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我全家成了亡国皇室》 20-30(第8/22页)
面临西北苦寒之地的煎熬,也不知能苟活多少时日。
敬国公章啸甫,依律理应被判斩刑,然皇帝念其先祖开国之功,留其体面,赐鸩酒一杯。
这就是爵位带来的好处。
此举也激励了众多武将,只要在战场上立了功,封了爵,就能荫庇子孙后代。
国公府被抄了个底朝天。
积累了数百年的财富,仿若一座庞大的金山。
这座金山化作一个个数字,誊印在财产清单上,呈送至御案。
除去数十间屋宇器库、八百顷土地,还有上百家店铺,其中包括六十间当铺、十五间古玩店,以及玉器店、绸缎店若干。
家中金银器具、古玩字画更是数不胜数。
单一个银号库银,就有五百万两之巨,叫谢长锋这个皇帝都瞠目结舌。
五百万两是什么概念?
去年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五千万两!
这五百万两还没算上其他财产,若是全部加上,说不定真能称得上“富可敌国”。
本来赤贫的国库,忽然间充盈了不少。
谢长锋连声感慨:“这些大户真是富得流油啊。”
要是多来几次,何愁国库无钱?
手里有钱了,用起来也不心疼。
谢明灼先让谢长锋发了一道敕令,着京营总督陆平召回所有被役占的军士,统计拖欠的粮饷,再从国库中拨款补偿。
这些被拖欠的粮饷,对于国公府的财富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
另,连续入京的班军,允准其下班归乡,并适当给予补偿。
魏大江不仅拿到了拖欠的粮饷,还获得十两银子的补偿,又因为其敲响登闻鼓的壮举,皇帝另外赐其黄金百两。
就算他没有得到皇帝亲口提拔,可有了这一遭,等归乡回卫后必定会受到器重栽培,从此平步青云。
其余在役占中枉死或伤残的军士,抚慰金和退役金自然也少不了。
等一切安置妥当,也才花了金山一角。
谢明烁带着衣摆的雨水跑进来,往膳桌旁一坐,兴高采烈道:“我的第一版报纸已经付梓,等明天一早,就在京城试发行!”
“真的啊?太好了!”谢长锋最为高兴,“看了几十年报纸,这些天没看还真有些不习惯,都报道了什么呀?”
谢明烁卖了个关子:“明天就知道了。”
“日报吗?”谢明烜问。
谢明烁舀了一勺豆腐羹:“当然不是,现在印刷业没那么发达,跑新闻也不方便,日报做不来,打算十天一印。”
孟绮点点头:“旬报确实更合适。你印了多少份?一份报纸多少钱?”
“这世道文盲率太高,我特意做了调查,京城上过私塾、认得字的人百分之一都不到——这在全国估计都是最高的了。”谢明烁叹道,“路漫漫其修远兮……”
谢明烜计算:“京城总人口约百万,百分之一就是一万,一万人中或许一半只是认得常用字,比如店铺的掌柜、账房等,真正有钱有闲看报纸的也只有富贵人家,但报纸毕竟新奇,市场难说,你印了有一千份吗?”
“一千份哪够?”谢明烁摇摇头,“这种惊天大新闻,全国不知多少人想看,京城试发行两千份,如果卖得好,还能销往全国。”
谢长锋浓眉一耷拉:“你说的惊天大新闻,不会就是‘敬国公案’吧?”
他亲自参与的案子,没什么新鲜可看的。
“它确实是最大版面,但又不是唯一新闻。”谢明烁嘿嘿笑道,“明天看了就知道了。”
翌日一早,南熏坊一家名为“京城报社”的店面静悄悄地开了。
周边的街坊邻居看到新店开业,特来询问。
启朝人对“结社”并不陌生,读书人的学社、生意人的商会以及一些小众的蹴鞠社、围棋社等等,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
但“报社”还是头一次听说。
报社的管事本是晋王府的一个优伶,他是竞争上岗的,非常珍惜这个体面的活计,决心要将晋王的事业发扬光大。
他穿着一身青色直裰,相貌周正,身板挺拔,声音更是清亮有力。
“诸位郎君、娘子,鄙人罗报,乃报社掌柜,今日小店开业,万望诸位捧场,在下感激不尽。”
他本名罗三郎,得知自己即将成为报社管事,遂改名为罗报,以表自己要为报社鞠躬尽瘁一辈子的决心。
晋王殿下大手一挥,准了。
人群中有人问:“罗掌柜,你这报社卖的什么啊?”
罗报神秘一笑:“卖的是新闻。”
“新闻是什么?”
不仅南熏坊的街坊在问,全京城的街头巷尾都有人在问。
谢明烁从京城慈幼院雇佣了五十个报童,叫他们一大早就在大街小巷叫卖报纸。
一份报纸卖十文,只要他们卖掉十份,就能分到一文钱。
两千份报纸,一人四十份,卖完能得四文钱,一文钱能买两个馒头,四文钱就是八个馒头,八个馒头能吃三天!
慈幼院是官办福利院,但不用想就知道里面日子并不好过,孩子们从没有尝过吃饱的滋味,更多的是他们承担繁重的劳务,却得不到应得的报酬。
这其中有相关责任人玩忽职守、中饱私囊的原因,也有官府无力救济的缘故。
可想而知,得到这份工作的孩子们有多开心。
只是在大街小巷跑一跑喊一喊,就能挣到三天的饭钱,这也太幸福了。
不过半日,“京城报社”和《京城旬报》就街知巷闻。
其中某些人动了不该有的心思,刚想探查报社的背景,就被“神秘力量”警告了。
也有无赖抢报纸不给钱,很快就被兵马司的人拖走惩办。
如此一来,众人便都知晓,“京城报社”是个硬茬子,轻易动不得。
谢长锋结束朝会,急匆匆赶往乾清宫,捧起早就送来的报纸。
打眼一瞧,正中间的版面全被“敬国公案”占据,上面竟然还附了两张简笔画!
一张是魏大江敲响登闻鼓的场景,一张是敬国公府牌匾坠落的场景。
清晰生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当时画面,如此也方便印刷。
报道内容言辞客观公正,但看到结尾,却又叫人心潮澎湃,随着贪官权佞的落马,受害者的冤屈得到伸张,读者的心也跟着一起震颤共鸣。
这世道就应该恶人下地狱!
再看其余版面,百人举状事迹、受害者的采访等等全都如实登在报上。
谢明烁甚至叫人画了一幅画,画面讲述的是魏大江等人离京前在城门口向皇宫方向虔诚跪拜,报道内容相当感人肺腑。
皇帝的公正仁爱、百姓的尊敬感激,全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