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给权臣冲喜后: 170-18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穿书给权臣冲喜后》 170-180(第26/27页)

上官钧:“二郎以为呢?”

    上官钧倒是面色未改,只说:“陛下的想法很好。”

    姬安看出来了:“但没有可行性,是吗。”

    上官钧对燕伯善道:“你以前在西北时间长,你给陛下说说。”

    燕伯善应声“是”,细说道:“陛下,我国与打骨鲁之间是山脉相隔。过山之后,与其都城还隔着大漠戈壁。若要发大军攻其都城,后方补给相当困难。

    “山间险峻,连牲畜都不好走,数量一多就易堵路,因此粮草只能由民夫往前方背。除了需要征发大量的民夫,越过山之后,在戈壁上还极易被打骨鲁骚扰拦截。”

    上官钧接道:“叔圭计算过,得以过山为起点,用驼队运粮,补给才能勉强维持到打骨鲁都城之下。但被袭扰粮道的事很难解决,打骨鲁对戈壁更为熟悉。”

    姬安点点头——打起游击战,肯定对远征的大盛军不利。

    他想了想,说:“如果另走一条道呢?上回师晟不是探了一条从图国过去的路。”

    上官钧:“出大军向图国借道,图国必然不会同意。哪怕让一支精锐扮成商队悄悄走,被识破的风险也不小。人马精壮不说,至少也得带上长枪战甲,和足够的箭支,这就很难躲过图国人的眼睛。

    “还有补给问题,总不能一路劫掠图国的小部落。那样只要放跑一人就必会暴露,图国也必会反击,多起不必要的纷争。何况,孤军深入攻打坚城,这样的战绩,在史书上都仅仅只有几例。”

    姬安轻叹口气:“是我想得简单了。”

    接着他若有似无地瞥一眼上官钧,再转向燕伯善:“若是慢慢收复河西走廊,你估计得多久。”

    燕伯善犹豫着说:“臣觉着……十年八年总是要的。”

    姬安却是笑笑:“倒也还好,我与二郎都年轻,八年十年的还等得起。”

    意思就是否决了速攻。

    他又看向上官钧:“二郎说呢?”

    上官钧颔首:“陛下说的是。”

    说完正事,姬安照例问起燕伯善的家中情况。

    燕伯善禁不住有些紧张:“臣父母已亡,家中有发妻与一儿一女。小儿已成婚,女儿去年出嫁,夫家离河关不远。”

    这些情况其实姬安已经从燕似山那里了解过,此时再提,只不过是为了好接着往下说:“边军事务多,我就不留你在京久待了。等阅军结束回了京,你就准备回去吧。

    “走之前再进宫一趟,给你带几面镜子和一些香皂回去。你家里三位女眷,那就三面小镜和三面梳妆镜好了。大的你也不好带,日后若是你或似山调回京中,到时我再送一面。”

    燕伯善暗暗吁口气——刚才他担心姬安要他妻子、儿媳、孙子都搬回京来。大盛因各地将领调动得多,倒是不像前朝那样需家人在京为质。但现在上官钧对他和儿子的安排不一样,他不得不担心一下。

    随即就起身行礼谢恩,出门后还暗自琢磨着——特意赐镜子,莫非是儿子说的那种,用玻璃做成的镜子?

    *

    燕伯善离开后,姬安和上官钧用过晚饭,开始看今天的奏疏。

    同时送来的还有几封给上官钧的信。

    姬安抓紧时间看奏疏,只耳里听见上官钧拆信的声音。

    没多久,上官钧开口道:“陛下,横川捷报,紫霞寨已清剿干净。”

    姬安惊喜地看过去:“终于剿干净了?!”

    上官钧:“几名匪首当中,有两人被生擒,其余都已伏诛。那边问,这两人是就地杀了,还是押送回京。”

    姬安想都没想:“直接杀了,省得夜长梦多。”

    上官钧应声好。

    姬安又问:“剩下的人呢?”

    上官钧:“先全部送去北边修路,之后看哪里的矿需要人就送去哪。”

    这是指从河关到中原水系的路程中,需要走陆路的那一段路。考虑到往后五年里姬安都要在两边之间运粮,上官钧决定将那一段路修成水泥路。路好走得快,能尽量减少运输中的损耗。

    姬安也觉得这处置不错。修路这种苦差事,多一点贼匪罪人去做,就能少征调一点民夫。

    不过,他还是提醒一句:“那些贼匪凶残,得找压得住他们的人看管。”

    上官钧:“陛下放心,就近调一小支军队过去。”

    姬安突然又想到:“对了,那里面会不会有被掳掠上山,没干过劫匪的人。”

    上官钧:“陛下放心,崔誉卿有处理此类事务的经验,做事还算仔细,会将无辜之人分辨出来,放归回家。”

    姬安接着感慨:“紫霞寨终于是打下来了,那种树的计画也总算可以开始。”

    说起剿紫霞寨的匪,还颇有一番曲折。紫霞山山高林密,又总起雾,一开始官军竟是对贼匪奈何不得,甚至反而被偷了几次营,损失一些粮草。

    当时姬安接到军报,不知怎么的,就想起去年他刚被上官钧叫去听议事那时候,有平叛捷报传回来。当时众宰相都夸了一番那个将领,还夸上官钧慧眼识珠、知人善任。

    于是姬安就提起说,是不是让那人过去紫霞山剿匪。

    有道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现在的将领带着当地的兵,虽说兵将之间不太熟,可被偷营一次还罢了,居然能被偷几次。这显然是将领的问题比较大,带兵和打仗,两种业务里至少有一样不太行。

    但上官钧当时没有马上应,只说考虑一下。

    之后没多久,又收到一次横川的军报,说进山的官军中了埋伏,死伤小一百人。

    至此,上官钧才松了口,即刻让枢密院发文,调那个将领前去横川。

    姬安回想了一下那人的名字,接着说:“崔誉卿去年平叛立功,你没让他回京述职,直接调去平朔关监军。这回又立一功,是不是叫回来嘉奖一番,别寒了人家的心。”

    虽说许多将领官员在地方就任,但能不能回京也是受不受重用的一大标准。哪怕回京述职时间不长,但到了京城总能走动一下,和上官联系联系感情。若能被天子召见,给天子留下印象,更是大好事。

    姬安还笑道:“他是得你看好之人,不是还说你们私交甚笃,我也想见一见他。”

    上官钧抬眼看来一瞬,又垂下眼,一边收拾信件一边说:“没有‘甚笃’,尚可罢了。这才刚清剿完,后续还有不少杂事,怎么样也得一个月才能动身。待崔誉卿从横川回到京城,陛下已不在京中。

    “不如直接让他去宁安,陛下在宁安召见他也一样。而且,他是江东人,我原也打算着,让他到水师试一试,如能适应便长驻下去。如此,驻地离家中不远,他回家探亲或是家中寻他也方便。”

    上官钧安排得妥当,姬安自然是点头:“也好,那就在宁安见他。省得他跑到京城等着,之后又回江南,多走冤枉路。”

    说着话时,姬安见上官钧将书信交给河清拿去收。好几信里,似乎有一封没有拆开。

    不过河清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