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母后我不想努力了: 132-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汉 母后我不想努力了》 132-140(第11/13页)

听得极为认真。

    没错,这是一笔新的投资,他竖起大拇指,刘恒立马开心地与他击掌,叫侍从端来吃食:“这是我阿娘亲手腌制的牛肉干,幼弟快尝尝。”

    刘越:“……”

    刘越抵不过飘到鼻尖的香味,也不纠正刘恒竖大拇指和击掌的区别了。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他嗷呜一口咬下去——

    代国的牛肉别有风味,不知涂了什么酱料,辛辣与嚼劲胜过长安。刘越顿时沉迷,想着等他吃完这一盘子,再和哭包四哥热情交谈-

    几天后,迎接的队伍回到国都平遥,刘越在刘恒希冀的眼神注视下,入住代国王宫。

    代王宫的风格,与别的地方差异极大。它没有未央宫的雄浑,没有梁王宫的精美,像是历经风沙,用土墙堆起来一般,却蕴藏中原少见的粗硬与厚重。

    一些角落都年久失修了,刘越仰头驻足,淡淡的愧疚升起,盘算着再运一些钱财给刘恒修缮。

    如果他没看错,薄太后所穿的裙裾没有拖尾,布料也是平常。

    也怪他,关心哭包四哥的事业,却没有关心他的生活,这回就不收利息,白送几万钱好了。

    刘恒派来的内侍忙说:“梁王殿下,少府的钱足够王宫翻修,是……我们大王拦着不让修。”

    刘越万万没想到这个回答:“为什么?”

    内侍:“大王说,养牛是大业,有这个翻修的钱,不如用来养牛。”

    刘越:“…………”

    他收起愧疚之心:“噢。”

    另一头,长乐卫队整齐有序地驻扎下来。他们分出一半护卫王宫,一半守在城外,对于卫队的归属,代国上下皆没有什么抵触的情绪。

    一来,梁王与他们大王交好,安全必须得到保障,否则哪里来个误会,他们代国面临的,岂不是陛下与皇太后之怒?

    二来,不是所有的卫队都可以用“长乐”命名。长乐是皇太后的象征,他们拒绝卫队入驻王宫,就是对远在长安的皇太后不敬。

    当晚,王太后薄氏,也就是从前的薄夫人笑容满面,亲自准备丰盛的晚膳,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为此,厨房杀了一头肉牛,自出生起几乎没吃过牛肉的晁错,拿筷子的手有些抖。

    见刘越腮帮鼓起,吃得头也不抬,薄太后心下高兴,温柔道:“殿下吃慢些。不够的话,叫厨房再杀,恒儿养了那么多肉牛,可就等着这一天呢。”

    这下,连陈平都有些沉默。

    前来平遥的路上,他一直在深思。据他分析,他的学生与代王狼狈为奸、不,兄弟联手,让养牛成为代国风靡的活计,却不知成果竟是如此斐然——

    先帝在的时候,有那么多牛给他吃,给他杀么?

    时代变了啊。

    陈师傅觉得这事不能深入去想,转眼抛在脑后,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见张良依旧秉持着养生之道,牛肉只夹了几筷子,陈平皱起眉心,伸出罪恶之手,飞速把他的盘子挪到跟前。

    张良面色不变,淡淡望了陈平一眼。

    原本后日的边塞之行,他不准备带上曲逆侯,如今看来,还是捎上的好。

    ……

    幸福的日子持续了三天。刘越撑着鼓鼓的肚皮,忽被太傅告知,要去北边一趟——他们游历代国的目的,就是为了体验百态,看一看边塞的生活。

    好不容易劝服哭包四哥,让他好好在平遥养牛,并艰难拒绝了代国军队的跟随,刘越不得已,接受了薄太后两大袋牛肉干,仔仔细细地挂在腰间。

    张良赞同刘越不欲高调的想法,却让内侍准备了数套诸侯王裳服,摆放在车厢的箱子里。

    自来到云中郡,眺望着草原,莫名有些怅然的陈平道:“有卫队跟着,大王的安危绝不用担忧,留侯这般,岂不是多此一举。”

    张良笑而不语。

    云中郡,水头寨。

    云中在雁门西北,这里没有雁门关守护,地势平坦,尤其是紧挨草原的边寨,遭匈奴劫掠之灾最多。作为北邻匈奴的第一线,不论是哪个边寨,男女老少人人尚武,不是虚言。

    然而勇武热血的氛围里,混进了一股奇怪的画风。

    寨门口的简陋瞭望台上,大汉一边打磨锄刀,一边大声和地上的同伴争辩:“依我看,云中的牛场牛膘最肥,雁门的最是瘦弱!”

    底下的同伴不甘示弱:“明明雁门乃第一牛场,休得胡言!”

    他们争执不休,就拉来了一个路过的年青人:“不如叫我们水头寨的牛官来评评理。魏尚你说,哪个郡的牛场排名第一?!”

    魏尚:“……”

    寨门口竖起耳朵听的刘越一愣。

    魏、魏尚?

    真是他?

    出身云中,年龄好像对得上。如果的确不是重名……

    未来驻守边关几十年,让匈奴闻风丧胆的云中郡守都去养牛了,刘越肃然起敬。

    四哥,真有你的!

    第140章

    只听寨门口一阵安静, 名为魏尚的年轻人停下脚步,似在思考。

    瞭望台上的大汉催促他:“魏二,你可要公正评判。谁不知道咱们水头寨的牛官, 去岁评比可是两郡第一!让那雁门的几个牛官灰溜溜地走……”

    与他争执的同伴不高兴了, 他出身雁门, 即便与妻儿长居于此, 雁门郡也是他的故乡所在:“你说谁灰溜溜地走了?”

    “……”魏尚瞅准空隙, 步子一跨, 逃开了事发地。

    不知什么时候起, 养牛成了代国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深受匈奴劫掠困扰的边寨而言, 血脉里流淌的热情与尚武, 让他们的讨论更为热烈。如果发展出斗牛业务, 他们定是争先恐后,踊跃参与的第一批。

    魏尚不知想到什么, 笑着摇了摇头,七拐八绕来到自己的房屋。

    推开门, 妻子迎了上来, 颇为欣喜地道:“冯三托人送来了信, 好像是说他发达了, 郎君你看看。”

    魏尚一愣, 连忙接过,仔仔细细地读完。

    冯三是他幼时的玩伴,待冯母病逝, 便毅然而然去往长安,说要试一试上林苑兵卒的选拔,以图出人头地。因为前途实在未卜, 冯三不愿草率地拉他一起,说不如他先去长安探路,等安稳下来,再邀兄长同行。

    前些年的家书,总是断断续续地递过来,魏尚能够读出冯三的不得志——冯三如愿进入了上林苑,可惜并非从军,只是干些杂活。可今儿信里写的,却大不相同,冯三说他通过了材官选拔,从此戍卫宫中,还得到了梁王殿下的赏识,天子与皇太后亲自接见了他!

    魏尚有些瞠目。

    昔日的玩伴摇身一变,就这么飞黄腾达了,他感慨过后,却也实在为冯三高兴。

    在信的末尾,冯三写道,新一轮材官选拔要开始了,兄长不如携家前来长安。有他在旁照料,加上兄长这么好的武艺,选不上才是怪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