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司空》 180-200(第28/29页)
多了几分被上位者关注的压力。
凤随对于老爹的反应,惊喜之余也有些不可置信,有些担心是不是自己会错了意。他决定,在他证实自己的猜想之前,还是不要跟司空说破的好。
司空的感觉里,还有一些不可置信,惊讶于凤云鹤就这么轻描淡写的放过了自己这个勾引他儿子的坏人。
或者,国公爷只是看重公事,才把他这个“私事”暂时放到一边?!
但这种猜想反而给了他更大的压力,让他感觉好像欠了凤云鹤什么似的,加倍的想要从公事上补偿回去。
于是,在他的催促之下,凤随也不再拖延,立刻着手开始为勘察林泉的地形做准备。
凤随觉得,司空提出的办法还是有可行性的。
林泉县的东西两侧都傍山,以纸鸢从两侧的山峰上携带炸弹投掷到城中进行突袭,比起他们大队人马沿着南边的大路硬攻,会有更大的胜算,也可以更大程度地降低我方的伤亡。
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好两侧山峰的进攻角度和距离。就像韩信利用风筝引线的长短,来确定秦朝皇宫的距离和方位一样。
凤随找到了凤云鹤,从他手下借了一伙儿能干的匠人,开始在军营里扎风筝。他们也不做那些花里胡哨的花样子,只做轻巧的燕子风筝和体型更大一些的老鹰风筝。然后在营地里让士兵们学着放风筝。
系风筝的线也是有讲究的,粗了细了都不行,还要有韧性,不易断。
司空这些天没少放风筝,但始终也没有练出一手好技术来。他自己反省了一下,大约就是太过紧张的缘故吧,风筝一飞远,他就急着想把它收回来,可有时候风力和角度不允许风筝回来,他这边还在瞎使劲儿,结果就是被他拽断了线。
一来二去,凤随也看出来了,不让他再去鼓捣风筝,而是拉着他去找严一初和唐凌讨论天气的问题。
风力、风向,这些都是可以转换为可以计算和评估的数据的。而处理数据,这是司空最擅长的事情。他要在屠老和连云城赶过来之前,把基础工作都搞定。
如此这般,过了十余日,凤随就带着手下几个放风筝的好手,出了营地,一路向着林泉县的方向去了。
第200章 风俗
林泉县是个小地方。
想当年,顺州、燕州,甚至再靠近南边的瀛洲、莫州都还在大辽版图之内的时候,这里就是一个十分不起眼的中转站。周围的檀、顺两州都有重兵把守,于是,林泉只需要默默无闻的安稳着就好。
很多大商家就是看中了林泉的安稳和地利之便,特意将商号开在这里以做中转之用。这些走南闯北的商队仿佛流通的血液,给林泉带来了旺盛的生机。
林泉县令李嘉禾带着小书童从林泉县最宽阔的泉水街上走过的时候,心里不无遗憾的想起了这个小小的县城往昔的盛景。
那个时候,走在林泉的大街上,只觉得街道拥挤,做生意的摊贩几乎将街道都挤满了。走到哪里都是商贩的叫卖声、讨价还价的声音,以及行人们的笑语喧哗。
那种繁华热闹的景象会让人觉得,这座小小县城的兴旺与繁荣是会一直一直延续下去的。
然而不过短短数年,泉水街上就不再有挨挨挤挤的摊贩,街道两旁的商铺也空了一大半儿,剩下的店铺就算仍旧照常开张,却也没什么生意了——商人们最是奸猾,一旦嗅到风向不对,他们立即会卷着自己的财富,远远离开这个地方。
李嘉禾为了鼓励这些商贩们照常开门做生意,已经再一次将税赋下调了。但这种调整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因为城门紧闭,林泉县城已经没有商贩和游客来往了,只靠本县有数的居民,实在难以拉动不停倒退的商业状况。
没有生意可做,街市上就难免会呈现出萧条的景象来。而城门紧闭,里长、户长出面将城中的壮丁编成巡逻小队,这种情况又加剧了普通居民的惶恐情绪。
但外面局势紧张,李嘉禾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大开城门,强装出一副平安无事的假象。想来想去,也只能让手下主薄每日写一些安抚百姓的告示,贴在街口让人念给百姓听……这一招还是跟凤家军学来的。
听说凤家军占领了顺州和蓟州之后,就是这般每日让人用契丹、汉两种语言轮番宣读告示,安抚民心。
不过李嘉禾却觉得这种法子好像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县城里惶惶不安的气氛并没有因此就有所改变。
难道是文书写的不够好?
或者是宣读文书的人不够和善?
李嘉禾一路思索着,顺着泉水街走到了南城门。
城门自然是紧紧关闭着,城门上下有身着铠甲的卫兵轮番巡逻,辽国的大旗在城墙上方猎猎招展,战意凛然。
李嘉禾的精神也为之一振。
城门守卫早就认出了县令,意思意思的看了一下他的腰牌,正要将人放过去。就听李嘉禾身后的书童“咦”了一声,讶声说道:“那是谁在放风筝?”
李嘉禾抬头,就见城墙上方,高远的天空上,几只燕子风筝悠然地飘动。
城门守卫将李嘉禾的腰牌递回来,笑着说:“大约就是附近山里的村民吧。他们汉人花样多得很,听说谁家里有病人,就要裁了风筝来放,说是可以将病根一起放走。”
书童“哦”了一声,或许是觉得自己有些少见多怪了,他小声嘀咕了一句,“以前也没见有人放这个。”
林泉县里也是宋辽混居,但居民在一起生活的久了,生活习惯方面也会逐渐同化,进而衍生出一些不辽不汉的习俗来,反而将本国的一些习俗都淡忘了。
李嘉禾皱起眉头,有些疑惑地望着天空中悠然飘动的风筝,也不知是不是他心中多疑,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他收了腰牌,带着书童走上城墙。
这里视野开阔,看的更加清楚。李嘉禾顺着城墙慢慢朝着西城门的方向走,果然看见城外正有人在放风筝。
西城门外的山脚下有一条河,河面只有丈余宽,冬日水浅,骑马过河,河水也只能没到马儿的小腿位置。
此时此刻,河对岸,山脚下,几个农夫打扮的男子正带着几个小孩子在空地上放风筝,旁边还有两条大黄狗跟着跳来跳去。
稍远一些的地方,还有一堆黑灰,像是烧过纸。
李嘉禾是知道一些汉人的习俗的,知道他们这样烧纸就是祭奠家中死者的意思。但祭奠的方式中到底有没有放风筝这一项,他也说不好了。毕竟对于汉人的习俗,他也是一知半解。
李嘉禾站在城墙上方远远打量这一幕。这几个人的装扮都是普普通通的样子,身边还带着孩子和狗,应该都是附近山里的村民。
李嘉禾到林泉做官之初,也曾经走访过附近的山村,了解他们生活的情况,他对他们的着装,形貌特征还有一些印象。
但在他的印象中,这些山民的生活是比较闭塞的,除非下山买卖一些农产品或者野物,他们轻易不会出山。像这般特意带着孩子下山来搞祭奠活动,更是从未有过的事。
若说是宋人派出的细作,李嘉禾又觉得不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