己这顿一旦吃下去了,日后会天天惦记,再也吃不了白粥咸菜的苦。”

    所以宁可不要。

    那个富裕的同窗听了后,很是佩服的朝他拱了拱手。

    【当时的学子们如果能考上中央学府,也就是太学,那待遇还要更好,包吃包住还有生活费拿。每月一千文,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八百块的购买力,算很可以了。】

    【这些朝廷的福利政策就是范仲淹虽然家贫,但可以跨省前往求学的原因。】

    【咱不说后期这种制度执行力到底怎么样,但最起码当时已经有了这个意识,那就是教育是需要投资的,尤其需要国家的大幅补贴。朝廷对各级的官学划分了学田,他们自己是有产出的。】

    ……

    西汉。

    这两年民间的读书人渐渐的多了起来,但因原本识字的那一批都是世家和士人子弟,比起开私塾和开书院,他们往往有着更好的选择。所以现在民间的私塾还是相对较少的,而且收费颇高。

    这就导致了一大批家中贫苦想要去读书的人往往不能如愿。

    所以,当他们看到后面宋朝居然还给穷苦读书人包吃包住还给钱的时候,简直羡慕得眼睛都要红了。

    “这待遇未免也太过优渥。”

    “这才是孔圣人所说的有教无类啊!只要足够聪明,只要有向学之心,就可以进入书院学习,就可以参加科举……”

    天底下竟然还有如此好事。

    “那岂不是全天下的人都能读书?”

    此人眼中现出梦幻神色,

    殊不知聪明加上又向学之心这两个条件就足以刷掉全天下一大半的人。

    “若是我,

    可以不要那一个月一千文,只要包吃包住就好了。”有人忍不住道,还加上一句,“其实只包吃也是可以的。”

    他这番话让旁边的人很不爽:“你可闭嘴吧,非得上赶着自降身价。”

    这样的人最讨厌了!

    天下人讨论得热闹,有些人对望一眼,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