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女帝我来当: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老怀表文学www.laohuaibiao.com提供的《[三国]女帝我来当》 30-40(第26/31页)

子朱标去了西安回来没多久就死了,然后自此不考虑,谁知道怎么死的?

    而朱棣强行迁都北京后,皇宫马上发生大火,但朱棣坚决留在北京,其后北京一直叫行在,也就是皇帝临时驻扎地的意思。

    而皇帝和大臣就这么僵硬着,图谋把下一个皇帝拉回到南京。

    直到朱祁镇继位之后,北京才正式确立京师地位,这场斗争持续了数十年。

    而东汉就不存在斗争了,南阳集团和冀州集团都对洛阳没意见。

    但冀州氏族后来有点惨,当初刘秀选择和冀州士族合作,登基之后,刘秀也选择了冀州出生的郭圣通做皇后。

    但是后来郭圣通被废,随后冀州士族不断遭到打压,这种打压甚至持续到了明帝时期。

    彼时,汉明帝听信谗言,疑楚王有悖逆之心,遂大兴刑狱,严刑拷问之下,冤屈横生,千人受牵。

    这其中有很多人都是冀州人,杀得冀州人头滚滚。

    在这场浩劫之中,袁绍之先祖袁安挺身而出,救了许多冀州一系的人。

    因此,袁绍后来择冀州为根基,一则因冀州大族与其有香火之情,二则因冀州与朝廷早已离心离德。

    所以黄巾起义之火,亦在此地汹涌爆发。

    “没错,光武中兴基业,实乃倚仗南阳、冀州大族。

    故而定都洛阳之后,朝廷利益便已化为关东士族的利益,而并州、凉州、关中之地彻底变成朝廷边缘人士。

    想前汉之时,并州人口近二百万,而今竟只剩六十余万,令人痛心疾首。”

    “朝廷对并州的轻视,实在是令人寒心,并州士族的利益,朝廷亦不再关心。

    自光武帝始,朝廷竟让胡人内迁居住并州边境,南匈奴便是在光武帝时趁机内迁至此。

    其后百余年,胡人内迁不断,如今并州之地,竟有一半已被胡人所占。

    将军,此乃我等生活的土地,祖祖辈辈,皆在此地繁衍生息,为何要将其让于胡人?

    可是朝廷不在意,我等并州人毫无办法。一旦天下大乱,并州的胡人只会趁机残杀汉人。

    而那些关东世族,只会在中原地区争得你死我活,未定天下雄主之前,无人会关心并州情况。

    可是我不希望未来的并州,再如此恶化下去。所以我一直认为,并州的士族武人应团结一心,共谋发展。

    如此,方能保住并州安宁,使祖祖辈辈的土地,不再落于胡人之手。”

    这就是张辽不想去朝廷的原因,盖因并州之人,绝难跻身高位。

    倘若未来的雄主,仍出自关东士族,则并州之地,势必继续被弃如敝屣。

    如果有理想的选择,张辽希望并州人团结在一起,改变这个天下。

    若非万不得已,他绝不愿孤身加入中原的诸侯团队,那只会是边缘人士,永远没办法进入核心权力阶层。

    所以张辽自意识到这天下将要乱起来之后,他的目光一直放在了并州内部,欲在此地寻觅一明主。

    引领并州人重振昔日荣光,使并州之地不再被无视与遗弃。

    然而,经年累月的观察,张辽发现并州的豪强士族,已然腐朽至极。

    彼等并未因朝廷的排斥而团结一心,反而在日益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互相内斗吞并,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此等人皆无吞吐天下的才略与勇气,实乃并州的不幸。

    于是,张辽不由得想到了年少时候的那个梦,遂开始暗中观察杨秋。

    对方不仅深研兵法韬略,更将自身锤炼得如同西楚霸王一般勇猛无敌,且其并毫无为朝廷效力之念。

    张辽当时便已洞悉杨秋的心思——此人必反!

    虽然很不可思议,一个小小的农户女子也想造反,但事实就是这样。

    因此,张辽愈发坚信自己曾经的那个梦乃是上苍指引,于是他更加用心地观察杨秋此人。

    其人拥有吞吐天下的魄力与勇气,又兼具西楚霸王的勇猛武力。

    自六岁起,她竟已开始筹谋反叛朝廷,甚至秘密培养自己的心腹团队。

    七年之后,石破天惊,一举起兵反抗朝廷,占领了马邑县。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仿佛天命都眷顾在杨秋之身。

    她拥有神秘的师承,所向无敌的勇武之力,又在战场上战胜了汉军。

    若此时再不表明自己的投靠之意,日后岂非要被排斥在杨家军权利核心阶层之外?

    因此,张辽才决定秘密会见杨秋,向其表明自己的心迹。

    毕竟,太平道即将造反,天下大乱在即。

    张辽希望他们并州人能够尽快团结起来,共谋大计!

    当然,张辽不能预测未来,他不知道太平道造反之后,其实一年之内就平定了。

    虽然后来还有大大小小的叛乱,但实际上接下来的几年并没有彻底大乱起来。

    但现在张辽等不及了,他需要尽快加入杨家军这个团队,有时候加入晚一步,地位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在和父亲商量之后,张辽遵从内心的指示来到了杨秋面前!

    而当杨秋听完张辽年少时候所做的梦之后,她忍不住笑出了声!

    “嗯,这个梦做得好!”

    毕竟她自己听完都要觉得她是天命之人了,果然,人的本性就是喜欢听拍马屁。

    于是,杨秋回答了张辽最初的那个问题。

    “文远,你所言极是。并州大患,非汉军也,乃周遭地胡人。彼等如狼似虎,环伺我杨家军。

    一旦我军有失,必群起而攻之,犹如嗜血之狼,欲在我等身上撕咬一口!”

    “故而,我军需打一场胜仗,震撼彼等,使其损失惨重。唯有血腥地武力,方能令其恐惧害怕。

    但人杀之不尽,若一味镇压反抗,杨家军必将陷入无穷无尽的战争,永无走出并州之日,甚至可能困守雁门郡!”

    张辽闻此言,点头赞同。

    他亦深知,选择并州为根基,未来隐患重重,盖因周遭胡人实在太多。

    但他本为并州人,难道还能选择其他地方?

    所以此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不知有何良策可解此困局。

    如今看来,杨秋显然已有良策在胸。

    张辽心中大喜,他深知自己没有看错眼前的人。

    一直以来,杨秋的战略格局眼光,远超他所见任何人

    “无论是鲜卑人、羌人、乌桓人,还是匈奴人,所有战争冲突的根本目的,皆在于资源的掠夺。

    此资源涵盖广泛,男人女人、粮食、金银珠宝、马匹牛羊、铁矿武器等,凡能吃能用之物,皆属资源之列。

    而这些胡人为何要与我们争夺资源呢?盖因他们生活更为穷困艰难,唯有通过武力抢夺,方能维持其生存。

    他们不似我们汉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老怀表文学】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