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诡务司: 90-10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大唐诡务司》 90-100(第19/26页)

典。

    这倒是个很不错的联想。

    对于他这个专业的研究人员来说,干支纪年与历史年份对照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于是李好问马上就算出,距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甲子年,不是其它年份,正是唐武宗在位的会昌四年。

    也就是四年前。

    幸运!

    李好问心中暗暗感慨。

    他现在使用时光术“瞬时穿梭”的范围,大概是向前二三十年的水平。

    万一当初穿得不巧,距离自己最近的一个甲子是五十多年前,甚至是五十九年前……那就必须等到将“一炷香”级别修习到圆满,再出发去寻找下一步升级的指引。

    现在像他这样,却可以一边努力修习“一炷香”,一边开始准备“一盏茶”,两不耽误。

    不过,万一真那么倒霉,距离上一个甲子是五十九年,其实也可以耐心再等上一年,新的甲子年到来的。

    如今李好问距离这个可能的笔记隐藏地点只有四年九个月的时间。

    李好问这人向来想到就做,伸手拉开出带着密密栅格的“历史”,向前数到会昌四年元日子时,将地点调整至太极宫正殿,做好准备,在回忆中默默复现小红鱼翻身的间隔。

    一待状态稳定,他便无声无息地跃了过去。

    他所掌握的是“一炷香”级别的时光术,抵达目标时间之后至少可以在那里停留一炷香,也就是五分钟的时间。

    如果运气好,在这五分钟里他将找到林嫱笔记的线索。

    这次“时光穿梭”,李好问的出发点是灯火幽暗的自家北堂,所抵达之处,是子时前后的太极宫。

    这点物理位移对李好问来说毫无困难,但眼前景象却大相径庭。

    李好问眼前是宏大敞阔的太极宫殿宇,耳边则是富有节奏的鼓声。

    一队身穿红黑相间服饰的“方相氏”①正迎着李好问所在的位置过来,他们脸上戴着青面獠牙的可怕面具,身披裘服,腰间系着皮鼓,一边走一边击鼓一边跳舞。

    李好问的双眼还正在适应这种环境,忽见一队金吾卫朝他这边疾奔而来。

    为首的统领正待大喝一声:“什么人,竟敢在宫中乱走?”

    再定睛一看,哪里还有半点人影?

    那统领惊愕地停下脚步,向众人问道:“你们刚才看见那里有个人影吗?”

    他的手下纷纷点头:“看见了,似乎是个身穿绯色官袍的五品官,别是入宫参加大典的哪位官人走错了吧!”

    那统领难免自己嘀咕:“奇怪,一眨眼就不见了。”

    第 98 章

    会昌四年元日, 李好问选的时间点是除夕到元日的子时前后,辞旧迎新之际。毕竟林嫱在垂拱三年元日记录笔记的就是这个时间点。

    此时此刻,太极宫前热闹非凡, 耳边是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响,鼻端则飘着浓郁的沉香气味。

    唐时还没什么人使用火药制成的爆竹。这种噼噼啪啪的声音, 是将竹节、柴块等物点燃, 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用以驱除“疫鬼”这种为人类带来疾病与灾害的神话生物。

    而大唐宫中的驱傩大典则比寻常人家更要奢华靡费, 此刻在殿前广场上的火塘中,发出噼噼啪啪声响的,俱是名贵的沉香木①。

    李好问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活色生香的驱傩大典,多年求学形成的“职业”好奇令他精神一振,忍不住就想亲眼见证这古老的文化现象。

    但他很清楚,自己只有五分钟。

    如果林嫱真的将笔记留在了每个甲子年元日的驱傩大典上, 他必须利用这五分钟将线索找到,然后将笔记带回去慢慢研读。

    仗着人多, 又暂时避开了金吾卫们的视线, 李好问大胆地打量着太极宫中的陈设。

    太极宫大殿中, 一个穿着衮服, 戴着通天冠的年轻人端坐于御座之上,正笑吟吟地望着那些戴着面具,身着黑红色服饰, 敲着鼓唱着歌的“大傩”们, 行进于燃烧着的巨大沉香木火堆之间。

    这人正是会昌四年的唐武宗,这位年轻的帝王应该想不到自己仅仅三年之后, 就会因为服食丹药而挂掉。

    在他身边,有一位正襟危坐, 头戴凤冠,身着翟衣的年轻女性。只不过座上的唐武宗看也不看她,只管与席上一群年轻子弟说笑逗乐。

    李好问正在打量四处,就听有个公鸭嗓子冲自己这边高声道:“那个穿绯色的五品官,你姓甚名谁,快过来,咱家这边一会儿子时上正朝时需要个人。”

    李好问身体一闪就向后退去——一炷香之后他就消失了,还管个什么正朝啊!

    谁料想他身后有另一个绯色的身影,迅速顶了上去。那人向说话的宫中内侍拱手行礼:“在下工部郎中文应贤,有什么需要的,总管请尽管吩咐。”

    那名太监一怔,便不再对李好问抱有怨念,欣喜道:“算你有眼力……”

    李好问:竟然是老熟人文应贤。没想到这位在武宗朝竟然是工部的郎中,到了宣宗朝竟然又向上爬了,这待遇,比很多武宗朝位高权重的老人都要好啊!

    他猜文应贤应该是抱上了借此机会抱上了某位太监的大腿,毕竟后来的宣宗李忱也是太监拥立的。

    但这都不关他事,李好问只管自己寻找任何有可能与林嫱有关线索。

    他还清楚地记得,林嫱在笔记里信誓旦旦地说:“我会在现场留下明显线索的。”

    但是此刻他看向整个驱傩大典的现场,没察觉有任何有关的线索。

    唯一可能沾边的,大概是那边一张供桌上整齐垒放成品字形的锦缎袋子。那最上面的一只锦缎袋子,袋口系着一只红彤彤的中国结。

    李好问一看就知道那是后世才会有的物品,因为唐时的结绳花样虽然了得,但还未发展出中国结那样工艺繁复,式样却又如此明丽大气的款式。

    这供桌上摆着的,大多是不急于使用,而摆着装饰,待到大典结束之后才会被取走的物品。看起来很像是能藏笔记的地方。

    于是,李好问左右看看,趁人不注意,一个“瞬间位移”就从供桌上“顺走”了那枚扎着中国结的袋子。整个过程神不知鬼不觉,没有任何一个金吾卫发现。

    拿到手里他才觉得不对:这袋子热腾腾、沉甸甸的,根本不像是盛放了轻飘飘的笔记在里面,而是——

    李好问赶紧打开系在袋口的绳结,低头看了看,发现竟然装了一整袋的蒸饼。

    这还真是实诚啊!——摆在供桌上的,就真的都是现蒸的供品,甭管最后会不会被神明“消费”。主打一个“心诚则灵”。

    李好问低头闻着,发现这些蒸饼与章家蒸饼铺所出的那些都不同,都是甜味的,而且并非像章家那样,甜味的多是豆馅儿和蜜馅儿;这宫中的甜蒸饼,都带着一股子明显的花香,大概是将能食用的花瓣和蜜腌渍,制成花瓣蜜,再制成的鲜花蒸饼。

    大概因为这个,才单独系上了中国结作为标记。

    李好问难免失望:这真不是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