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夫子科举日常: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越之夫子科举日常》 100-110(第16/30页)

    他们旁边还站着一个阿穗。

    阿穗自从入了周家府邸,便经常见到周自言那些同窗,与辜鸿文姜南杏也算老相识了。

    不过顾司文就没见过阿穗。

    周自言刚想走过去和大家打招呼,就听到旁边的考生道:“咦,那不是阿穗姑娘吗?她还在京城?”

    “……”周自言慢下脚步。

    “阿穗?是哪位姑娘?你认识?”也有人不认识阿穗。

    身旁的考生又道:“阿穗姑娘是京城官员总宪大人身边的大侍女,噢李兄抱歉,我忘了你并非京城本地生源,实在抱歉。”

    “无事。你说的可是那位总宪大人?大庆科举史上有名的大.三.元?”

    “正是他。他府中仆人少,许多事都是那位阿穗姑娘在办,所以我们这些住在外城的人都知道,只要见到阿穗姑娘,必能见到总宪大人,阿穗姑娘说的话,便等同于总宪大人说的话。”

    “原来如此。”

    “……”周自言又慢下一个速度,决定不与这些人争抢。

    只听身旁的考生还在说:“不过自从总宪大人离开京城后,阿穗姑娘也走了。奇怪,现在阿穗姑娘又回来了,是不是那位大人也跟着回来了?”

    那人以拳击掌,“是了,定是大人一起回来了!”

    “……也有可能是阿穗姑娘自己回来的呢?”他的同伴摇摇头,“不说这些了,咱们快走吧。”

    “你不懂啊李兄,来听我细说……”那人追上同伴,继续说阿穗姑娘和总宪大人之间的缘分之妙。

    周自言站在原地,亲眼看着许多考生,和来接考生的家眷,时不时将目光放到阿穗身上。

    隐隐约约还有几人蠢蠢欲动,似乎想去与阿穗‘叙旧’,顺便问问她家主人到底发生了何事。

    周自言:“……”

    要不他今天就找小路回国子监吧。

    第106章

    不说周自言如何顺利回到国子监, 只说现在的礼部尚书刘大人,正急得在贡院内走来走去。

    刘大人便是周自言书中写过的,那位喜好甜食的大人。

    他边走边腆着肚子, 手里还捏着一块甜腻的糕点, 咬一口,骂一句。

    骂的便是正在旁边醉醺醺的张翰林。

    “老张, 我说老张啊!今儿可是判卷的日子,你居然大清早就开始饮酒, 让我怎么说你好!”刘大人说完气得慌,连忙塞入一口糕点,用甜味缓缓自己的脾气。

    而那张翰林,举着酒壶,斜躺在椅子上, 半点没有挨骂的自觉, 不过也是, 陛下骂他他都当没听到,更何况是刘大人了?

    “没事,就一口……一口就好!”

    说是这么说, 可张翰林现在的陀红模样,分明喝了不止一口。

    刘大人真想用自己的官帽砸死眼前这个让人生气的张翰林, 一把夺过张翰林手里的酒壶, 用瓶底敲打张翰林的脑门,“起来,快起来!再不起来,我这就写折子弹你!我、我我我让陛下来骂你, 你个臭酒蒙子!”

    他和张翰林同为今次会试的主考官。

    当他接到任命的时候,一看搭档是张翰林, 瞬间捂着额头,眼盲心黑,直觉要完。

    无他,这位张翰林,实在是太爱喝酒了!

    他和张翰林同朝为官,早些年的时候,张翰林还是位勤勉好学的年轻英才,可谁知道,随着年纪上来,这人逐渐变成一个酒蒙子。

    连陛下都觉得匪夷所思,怎么还有人老了以后反而更爱喝酒了呢?

    每天喝得酒气冲天,虽然没有耽误他的职责,但那一身的酒气,也够让人捂鼻子的。

    张翰林面对诸多指责,只有一句话:“老夫当了半辈子的官儿,临老了喝两口都不行?都不行?!”

    面对翰林大学士的质问,除去那几位大人,谁敢说一个不字?

    只能捏着鼻子认下,偶尔还得陪着这位张翰林一块喝两杯。

    不过张翰林酒品实在不好,喝完了就要拉着酒友拜把子,还说要掏心掏肺地对对方好。

    这么多年下来,几乎整个朝廷都是张翰林的拜把兄弟。

    就连敬宣帝也被张翰林拉着拜把子,要不是旁边的公公拦下张翰林,估计还真被他拜成了。

    刘大人很敬重张翰林,但要和这个酒蒙子一起主持会试,那也是真头痛。

    果不其然,第一场考完,张翰林就再也按捺不住,不知道从哪偷来一壶酒,喝上了。

    “我求你了张翰林!”刘大人像拎麻袋一样把张翰林拎到主位上,“人家已经把筛选过的卷子拿过来了,您就赏脸看一看,成不成?这可是,会试,会试!”

    刘大人就差扭着张翰林的耳朵,在他耳边大喊:你醒醒,现在在会试!

    张翰林掏掏耳朵,打了个酒嗝,握着朱笔一张张开始看卷子。

    “这个,写的什么东西,狗屁不通。扔了。”

    “一手烂字,看不明白,扔了。”

    “吹捧马屁,几大百字都在说饮酒,当老夫没脑子?扔了。”

    “……”

    张翰林虽然喝酒,但看卷的速度极快,眯着眼睛一张一张看过去。

    不过几个瞬息之间,从他手上扔掉的会试卷子就铺了一地。

    刘大人像接果子的孩童一样,满场跑捡卷子,捡一张看一张。

    他和张翰林的意见竟然是一致的。

    刘大人终于欣慰,虽然张翰林是个酒蒙子,但好歹是个懂分寸的酒蒙子。

    “唷,这不是老李家的孩子的笔迹吗?”张翰林握着一张卷子,‘啧啧’两声,“我说这老小子怎么总是拿他家孩子的诗词来找我看,感情是想让我记住孩子的笔迹啊。”

    “……心眼这么多,怎么没用到正道上。”刘大人收拾好一地卷子,摇头叹息。

    会试判卷,看似严谨,但对于父辈母族家中有人在朝廷做官的人家来说,可操作的地方那可太多了。

    平时几家人就互相来往,突然某一天,自己熟悉的伯伯叔叔哥哥被点为了会试主考官,这样紧密的关系,如何不能操作一番?

    不说别的,就说这位李大人的行为,平时有事没事,就拿家中要参加科举的孩子的作品给朝中同僚品鉴,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对这个孩子有一个粗略的印象。

    等到科举那一天,看到相似文风的卷子,哪怕封了考生的名号,也能在第一时间认出这是谁。

    这样潜藏在朝廷规则之下的行为,非外人能道也。

    而那些普通人家的考生,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只能凭自己的硬学问,杀出一条血路。

    因为是同僚孩子的卷子,张翰林多拿了一点耐心,看完以后却还是紧皱眉头,扔到地上,“写的什么烂文章,难怪用这样不正当的心思。改日得好好和老李说一说,好好读书比什么都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