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古代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50-60(第12/41页)

的时候就顺便教她们点豆腐、送卤水。

    裴长青给裴大民几个安排好活儿,他过来帮沈宁剁肉和豆腐。

    家里的菜刀剁肉真的……

    裴长青想起王木匠有把小手斧放这里了,说反正过两天还来干活儿,放这里给他用。

    他把小手斧洗刷干净,又放小铁锅里煮煮消毒,然后用这个剁肉。

    沈宁看得目瞪口呆,“哥,咱就那么一斤半肉,不至于呀。”

    裴长青:“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阿宁你还是先花钱买把菜刀吧,否则你和娘做饭太累了。”

    沈宁笑道:“不至于。”

    主要是一个月也吃不上两回肉,那刀很少有机会切肉,平时切菜切豆腐快得很。

    不过这小斧头剁肉怪带劲的。

    而大伯娘、荷花嫂子、陶氏三家也是一早天不亮就喊左邻右舍过来学点豆腐。

    陶氏家现在不换豆腐,她直接用小锅一波波教,教会让她们回家自己练。

    早饭后张氏和三婶儿四婶儿也照旧挑担子去北边。

    她们想的简单,要是人家不换,再挑回来自家吃呗,反正也不会坏,要是换掉更好。

    沈宁委托她们几个出来教,她们有一种比换豆腐还兴奋的感觉。

    就……脸上有光。

    非常骄傲自豪。

    “大娘婶子姐妹们,豆腐娘子说了呀,知道交了秋粮大家伙儿手头紧,所以早点教大家做豆腐,今儿就开始。”

    村里人一听都激动了,“这么快就教俺们了?”

    之前还有人着急,怎么还不教他们呢。

    现在说教了,他们又觉得还挺快的哈。

    “今儿学今儿也吃不上自己家的豆腐,先跟豆腐娘子们换。”有老婆子老头子又拿了黄豆出来换豆腐。

    没多久就把张氏的豆腐换空了。

    张氏还拎着一罐儿卤水呢,问:“咱们第一锅去哪里教啊?大娘们给指个地儿。”

    “去孙大娘家。”

    这村小,和别的村共用一个里正,所以自己没有里正。

    孙老爷子是村里比较有威望的,平时村里人有啥事儿都喜欢找他拿主意。

    也是他第一个发话让照顾豆腐娘子家人的。

    “快,快请豆腐娘子去家里喝碗水润润嗓子。”一群老婆子半大孩子簇拥着张氏。

    张氏哈哈笑,连连摆手,“俺可不是豆腐娘子,俺弟妹才是。”

    大家都道:“你们都是,你们村豆腐娘子说会做豆腐的女人都是豆腐娘子。娘子们掌管着家里的灶台石磨,都是好样儿的。”

    张氏一想,还真是,一开始有人奉承阿宁说“阿宁是豆腐西施”,阿宁说“我才不是豆腐西施,西施忍辱负重,命苦。我既不用忍辱负重也不命苦,我就是做豆腐的娘子,咱们会做豆腐的女人都是豆腐娘子,会做豆腐的人都不命苦,都会幸福”。

    阿宁可谦虚呢,一点都不喜欢吹牛。

    张氏庆幸自己早晨和婆婆一起点豆腐,没因为换豆腐就生疏点豆腐,否则今儿怕不是得丢丑呢。

    要是点不出豆腐来可笑死人了。

    她留了心眼儿,不给人大锅点,而是用教学的小砂锅。

    一次成功!

    张氏松口气。

    围观的女人们欢呼起来,“真跟变戏法儿似的。”

    张氏:“你们拿自己小砂锅,挨个试试吧。”

    她讲了豆腐花和豆腐的区别,“这早饭喝碗豆腐花配饼子窝头也行,晌午吃块豆腐垫垫,晚上吃煎饼卷豆渣。”

    大家又问煎饼是啥。

    沈宁家吃煎饼的事儿大伯娘她们也知道,还特意学了学。

    都觉得煎饼,不管厚点的还是薄点的都比窝头和硬邦邦的饼子好吃。

    所以他们几家也开始吃煎饼,左邻右舍看到也跟着学。

    张氏自然也会。

    张氏就教给她们,“都是俺弟妹教的。

    “哎呀,豆腐娘子真是灵巧人,咋啥都会呢。”

    张氏:“俺弟妹是外县来的,许是娘家的吃食。”

    正好快到晌午,孙婆子就按照张氏说的调了高粱面和小米面,加开水烫了,然后用贴鏊子滚煎饼。

    滚好了大家尝尝,“真不孬。卷豆腐试试。”

    也不等做熟豆腐,有人直接拿煎饼卷张氏点出来的豆腐吃,没压实,正好卷着吃呢。

    “饼有咬头,单吃饼挺费牙,卷上豆腐就软和多了。”

    “真是绝配。”

    她们热情挽留张氏吃饭。

    张氏盛情难却,就答应了。

    她发现和沈宁说的一样,她教大家伙儿点豆腐,这些人对她就比往常亲近了很多,好像一下子成了自己人。

    毕竟以前就是在街上打招呼,换豆腐,现在却进了家里,站在最私密的灶台前亲亲热热地说话,真就和一家人似的,自然不同以往。

    吃过晌饭,张氏又去下一个常换豆腐的村里教点豆腐、摊煎饼。

    此类情况也在另外村里上演,三婶儿和四婶儿也教别人呢。

    裴庄,快晌午时分裴长青也把供桌搭好了,摆上供品。

    裴大伯原本还想劝劝,人家都是上梁上供,你刚打个地基有啥好上供的?

    别再让人说显摆。

    裴长青却说得在理,“大伯,我家这个地基比房梁还重要呢,这也关系着大家学点豆腐,日子不一般,咱必须得供一供做个纪念。”

    裴大伯一想也是,为了这地基可费了老鼻子劲呢,真得供一供。

    沈宁和裴母也把供品准备好了。

    满满三大盆!

    从地里回来的村民,在家里没下地的老人孩子,都纷纷跑来参观。

    “什么供品!”

    “怎么这么香!”

    “肯定有肉。”

    村里那些拜豆腐娘娘的馋孩子们都跟上了弦的箭一样蓄势待发,只等裴二郎说分供品的时候就抢过去递碗。

    一大盆,豆腐碎炒肉末,翻炒得金黄,跟鸡蛋碎似的。

    虽然看不见肉末,但是油汪汪的啊,被晌午的日头一照,这个油润光亮啊。

    一大盆,就是煎饼啦,烙得金黄泛红的煎饼,看着就特别喜庆。

    一大盆,半指头宽的细条条,是面条?有金黄色的,呀,是蛋卷啊!虽然大部分都是豆腐皮和油皮切条,但是里面混着蛋卷!

    大伯娘一眼就认出来了,笑眯眯地和陶氏说呢。

    因为高里正这几天押送秋粮去了,所以陶氏代替他过来瞅裴二郎家房子

    原本想随礼的,结果裴长青不要,说只是和大家一起庆祝,不为了收礼,随礼等暖房正式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