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完美太子: 第 29 章 神奇的赵军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秦完美太子》 第 29 章 神奇的赵军(第3/4页)

一个,就有不少人心动了。

    至于其中到底有没有秦国细作悄悄推波助澜,那就见仁见智了。

    毕竟之前士兵打死将军那次,也说不好有没有细作煽风点火——就是那么巧,局势完全按照秦军最期待的方向发展了。

    “赵军里逃兵不少,仗着上层混乱没有主将,抢了粮仓就跑。一部分守粮士兵还监守自盗,甚至主动开仓,协助大家一起搬抢。”

    守粮兵也是没办法,他们有的自己也心动了,有的则纯粹是挡不住那么多人。为了守粮搭上自己的性命不值得,最后干脆打不过就加入。

    等将军们得到消息去制止的时候,粮仓都被搬空了不少。

    主将死亡、士气大跌、兵卒逃亡、粮草被抢,桩桩件件的倒霉事凑到一起,兵仙下凡也没辙。

    秦军一路势如破竹,打得赵军节节败退。连收拾家当再溃逃的时间都没有,最后给秦军留下一个凌乱的大营。

    王贲跟着亲爹打仗这么多年,几乎没见过这架势。

    他呆了呆:

    “所以赵军留下了很多东西在原地,都被我们接手了?”

    传讯兵点头:

    “对,尤其是笨重的军事器械,基本都还在。”

    ?无字惊鸿提醒您《在大秦当完美太子》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所幸他们的军事器械不算太多,毕竟赵国打的又不是攻城战。反而是秦军这边,大营里其实不少云梯战车一类的,都跟在后头缓慢前进呢。

    王贲和扶苏吐槽道:

    “赵军是守城的,怎么还搞成这样?”

    他们秦国的攻城车也不知道抵达城下了没有,这岂不是完全没派上用场。

    传讯兵满脸笑容:

    “士兵逃亡时把城门开了。”

    守城虽然占了地利的便宜,却也阻拦了士兵逃跑。所以士兵就得把城门打开来,否则得困死在城里。

    其实大部分士兵都是往后方逃的,他们家在后头。朝后的城门开了问题不大,这边地形不好,秦军很难越过去包抄后面。

    也是因为这个,将领那边只着重防守了面对秦军的这个城门,没让人有机会打开。

    可是问题也出在这里。

    “赵军里有士兵家住我们这个方向,他们要回乡,不可能往反方向跑。所以从背面的城门出来之后,他们就抄小道绕到了正面。”

    扶苏明白了:

    “我军拦截住了那些人,问出了小道的位置?”

    秦军远道而来,对附近远不如本地人熟悉。而且小道不方便大军行走,大部分时候军队不会特意去打听这些。

    不过现在情况不同,赵军自己混乱起来了,哪怕安排小股部队奇袭进城也不怕。所以王翦当即决定派人抄小道绕后,混入城中,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城里正乱着,又是趁着天黑行动的。这股进入的部队都没引起什么注意,可见赵军对城池的管理已经彻底失控。

    最终小股部队干掉了守门的士兵,主动打开了正门。大军浩浩荡荡地从正门进入,城池就这么被攻陷了。

    赵将们此前还在焦头烂额地处理军粮被抢的事情,一堆麻烦事挤在一起,根本忙不过来。

    他们派人去追逃兵,结果出去追人的士兵又趁机跑了一些。

    有的是直接跑的,有的是追到人之后抢了对方拿走的粮才跑的。还有的为了逃跑杀了其他忠心于将领的士兵,因为对方阻拦自己当逃兵。

    总之整个赵军内部十分魔幻,人生百态全能看见。

    赵将们手里能用的人越来越少,人越少处理事情越慢,收到消息的速度也约慢。这就导致秦军破城这么重大的消息他们也是最后一刻才知道的,根本没机会补救,只能丢下辎重,逃命要紧。

    秦军进城之后,抵抗最激烈的反而不是赵国士兵了,而是城中的庶民。

    你就说离不离谱?

    庶民们还记得几十年前长平之战秦国杀了四十万赵国儿郎的事情,赵人几乎家家都有男丁死在那次的战役里。

    这群庶民恨透了秦军,尤其是家中的老人们,拼了命也要提着笤帚之类的东西冲出来复仇。

    反

    倒是那些赵国逃兵,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对上一辈乃至是上上一辈的仇恨没那么刻骨铭心。否则让他们逃跑,他们怕是也不肯。

    传讯兵十分唏嘘:

    “这些老人宁死也不肯投降,有些人被按住之后宁愿咬舌自尽。”

    男儿郎还没有老妇人有骨气,着实可笑。

    扶苏安静地听完,叹了口气,什么都没说。

    长平之战难说对错,秦国养不起那么多降卒,又不能放人回去继续对抗大秦,除了杀掉没有别的办法。

    这么做确实为后来秦赵对战奠定了极佳的基础。

    因为赵国缺少男丁,往后好几代都人口紧缺。光有女人怎么生孩子?只能慢慢等仅有的男娃长大,一代代重新攒人口了。

    反正现在这个阶段,赵国还是缺人的,尤其缺能打仗的士兵。

    秦国十分感激白起消灭人口的操作,毕竟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哪怕这么做导致了赵国少有城池肯投降、灭赵之后赵地也需要大量时间才能被秦国消化,对大秦来说也是利大于弊。

    说起这个,扶苏又问王贲:

    “之前有几座赵城投降了,城内情况如何?”

    他们当时只关注了城池归属,没太在意底层庶民的意见。那些城主基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赵人,否则或许也是不肯投降的。

    想到这里,扶苏一顿,心道也不见得。毕竟能当城主的人,又不是庶民,家里约莫没有儿郎死在长平之战里。

    王贲没想那么多,他摇摇头:

    “城里庶民的反抗也很激烈,不过那边的情况比这边好一些,倒是多亏了长公子的提议。”

    长公子之前向王上进言,说赵国大旱、饥荒严重,既然有城池愿意主动投降,秦国不如支援一些粮食,帮助城中灾民渡过难关。

    当时大家只当公子是爱惜人口,有些激进者甚至认为公子这是想要施恩赵人,借此营造好名声。

    便是军中,也有部分将领略有微词。

    他们认为粮草珍贵,应该留着打仗,怎么能分发给赵人?要是拿去赈济秦国庶民他们也就不说什么了,赵人凭什么?

    不过他们有意见没用,王上经过多番考量还是同意了。

    后来众人才知道,是他们目光短浅了。赵人拿到赈灾粮之后,闹着不肯归降的都少了。

    往日的仇恨是一码事,现在家里要饿死人了。这些粮食是救命的东西,死人总没有活着的儿孙重要。

    更何况,还有不少家庭的老人已经在饥荒里去世,剩下的都是对亲人仇恨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