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完美太子: 第 36 章 四处筹粮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秦完美太子》 第 36 章 四处筹粮(第3/4页)

,全都眼馋地看着。

    秦国居然弄出了这么方便就能复刻著作的东西吗?要不要去秦国转转,看能不能学到技术?

    印刷仿制是不难,可是那个纸张不同,他们光看着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啊。

    没多久,咸阳迎来了大批量的学子。

    彼时扶苏正在试典礼上要穿的衣服,秦王政百忙之中抽出空来,陪儿子一起试衣服。

    他像个挑剔的甲方,在衣服上挑出了不下十

    个毛病。扶苏倒是没什么感觉,他都习惯了,负责制衣的绣娘快要吓昏过去了。

    为了拯救可怜的绣娘,扶苏招来侍官汇报正事,让父亲分散一些关注。

    侍官说起了运粮的事情:

    “士兵已经按照吩咐将粮草运到了赵魏边界。”

    运粮是有个损耗的,毕竟负责押运的士兵也要吃饭。古代交通不发达,路难走,速度也慢,夸张的时候运一份粮需要消耗十份粮。

    所以七国之间互打很容易调集大量粮草,不需要运太远的路。等到汉朝打匈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光运粮就是个让人心头滴血的损耗。

    不仅是粮食,士兵也是。

    七国庶民拿起武器就能上战场,放下武器就能回乡种田。

    不管打仗还是种田,基本都在家门口。不需要走太远的路,分分钟拉起来几十万大军。

    等到了打边疆异族的时候,十万大军都难凑。千里迢迢赶过去,实在是不容易。

    要不是后来的朝代人口越来越多,边疆想凑出数十万大军,那是在想桃子。

    秦王政和扶苏商议之后,以尽量少浪费这些来之不易的粮草的原则,干脆把粮食就近运到赵国和魏国的边境。

    下一个不是打魏国吗?还省得再从关中调粮这一步了。

    齐、魏、赵是接壤的,粮车从北边进入赵地,那里有个三国交接的区域。沿着其中魏赵的国境线运粮,最为方便。

    虽然难免还是要绕点路走大道,但也比直接送去关中要好。将军们提前商量好了进攻的路线,粮食就运到屯兵点存放。

    侍官接着说:

    “书籍被单独分出来,暂且存放在齐赵边界了,等凑够几车再一同运来咸阳。”

    秦王政颔首:

    “善。”

    反正书籍也不是主要目标,晚点送来不耽误事情。

    活字印刷的书籍存在很多小毛病,比如字体排列不够整齐、字模高低不同导致印刷出来的纸张文字深浅不一等。

    这些小毛病在速度和效率面前不值一提,等东西送到了再找人雕刻精细的雕版也不迟。

    只要没有错漏,问题就不大。

    秦王政更关注的是赵国贵族的近况。

    秦军已经将逃亡的赵国贵族搜刮了一个遍,剩下死猪不怕开水烫一样待在城内、企图蒙混过关继续过好日子的,也没逃过去。

    秦军网罗了他们的一堆罪名,找的都是什么欺压庶民之类的,保证不会引起底层赵人的反弹。然后光明正大地抄家分钱,和庶民们达成了共赢。

    被抄家后的贵族求助无门,穷困到快要活不下去的地步。只能带着剩余的粮食去外地投奔亲友,不然留在原籍难道要去种田?

    说到种田,他们更是咬牙切齿。

    天杀的秦人没收了他们多余的土地,只留下能养活家中主人(不包括仆从)的田亩数量,让他们自己耕种。

    游侠愿意给贵族当护院就是为了

    白嫖饭食和住宿,

    现在没饭吃,

    不少没那么讲究忠义的就干脆跑路了。

    赵地日子难混,不如去其他几国重新找个东家。

    没了健壮的游侠帮忙,贵族哪里会种地呢?想让奴隶去种地吧,秦国官吏说奴隶也是财产的一部分,统统没收。

    没收之后他们就再没见过自家的奴隶,有人说是被秦人送去干徭役苦工了,也有人说他们恢复了庶民的身份。

    贵族这边不清楚具体状况,只知道自己没人伺候了,气死个人。

    实际上奴隶确实恢复了庶民的身份,只是他们光有身份没有田地可以耕种,日子也很难过下去。部分人能留在县衙协助,能分到足以果腹的粮食,但名额有限满足不了那么多奴隶。

    可见贵族手里到底藏匿了多少人口。

    这些可都是国家的劳动力,做出的贡献全便宜了贵族。

    恰好秦国没收了大量赵国土地,正发愁没人种呢。

    只是按照秦国的律法,不能直接分给没有足够军功的庶民。扶苏想了个委婉的法子,将地租给这些原本是奴隶的庶民,多收一部分粮食作为租税。

    赵国有些庶民没有自己的地,也会依附贵族成为佣耕。佣耕很多都不给国家交税,只给贵族交租,不然两边一起交,那就不剩多少粮食了。

    贵族仗着佣耕没有土地,不得不选择依附自己,把田租定得很高。偶尔有一两家定得低一些,就会被称赞仁厚。

    可真是臭不要脸。

    官府出面租赁自然就没这些乱象了,佣耕们发现只要是没有地的都可以去租官田。而且田租加赋税一起也没有贵族要的多,全都十分惊喜。

    只是有一点让他们忧虑,官府说秦国有军功授田的制度,授的都是这些官田。如果以后他们手里的田被分给功臣了,他们就没有田可重了。

    官吏还说,如果不想这样朝不保夕的话,那就老老实实服兵役。只要在战场上杀了敌,就能分到田地,到时候就不愁了。

    原本庶民们对秦国的徭役还很排斥,经这一遭,不少没地的佣耕都心动了。

    赵国可不给他们凭军功分田,但他们照样要被抓去打仗。都是打仗,当然要选待遇好的那个,好歹不会白死。

    前面说到好多赵国贵族跑了。

    逃命的时候钱财能带走一些,土地却带不走。这些失去主人的土地都被充了公,算作是官田。

    就连有些被找上门抄家的贵族,大部分田地充公之后活不下去投奔亲友去了,留在原地本来剩给他们的土地也被秦吏毫不客气地收入囊中。

    既然你们不要这点地,那我大秦就笑纳了。

    这群贵族可不知道,跑去下个地方也是一样的境遇。有的亲友凉得比他们还快,有的则是先一步丢下家当跑去他国了。

    最倒霉的要数刚投奔亲戚被接纳,下一秒亲戚也被抄家。

    整个赵国上下无一幸免。

    为了应对秦国的土匪行径,部分贵族选择了隐居山

    林。带着钱财找个附近的深山当隐士,

    这总成了吧。

    秦吏:你当我们傻?

    秦吏直接以分钱利诱当地的庶民,

    打听到贵族的去向。然后再配合秦军一起,把这群躲进山里的家伙当匪徒给剿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