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全家成了亡国皇室: 20-3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我全家成了亡国皇室》 20-30(第7/22页)

台,章府抄家后所得钱财全部充公,即便大雪真的降下,朝廷也有能力帮助百姓度过这次危机,世道不会大乱。

    梁王还会如原文那般造反吗?

    谢明灼在纸上画了一个叉。

    时机不合适,梁王蛰伏这么多年,可见不是性急之人,不会轻举妄动。

    但他的存在,就如同一枚埋在地底的炸弹,必须尽快拆除。

    证据,还是要有证据。

    让锦衣卫去德安府调查?

    不行。

    之前在应山附近跟丢山匪,可见梁王对安陆县周围地界的掌控之强。

    谁又能保证安陆县的锦衣卫,没有被梁王的探子渗透?

    可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作者有话说】

    往下翻,后面还有~

    第24章

    ◎报纸天书(六更)◎

    四月初九,京城下了一场雨。

    章家族人的案子终于全部审结,到了最终判决的时候。

    这几日,奏疏如雪花般飞往御案,大多是表达对如何处置章啸甫及其族人的见解。

    谢长锋懒得看,全都扔给谢明灼。

    浏览完所有奏疏,她挑出几本写得最出色的,递给一旁闲散作画的皇帝。

    “怎么了?”

    “这几人可用。”

    谢长锋头也不抬,笔势一转,说:“那就用。”

    “你还是看看。”谢明灼笑着催促。

    “好吧。”谢长锋停了笔,接过来开始翻阅,嘴里还在念叨,“你看中了谁就重用谁好了,我实在不耐烦看这些……嗯?这是?”

    谢明灼点点头。

    “官员都不知章啸甫谋反一事,对章家比较宽容,又或许是他们也曾役占过京军,有些心虚,如果章家能被轻判,他们心里也会好受些。”

    谢长锋扬了扬奏疏:“那这几本是?”

    “这几本都是根据大启律例,给出公平公正的判决建议,只是在措辞上有些区别。”

    “我瞧瞧。”

    谢长锋很快翻完,抽出其中一本,面露异色:“这个写得确实不错,就是写这个的人吧……”

    谢明灼淡定道:“他有志于此,总得给个机会不是?”

    “可他,”谢长锋深吸一口气,“他不是被‘荣安公主’掳去公主府的新科探花吗?”

    翰林院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其官员的奏本呈上御案不需要经过太多复杂的流程,轻易就能叫皇帝看见。

    “敬国公案”影响太大,京中官员纷纷上书,新科探花的这本夹在其中根本不引人注目。

    但他的措辞比大多数官员不知贴心多少倍。

    他完全站在皇帝的立场上,先痛陈章啸甫的诸多罪行,再借用“百人举状”表达对章氏族人鱼肉百姓的愤慨。

    其后用词隐晦,表示自己深刻理解皇帝的愤怒和为难,称颂皇帝一片仁心,不忍大力惩治功勋之后,可又因拳拳爱民之心不得不做出判决,其中的焦灼与痛苦,他一个做臣子的实在心疼。

    最后根据大启律例,陈述自己对如何处置章家的见解,表示最公正的判决才是对章家功勋和天下百姓最恰当的答复。

    瞧瞧,多贴心哪!

    大多数官员能看出来皇帝要惩办章啸甫,但看不出来皇帝的顾虑和仁慈。

    就他一个人看出来了,还为此感念皇帝为国为民如此操劳。

    任谁看了都浑身舒坦通畅。

    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会对“理解”自己“苦衷”的人生出好感。

    皇帝也不例外。

    谢长锋就算没纠结过章家如何判决,看了也忍不住觉得自己确实是个很不容易的仁慈皇帝。

    主要是探花郎的笔力实在不俗,全文真情实感,丝毫感觉不出夸张和尴尬。

    谢明灼说:“除了宋编修的这本,其余几本见解都比较客观,能看出心性不错,也未沾染役占之事。”

    “你真要提拔探花郎?”谢长锋鬼鬼祟祟问。

    谢明灼失笑:“那件事已经翻篇,但对他的仕途确实有影响,他敢写出这篇文章,说明做好了借这个机会往上爬的打算。一个没有背景的探花,有真才实学,还有这样的魄力,不如给他一个机会,也算是对他的补偿。”

    更何况,皇帝需要这种不涉及党争的纯臣。

    “那该怎么提拔?”谢长锋也只是揶揄一下,反正听勺勺的肯定没错。

    谢明灼侧身凑近耳语。

    于是四月初七这天,谢长锋一共做了两件事。

    一是在朝会上,任命威宁侯陆平为京军总督,即日到任;

    二是在朝会后,召见翰林院编修宋游入文华殿讲经,宋编修口才极佳,听得龙心大悦,当场擢其为正六品翰林院侍讲,日后专门负责经筵。

    足足升了一个品秩,惊掉众人下巴。

    殿试后他被点为探花,授翰林院正七品编修一职,至今还不到一个月,就受到皇帝器重,成了翰林侍讲。

    凭什么呀?!

    他不是因为忤逆不从得罪了公主吗?不说前途黯淡,总不能升这么快吧?

    不管众人如何议论,宋游本人倒是长舒一口气,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他散衙回到家中,就看到自家老父复杂诡异的眼神。

    老父拍拍他的肩膀,感慨道:“还真叫你猜中了。”

    宋游拂开他的手,正色道:“为君分忧是臣子本分。”

    宋知县:“……”

    宋游又问:“案子都审完了?”

    百人举状事件发酵后,为了“一事不烦二主”,皇帝特意授命大兴县县衙审理全部案件,有品秩在身的章氏族人不用移送更高一级的府衙受审。

    皇帝的话就是金科玉律,无人敢不遵从。

    故宋知县忙得脚不沾地,跟儿子说几句话还是拼命挤出来的时间。

    他没好气地瞪了宋游一眼,急匆匆赶往二堂,同县丞、典史等人一同整理案卷。

    一直到四月初九,案子全部审结。

    依照律法,犯案的章氏族人,死刑的死刑,流放的流放,收监的收监,无一例外。

    百姓轰然叫好。

    至于章啸甫的直系亲属,以及没有犯案的旁系族人,因受章啸甫牵连,不论男女老少,全部流放至崖州。

    章皋对外已宣称死亡,被锦衣卫改名换姓,以抢劫的罪名,发配到甘州甘肃镇充军。

    甘肃镇乃九边重镇之一,气候极为恶劣,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滋扰,普通百姓的日子已非常艰难,更遑论被流放过去充军的罪犯。

    章皋昔日看不起入京的班军,肆意鞭打凌虐,而今自己成了阶下囚,与亲人相隔数千里,独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