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女帝我来当: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30-40(第25/31页)

一架龙骨水车安装好了。

    这是张辽第一次见到龙骨水车,他惊讶地发现,这种水车可以连续取水,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不仅如此,取水的时候,只需有人在摇动把手,河水就能提到岸边上,完全不费力。

    后来,杨秋又让张辽看了水碾和水磨。

    这个时候,石碾已经有了,但需要人力和畜力不断劳作,可是水碾能利用水力来给谷物去壳,这显然是重大的技术进步,还提高了效率。

    接着,张辽又看了水转大纺车,看到这纺车织布的速度如此之快,他不由得感叹了起来。

    “汝师实乃神仙中人。”

    杨秋厚着脸皮应了,反正谎言说多了,假的也变成了的真的。

    既然可以在书籍上知道古人的技术进步,杨秋当然要用在现实生活之中提高生产效率。

    只是这些东西是可以创造出来,但还不能量产,毕竟她手下也就十几个木匠,效率是真的不高。

    而且由于人太少,所以木匠现在和铁匠混合住在张氏坞堡这里,而木匠的子女也和铁匠享受同种待遇。

    所以,缺乏人才是杨秋的痛。

    甚至,她都安排间谍悄悄给周边几个县宣传马邑县的军户匠户的待遇了。

    但故土难离,有勇气离开家乡的人还是太少。

    所以必须要等杨秋打下更多的土地,她才能拥有更多的人才。

    待离开张氏坞堡之后,两个人坐在牛车上,张辽深吸一口气开口了。

    “将军,欲图天下,并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然北方有鲜卑,东边有羌胡,西边有乌桓,南边有匈奴,而我汉人在并州人员稀少。

    一旦周边胡人开始动乱,恐以杨家军一己之力难以抗衡;这一次王太守身死之事震怒朝廷,天子已经下旨令并州刺史张懿平叛。

    若我没有估计错的话,一旦春日到来,恐怕汉军将会立即发兵,若是到时胡人也伺机而动,将军可有良策?”

    她这种小反贼竟然也让朝廷震怒了?杨秋忍不住笑出了声。

    对于张辽的问题,杨秋没有立即作答,反倒抛出了另一个问题。

    “文远,你这疑问,我稍后自会给你答案。但此刻我心中倒有一个困惑,想要先向你求解,为何你会选择跟随于我?

    想那天子高坐龙椅之上,恐怕也未必觉得我这反贼能够掀起多大的风浪。即便刺史明年出兵讨伐,恐怕亦觉得我这反贼可以轻易镇压。”

    杨秋虽欣喜于张辽的信任与青睐,但其中缘由,仍需弄个明白。

    她究竟有何特质,能得张辽如此看重?

    想当年,张辽并无此念。

    那时张家尚为大汉忠臣,从未想到乱世将至。

    即便做了那个奇异地梦,张辽也只是对杨秋多了几分留意。

    多年相交,他发现自己一个男子在武力上竟不及一女子,于是一直立志打败杨秋。

    然屡战屡败,始终未能如愿,不过也仅视其为劲敌。

    又因杨秋背后有神秘师傅,张辽对其另眼相看,以为此女未来必成大器。

    但究竟将成何等大业,当时张辽亦未曾想透。

    随着年岁渐长,张辽逐渐接触到家族内部事务。

    那时,他以为自己武力超群,可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于家族学习中,他洞悉了朝堂地形势,明了士族权贵间地游戏规则。

    于是发现自己年少时的志向,竟是如此虚妄。

    朝堂间的权利游戏规则,分明是关东世族的天下!

    纵有人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如凉州三明,他们曾是威震一方的猛将,为朝堂立下汗马功劳,平定羌人之叛乱。

    但皇甫规、张奂、段颎开始不断受到宦官的迫害,被汉恒帝罢官免职,虽后来重新启用,然其结局各异,令人唏嘘。

    尤其是段颎,纵使后来投靠了宦官,最后却还是被逼在狱中自尽而死!

    张辽自此洞悉朝堂之弊,明白凉州武人在朝堂上难以立足,更勿论并州武人,根本就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故纵有满腔抱负,张辽亦知自己在这朝堂之上绝无前途可言。

    况这些年来天灾人祸接连不断,天子昏庸无能,朝堂乱象频生。

    众多士族皆在私下揣测,这天下即将陷入动荡。

    张辽心中,亦有此预感。

    于是张辽常思未来天下大乱之际,家族应何去何从,自己又应投靠何方明主?

    左思右想,张辽觉得,必须在并州寻找明主,绝不能投靠并州之外的人。

    于是,张辽提到了这样一桩旧事,

    “将军可知,光武帝当年为何定都洛阳?”

    若依官方之言,自然是因关中之地历经战乱,满目疮痍,人口稀少,田地荒芜,已不复长安昔日之繁华。

    而洛阳则地处优越,周围有八大关隘,可西进关中,北接太行,东进中原,南临南阳等富饶之地。

    作为都城,必汇聚天下之粮食财宝。

    长安之地虽险要,但转运粮食极为不便。洛阳则地理位置更佳,漕运陆运成本皆低,故光武帝当时选择建都洛阳。

    但这也就叫做官方说法了,其实真正的原因,众人都心知肚明。

    于是杨秋开口言道。

    “实则因随光武帝起事的将领功臣集团中,大半皆为南阳人士,而另一半则为冀州士族,故光武帝不得不将都城定于洛阳。”

    一个皇帝若是不想当光杆司令,团结自己的统治基本盘是非常有必要的。

    昔日刘秀起兵,麾下功臣集团皆以关东为利益所系。

    若轻弃此地,立都长安,那就相当于抛弃了你的统治基本盘,你的皇位都会坐不稳。

    所以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洛阳当然有地理优势,但选择定都在这里,是因为他的基本盘在这里。

    这也就导致东汉一朝,朝堂权力中心始终被关东士族所占据,此乃开国之初便已奠定的格局,外力难以撼动。

    因为当初定鼎天下的就是这一批人,如果关东世族都不占据朝堂本位了,这也就相当于这个朝廷的统治基本盘已经完蛋了。

    这也是后来董卓乱政之后,为什么有关东诸侯讨董?

    因为他们的利益核心完全不一致,大家都不是一个圈子的人,权利的本位都不一样,所以当然不能相容。

    毕竟你一个西凉集团的军阀,占据在朝堂的权力中心,那以后关东世族就是在权力的边缘了,这是不死不休的的利益分歧!

    所以他们注定是要决裂的,这也是董卓后来迁都的原因。

    因为他发现自己和关东世族的矛盾冲突已经不可调和了,所以他决定另起炉灶。

    因此,一个朝廷建都位置十分重要。

    强悍如朱元璋,刚刚考虑迁都,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