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完美太子: 第 41 章 小兵仙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秦完美太子》 第 41 章 小兵仙(第1/4页)

    冬日里比较清闲,扶苏多了很多时间去抓弟弟妹妹们的学业和课外实习。

    于是公子公主们迎来了痛苦的家长抽查。

    你永远不知道大兄什么时候会突然出现在附近,然后抓住你开小差,并罚你增加好几倍的作业。

    兄弟姐妹里唯二不受影响的,一个是早就毕业不用上课的长姐阴嫚,一个是认真勤勉的二兄公子高。

    扶苏还是很喜欢这个二弟的,毕竟他真的很认真。交代给他的事情他都会仔仔细细做好,绝不会阳奉阴违。

    可惜的是公子高脾气比较软,不太能压得住弟弟妹妹们。否则把盯着大家的活分派给他,扶苏还能空出更多的时间来。

    问题不大,有先生们帮他盯着呢。

    这天阴嫚整理完了最终版本的七国文字对照字典,交给工匠去制作印刷用的木雕版之后,跑来章台宫玩耍。

    她都忙活好久了,连来看父亲的机会都不多。如今终于忙完,她得赶紧过来培养一下感情。

    一进门,就看见大兄正在写什么东西。

    父亲还在批阅奏折,阴嫚没有贸然打扰。她凑到扶苏身边,小声询问这是在写什么。

    扶苏便示意她自己拿旁边写好的纸张去看。

    阴嫚拾起来看了一眼,意外地发现这好像是儒家的学说。又换了一张,这张是道家的学说。

    一沓手稿总结了诸子百家的许多主张,但是仔细一看,又觉得不太对。好像是删减版,就是从百家学说里挑出有益于大秦的,剩下的全部摒弃。

    阴嫚灵光一闪,瞪圆了眼睛:

    “大兄,你这是杂家的主张啊!”

    以前外面都传言,大兄被儒家给忽悠了,以后可能会亲善儒家。可现在看来,分明是杂家。

    于我有用者取之,于我无用者弃之。

    阴嫚复杂地看了一眼长兄。

    昔年孝公广纳贤才,商君自魏国而来,与孝公畅谈了几场。

    第一次,商君大谈帝道,即上古尧舜之道。此道脱离实际,早已不适应如今的社会形式,孝公不予理睬。

    第二次,王仁义治国。此道虽好,却不适合当时的大秦,孝公同样没有采纳。

    第三次,商君摸准了孝公的偏好,大谈霸道。以争霸天下为目标,确实引起了孝公的兴趣。

    第四次,商君终于提出了成就霸道伟业的方法。二人促膝长谈,商议下了变法图强之路。

    因此自孝公以来,大秦走的一向是霸道之路。然而长兄显然不青睐纯粹的霸道,反而更像是王道与霸道的杂糅。

    扶苏偏头看了一眼沉浸在奏折中的父亲,秦王政头也没抬,却像是察觉到了儿子的视线那般,摆摆手示意他们自便。

    于是扶苏就带着妹妹出去了。

    二人在温暖的偏殿中坐下,扶苏拿起那沓写满文字的纸张,慢悠悠地开口:

    “阴嫚以为,何

    为天子?”

    阴嫚皱起了秀美的眉头。

    如果问何为诸侯王,她可以答出很多个模版。譬如春秋五霸那种的,各有各的风格;再譬如最近几代秦王那般,威震天下;亦或者各国中兴之主那样,沉稳强大。

    可是天子,她就只想得起来周天子。几百年来周天子都是那副弱小可怜又无助的模样,着实没什么优秀案例可谈。

    再往前西周的天子,那太远了。记载稀少,基本不可考,大家写下来的多也是以讹传讹,充满了自己的想象。

    阴嫚意识到了什么:

    “当秦王,和当大秦天子,其实是不一样的,对不对?”

    扶苏含笑点头:

    “自然,霸道是商君为大秦独霸天下所作的选择,可治理整个天下,不能只有霸气没有王气。”

    霸为君王独断,王为宽容宏大。两者相辅相成,才是最合适的。

    当君王偏信一家之言时,虽然短期内可以让国家得到质的飞跃,但长此以往,迟早将自己坑死。

    历史上大秦被法家带进了坑里,而后续的西汉、宋明清等则是被儒家带进了坑里。

    哪怕扶苏不知道那些后世历史,可他远见卓识,已经察觉到了每一家学说里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就是人性中的缺陷。

    扶苏淡漠地说道:

    “倘若天下学子都学同一门学说,并且对此坚信不疑,他们就会为了利益忽略这种学说里的缺陷。”

    没有人会主动揭自己的短,但粉饰太平的后果是王朝替他们承担这一切。

    而且没有竞争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过分的竞争不好,没有竞争对手更不好。保持良性竞争的环境,才能让世道欣欣向荣。

    扶苏语重心长地教导妹妹:

    “为天子者,要兼百家之长,听万民之言。绝不可偏听偏信,致使自己被某一家给蒙蔽。你每一家都挑着听,就能得到每一家的称赞。”

    所谓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这个道理。

    秦国对法家太好了,以后但凡降低一点待遇,就会迎来法家的抱怨。他们会认为现在的君王不如之前的贤明,居然打压他们法家、捧别的学派。

    但相反的是,其他学派却会十分感动。他们可不管秦王是不是只采纳了一点点自家的学说,只要你肯迷途知返地用我,你就是好王上。

    你看,想要得到百家称赞多简单啊,只是历代秦王不屑这个而已。

    阴嫚若有所思:

    “大秦分明只听了大秦需要的,百家却不会因此生出不满和贪心。原来如此,这就是杂家子弟会被百家骂拾人牙慧,君王却反而能得赞誉的原因。”

    诸子百家都是用的自己的学说,偏偏你杂家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美其名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在是招人恨。

    抄我学说就算了,还要挑剔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你才是糟粕,你的学说里才有糟粕呢。

    可是换到君王身上,

    那又不一样了。

    君王喜欢杂家,那不叫到处抄。那叫海纳百川,那叫有容人之量。

    阴嫚又问道:

    “如此,我只看见了王道,霸道又在何处呢?”

    扶苏答:

    “与我有益者为精华,与我无益者为糟粕。天下大事由我定夺,若想得我青睐,必得想我所想、急我所急。”

    换句话说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诸子百家若想在朝中获得更多的地位,那就得根据天子的想法改造自己的学说。不改,那你就等着被其他家抢占所有的生存空间吧。

    阴嫚摇头:

    “若秦国不听,百家只会选择离去,另选他人,就如孔先生那样的圣贤一般……”

    说到一半,阴嫚自己住了口,她意识到哪里不对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是块硬骨头。不是因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